首頁>Club>
同朝廷倚重的大臣,卻明爭暗鬥。
13
回覆列表
  • 1 # 吳正才36229

    黑暗腐朽的晚清朝政,官場現形記,割地賠款,八國聯軍入侵,民眾水深火熱之中,氣數將盡,翁李相坑不足為怪,爛至極點,新生方始。難斷忠奸,且事埋歷史塵埃,書記口傳,己難定論。身處腐爛時政,翁杏亦過客,百年後實難究竟。

  • 2 # 熊雄32

    李鴻章在歷史上簽了太多的喪權辱國的條約,以前讀初中的時候學歷史看到這裡就想把李鴻章切碎了餵狗,現在長大了再想想沒有當朝的掌權者同意他敢籤嗎?他一直被丟出來背黑鍋的(可惜滿清韃子接受不了),為李鴻章說點公道話,滿清韃子就說別人在為他(李鴻章)洗白,我想說你們滿清韃子的皇帝洗白的還少嗎?怎麼不見你們說?

  • 3 # 半壺老酒半支菸

    翁同龢其實只坑了李鴻章一次,但就是這一次,不但決定了李鴻章倒黴一輩子,也決定了清朝必將死得很難看。而翁同龢坑李鴻章,是拿甲午戰爭的失敗來當代價的——看來官場鬥不僅僅是明朝文官的獨門絕技,飽讀聖賢之書的文人都會。

    翁同龢之所以痛恨李鴻章,那要從他哥哥翁同書說起。翁同書是翁同龢的親哥哥,安徽巡撫。在招安苗沛霖的時候按對方要求殺掉了自己的屬下(團練首領)孫家泰(被逼自殺)、蒙時中,但是苗沛霖收到兩人首級後馬上違約,翁同書賠了夫人又折兵。

      這可氣壞了曾國藩,馬上決定上疏彈劾,李鴻章當時還是曾國藩的筆桿子,這篇文章自然要由李鴻章來做。李鴻章也不負眾望,特別在彈劾奏摺上寫了“不敢因翁同書門第鼎盛,瞻顧遷就”,矛頭直指翁同龢。結果翁同書被判了個死緩(斬監候),把翁同龢恨得牙根癢癢,在全力營救使親哥哥由死緩變流放之後,就琢磨怎麼搞李鴻章一下子。

    功夫不負苦心人,兩代帝師翁同龢終於等來了機會,這機會被後人稱為甲午之戰。就在甲午海戰的前兩年,德國工程師漢納根就建議購買開花炮彈,李鴻章也下令購買,但是卻一顆也沒買回來——主管戶部的“帝師”翁同龢不同意,拒絕的理由就兩個字:“浪費”。明知道北洋水師有炮無彈的翁同龢成了跳得最高的主戰派,而他跟別人吐露的自己真實想法是:,勝了,是“太后英明”,敗了,李鴻章難辭其咎。翁同龢擺明了是想借日本人之手搞死李鴻章。   

    翁同龢的學生、國子監學正王伯恭在日記裡寫道:“甲午戰前,翁同龢一力主戰,李鴻章言不可輕開釁端……我去見翁同龢,向他力陳主戰的錯誤……翁同龢說:李鴻章治軍數十年,掃蕩了多少壞人啊!現在北洋有海軍陸軍,豈能連一仗都打不了?我正想讓他到戰場上去試一試,看看他到底是騾子是馬,將來就有整頓他的餘地了。”

      估計上面的話讀者諸君都能看得懂,筆者就不翻譯了,但是筆者要解釋兩點:翁同龢說的被“李鴻章掃蕩的壞人”,包括翁同龢的親哥哥;而翁同龢主戰而又不給錢的真實目的,就是為了“整頓(整治)”李鴻章。

      

      大家都知道,在1894年(甲午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9月17日清軍在甲午戰爭中全面失敗,另一件事是11月7日 ( 即陰曆十月初十 )慈禧六十大壽。

      翁同龢千方百計剋扣下來的海軍軍費去了哪裡,大家想必心知肚明,慈禧一盤菜,夠買十枚開花彈。買一枚開花彈翁同龢都認為是“浪費”,但是慈禧“壽宴”卻“不可輕率”。私仇大於國恨,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這可能是歷代文人,或者是歷代官場的傳統。在歷史上不僅僅是秦檜坑了岳飛、翁同龢坑了李鴻章——李鴻章當然無法與岳飛相提並論,但事情的原理似乎差不多……

  • 4 # 程氏子

    站在翁同龢的立場,他是沒有錯的!因為朝廷一年幾百萬兩的海軍經費,撥給北洋被侵蝕一空,數百萬兩白銀尚連炮彈都配不齊,那要多少往裡面填?

    北洋海軍腐敗橫行,就是再多錢再多物也沒用,還不如留著等賠款呢!

  • 5 # 談古論金

    翁同龢和李鴻章的恩怨,並不僅僅因為翁氏家族和李鴻章個人的恩怨(曾國藩參劾翁同書的所謂“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被認為是出自李鴻章手筆),而是江東士大夫集團和淮人軍事集團的天然矛盾。

    李鴻章以淮軍平吳,從太平軍手裡奪回蘇松,讓流亡的吳地士大夫得以還鄉,自以為有大恩於他們,不僅如此,李鴻章還主導大幅度減免賦稅,解決了從明初朱元璋時代就存在的蘇松賦稅沉重問題,這一來更促使李鴻章以恩主自居。但是,與李鴻章的預期相反,在江東士大夫集團看來,李鴻章“用滬平吳”後,始終布其羽翼在兩江,形成了水潑不進的地方政治格局,李鴻章本人及其親戚部屬,缺乏士大夫本應具有的典雅風範,本身就是在文化上被歧視的物件,同時他們飛揚跋扈(不分享政治權力)、貪瀆好利(不分享經濟權利),反正就是看上去很觸氣(戳氣、促氣,吳語“討厭”的意思)。

    反過來,李鴻章覺得翁同龢以帝師之尊而兼士林領袖,本身就是隻會唱高調不會落地執行的人物,當他參與洋務外交事務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因此,反向的歧視鏈也是存在的。

    總之,江蘇士紳對李鴻章不時杯葛,在京吳地籍貫的官員時不時給李鴻章上眼藥,以致於李鴻章經常大罵“吳兒無良”。

    翁同龢坑了李鴻章,主要在於在他主持戶部以後,大大削減了北洋艦隊的軍費撥款,而與此同時,又堅決主戰,兩方面著手,讓人懷疑有很大程度的修私怨的成分,但說到底,這是翁同龢的認知圖景和政治訴求決定的。

    翁同龢的政治目的在某種意義上都實現了,李鴻章倒臺、慈禧退休頤養、自己的學生光緒帝親政,他的權力表面上登峰造極,如烈火烹油,但是,很快,他自己也倒臺了。

    翁同龢本人光緒廿四年十月廿四日記:

    廿一日嚴旨,臣種種罪狀,革職永不敘用,並加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等因;伏讀感涕而已。
  • 6 # 六令鐵樹

    雙方代表利益集團的衝突的必然結果,李是洋務發家的暴發戶,翁師代表集團要分肥,一個想要,一個不給。爭權奪利,不死不休.

  • 7 # 金兔歷史

    李鴻章和翁同龢兩個人是有私人恩怨的:太平天國起義期間,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身為安徽巡撫竟棄城而逃,被李鴻章參了一本,後來被革職問罪,兩人因此結下私怨。

    翁同龢一生坑了李鴻章很多次,其中坑得最嚴重的一次是他任戶部尚書的時候,起書請求停止北洋水師向外購買戰艦,致使曾經一度排名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從此走向沒落。

    而日本乘著這段時間拼命採購戰艦,海軍實力不斷增強。翁同龢因與李鴻章的私人恩怨,竟棄民族大義於不顧,甲午海戰犧牲的愛國將領丁汝昌曾給上級一份報告:

    他說,如果定遠艦上能再多幾枚重型炮彈,那麼,日軍聯合艦隊裡的吉野號就會中彈起火,說不定黃海海戰就是另外一番結果。

    除此之外,翁同龢跟李鴻章的立場不同,翁同龢是兩朝帝師,自然在名義上選擇站在光緒這一邊,李鴻章則是慈禧最大的倚仗,這點,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但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朝廷大臣,為了私人恩怨,竟把國家軍隊的建設當兒戲,絲毫沒有一絲國家概念,想著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有翁同龢這樣的大臣,還有慈禧這樣的掌權者,甲午戰爭,又靠什麼取得勝利呢?

    說實話,翁同龢,才是晚清最大的“賣國賊”!

  • 8 # 貓眼觀史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句話在李鴻章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翁同龢是怎麼坑的李鴻章?且聽我細細道來。

    李鴻章首次出手,得罪其弟翁同書

    翁同書是翁同龢的弟弟,也是咸豐皇帝老師翁心存的兒子,當時出任安徽巡撫,因為處事不當,引起民憤,再加上棄城而逃,曾國藩覺得這樣的官吏不應該出現在朝廷,於是決定管管這檔子事。可是翁同書的父親翁心存是咸豐的老師,在咸豐面前極受信任,況且門生遍佈朝廷,曾國藩心想如何才能讓咸豐皇帝處理這事,並且堵住大臣們的嘴。

    △李鴻章

    回到府中,曾國藩就讓幕府中的文章高手起草,結果發現這奏文寫的不好,於是自己寫,結果還是認為不行,最後叫上了李鴻章,讓李鴻章寫寫看。

    “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

    以上是李鴻章寫的,此時他還是個小小的幕僚,曾國藩一看,認為此文正氣凜然,還暗含殺機,可以說即讓咸豐無法庇護又可以堵住大臣的嘴。奏文被咸豐看了之後,咸豐不得不將翁同書拿下,之後發配新疆。

    李鴻章是初顯謀略才華,但是卻得罪了翁同書的弟弟翁同龢,可謂是自己一生的強敵,翁同龢之後處處與李鴻章作對,凡是李鴻章的事情,翁同龢一律反對,但是奈何自己無論是謀略還是智慧以及才能都不如李鴻章,最後沒辦法,既然不能直接坑李鴻章,那就坑他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師。

    北洋艦隊糧餉與軍火被斷,甲午海戰大敗

    北洋水師可以說是大清命運的保命符,北洋水師的強弱直接影響清朝的強弱,可是北洋水師需要用大量的銀兩去維持,當時李鴻章是水師司令,而翁同龢主管“戶部”。

    任何一支部隊從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已經算是常識,可是李鴻章得北洋水師每次申請銀兩時都被駁回,翁同龢的說詞是沒有錢,回答的直接乾脆,這可把李鴻章坑苦了,這個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北洋水師從光緒十四年之後,就再也沒買過一艘軍艦。

    △北洋艦隊

    李鴻章沒辦法,北洋水師得不到最佳化,反倒落後,就在甲午海戰爆發前夕,李鴻章決定求和,因為他深知北洋水師現如今的狀況,可是翁同龢卻不分主次,置國家安全於不顧,不給資金卻又主張開戰,他簡單的認為北洋水師失敗了李鴻章也就失敗了。

    翁同龢認為這是唯一一次能徹底搞垮李鴻章得機會,怎麼會輕易放過,最後可想而知,甲午最終戰敗,這是翁同龢和李鴻章之間的爭鬥所導致的,戰敗之後,面對日本要求的戰爭賠款,清政府除了割地,已經沒有其他辦法了,這也是李鴻章的建議,可是翁同龢還要坑他,非說要麼重新開戰,割地求和絕不可能,李鴻章知道即使再開戰也是輸,到時候賠款割地更多,還會又更多的人傷亡,一氣之下稱道:“這不行那不行,那到時候您翁同龢去和日本談判吧!”

    聽到這話,翁同龢趕緊說北洋水師是你一手創辦的,我也沒有辦過洋務,這還得你出馬,這下又坑了李鴻章一把,將他推上了風口浪尖,當時朝廷分兩派,一派是以慈禧為首,另一派是以光緒為首。最後李鴻章去慈禧那說,這事翁同龢也有責任,乾脆一起去談判吧。

    晚清李鴻章和翁同龢的鬥爭可以說已經影響了國家的命運,正因為翁同龢佔據著財政位置,李鴻章才會被坑,因為李鴻章需要銀兩,可翁同龢就是不給,也不是不給,只說沒錢,就算出資也相當少,從北洋水師的落後就能看出。

    △李鴻章

    這也就是所謂的李鴻章被翁同龢坑了一輩子,只是這被坑的代價不是李鴻章去償還,而是整個國家整個人民。

    (注:翁同龢只坑李鴻章,對於國家其他事情都比較公正,自己也是清正廉潔,其書法造詣為後世所傳頌)

  • 9 # 秦右史

    翁同龢、李鴻章均位於朝廷決策中樞,在晚清史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是二人在歷史上的名聲卻大相徑庭。

    翁同龢是帝師的正人君子形象,李鴻章則是一個賣國賊的形象,但歷史的複雜之處就在幹吏往往就要得罪人,要得罪人往往名聲就不好,相反翁同龢卻鼓動清流言官操控輿論,其實什麼事也沒有幹,說翁同龢坑了李鴻章一輩子也不為過。 李鴻章與翁同龢的不合已經由來已久,一個屬於後黨,一個屬於帝黨,還有李鴻章參倒流放了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所以兩個人的恩怨情仇,無可調解。

    甲午之敗並不是敗在戰場,而是敗在廟堂,當甲午戰爭開始前,李鴻章上奏摺添置新的戰艦,購買新式槍炮時,僅得到“該衙門知道”的硃批,不是朝廷缺銀子,而是翁同龢故意刁難。 甲午戰爭又是翁同龢公報私仇的一個絕好機會,李鴻章也心知肚明,所以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平時聲稱加強軍備的李鴻章主和,不管軍務不懂兵的翁同龢鼓動輿論,渲染氣氛,堅決主戰。

    李鴻章主和是因為深知開展沒有必勝把握,而翁同龢主戰是因為如果贏了,這是帝黨主戰的結果,如果輸了,不僅可以藉機打擊李鴻章,也可以藉機打擊後黨,總之勝與不勝,都可以借開戰削弱對手,奪回大權。 甲午戰爭還未交戰,翁同龢已經與李鴻章打起了人事仗,首要目標是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丁汝昌率北洋艦隊數次出海尋敵未果,豐島海戰的運兵船又損失千人,輿論極為不滿。

    在清流派的鼓譟下,光緒皇帝被激怒,表示丁汝昌庸懦至此,萬不可用,最後在慈禧的過問下,才沒有得逞。 總之,一對朝廷重臣,禍國殃民,李鴻章是一個幹才,但有些貪婪之弊。翁同龢在甲午戰爭前後,小人嘴臉,甲午戰爭焉能不敗?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 10 # 士說新語

    自古以來,中國封建王朝的官場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一派是實幹興邦的實幹家、這些官員一般是地方官出身,被稱之為濁流,他們往往有過基層鍛鍊的經歷,擁有具體處理政務問題的能力,而晚清的政局中,李鴻章是這一派中的佼佼者。

    而另一派是直接授京官的進士們,他們往往被稱之為清流,因為在殘酷的科舉考試中笑道最後,往往這些人又對當時的社會輿論擁有著很大的影響了。他們的仕途之路起點很高,且終身都不怎麼會去牧民一方,所以顯得相當貴重。要麼進了翰林院,要麼進了御史臺,往往在御史臺幹活的人比較多。在士林中也具有很大影響力,而翁同龢是狀元,出身更加高貴,入的是翰林院,仕途之路也是衝著成為大學士,軍機大臣而去,天然上起點就要比李鴻章高出很多,後來更是兩朝帝師,加上老翁這個人書法造詣很高,文學水平很高,經學也很厲害,所以他成為了南派清流的領袖。

    本來,李鴻章也是進士出身,按照一般仕途路線,他考取進士後成為庶吉士,後又授官翰林院編修,如果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他的人生也會跟翁同龢一樣,留在北京熬資歷,發展人脈,經營士林影響力,從而最終登堂入閣,成為軍機大臣。但李鴻章因拜師曾國藩的緣故,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就是成為了一個濁官,回籍督辦團練剿滅太平軍,成為了實權派大佬。

    李鴻章是一個異數,但卻又是時代背景下必然。他的選擇,對於當時的政局而言,確實是最好的選擇,畢竟滿清200年來,漢人官員一直沒有什麼掌握實權的機會,太平天國為漢官們提供了掌權的可能性。

    而老翁呢,因為學問好,在翰林院待了幾年後,去陝西做了學政,後來又擔任會試主考官,之後成為了同治的帝師,後來又成為光緒的帝師。因為是帝師,所以升遷速度也是跟坐火箭似的,到了光緒八年,已經是軍機大臣了。

    說以說道這裡,我們就能清晰看清楚兩個人的人生軌跡,他們之間因為選擇不同,經歷不同,所以成為了涇渭分明的兩種人。李鴻章的能力體現在實際政務的操作和處理上,為人也比較不拘小節,任人唯親,加上又是在地方上混了許多年,剿過長毛,所以對學問好、儒學學得好的翁同龢而言,李鴻章跟自己早已經不是一路人了。

    這是兩個人關係破裂的基礎,因為經歷不同、認知事物和看待事物的眼光自然也就不同。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李鴻章曾經跟老師曾國藩檢舉過他哥哥翁同爵,所以雙方結下樑子。而自詡清流的文臣,一般都是比較記仇的,所以老翁一生跟李鴻章都是死對頭。

    人生經歷決定了兩個人對政務國事上的分歧,加上私怨的因素,所以兩個人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總是摻雜在對政務之中,形成了比較明顯的政治鬥爭。

    至於翁同龢是否是在坑李鴻章,這不太好說,翁同龢確實存在對李鴻章北洋一系列事務上掣肘,但這種事情,或許公心和私心都有。因為翁同龢的從中作梗,北洋艦隊的軍費一直髮不出來,無法添置新的武器和彈藥,從一定程度上而言,確實間接導致了北洋艦隊在甲午海戰中的全軍覆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親人死了,醒來又做夢,夢見親人其實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