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寒木釣萌
-
2 # 紹明6481
地球離太陽,是地球本身的一萬多倍,遠離,或接近一千公里是個小數目,太陽的半徑,是地月運動的直徑,小學生也會計算的。
-
3 # 火星一號
在太陽系中,地球剛好執行在宜居帶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剛好適中,既不會太近,使地球溫度過高而讓液態水蒸發掉;也不會太遠,使地球溫度過低而讓液態水冰凍住。如果地球離太陽近了或者遠了一千公里,會讓地球變得不宜居嗎?
如果地球離太陽近了1000公里,那麼,整個地球在單位時間內接收到的太陽能必然會增加,反之會減少。然而,這種距離變化幾乎不會影響到地球上的氣候。
事實上,地球和太陽的距離變化遠超1000公里,因為地球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而不是完美的圓形。地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1.496億公里(1天文單位),最近距離為1.471億公里(0.983天文單位),最遠距離為1.521億公里(1.017天文單位)。也就是說,地球和太陽之間的最近和最遠距離相差可達500萬公里,遠超1000公里的變化範圍。
即便是相差500萬公里,也不會對地球上的氣候產生什麼影響。事實上,在地球公轉過程中,並不是越靠近太陽,溫度就會越高。在北半球的夏季,地球其實是在遠日點附近。每年地球執行到遠日點的時間是在七月初,今年是在臺北時間7月5日早上6時10分。另一方面,在每年的一月初,地球會執行到近日點,那時是北半球的冬季。
事實上,從南北半球的相反氣候可以看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變化對地球上的氣候影響甚微。無論是在近日點還是遠日點附近,地球上總有一個半球處在夏季,另一個半球處在冬季。那麼,影響地球季節更替的因素是什麼呢?
如果地球的自轉軸垂直於公轉軌道平面,那麼,太陽會均勻地照射到兩個半球上,地球上也就不會有季節變化。然而,地軸傾斜了大約23.4°,這使得地球上被太Sunny直射的部分會隨著地球公轉而在不斷變化。
太陽高度角越高,越接近90°,太陽輻射的強度也會越大,所以地面溫度也會越高,反之亦然。在同一個地方的一天中,早晨和傍晚的太陽輻射弱於中午,也是因為太陽高度角變化的緣故。由於地軸傾斜,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就會出現季節交替。
雖然地球與太陽的距離變化對地球氣候影響很小,但會影響到南北半球的季節長度。在遠日點附近,地球受到的太陽引力較弱,公轉速度較慢,所以北半球的夏季持續時間要長於南半球,冬季則相比更短。
另外,在地球執行到遠日點附近時,整個地球的溫度其實會更高。這是因為北半球的陸地較多,南半球的海洋較多,陸地的比熱容比海洋小,所以陸地比海洋更容易變暖。
-
4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如果地球離太陽近了一千公里會有什麼變化嗎?
地球在太陽系中位置是獨一無二的嗎?很多人可能覺得是!其實太陽系的宜居帶挺寬的,內側到金星附近,外側到火星外側,超過1億千米的寬度!
但並不代表在宜居帶內的行星都是宜居的,比如火星儘管在宜居帶外緣,但它一片荒涼並不適合生存,宜居帶是恆星給予的,而行星自身條件也要過關!
一、假如地球遠一點或者近一點,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上文說了,宜居帶那麼寬,近一點遠一點有啥關係啊?其實這關係還挺大的,並不是說地球在宜居帶的哪個位置都能過得很好!因為宜居星球的生態一旦成型,輸入引數稍有變化就會導致極為嚴重的後果
1、宜居帶內側過近
地球表面的大氣壓為100千帕,當前在這個條件下,積極溫室效應產生的保溫效果是令人極度舒適的,因為溫室效應並不總是壞的,在大氣環流與海洋以及地面的綜合效果下,人類安居樂業,不過可能是過得太安逸了,居然老想著自家人幹仗!
但如果靠的過近,那麼地球的積極溫室效應將會變得極度消極,因為過高的溫度將會引發過大的蒸發量,而大量的水汽進入大氣層後又會反過來加劇溫室效應,這會讓地球的溫升進入惡性迴圈,最終導致地球的結局金星化!
2、宜居帶外側過遠
當然離太陽的距離增加還比較好處理,只要還在宜居帶以內,只是可能會進入冰河期,比如緯度比較低的地方也開始大量封凍,但靠近赤道兩側的低緯度區域還是宜居的,就像《2012》中描述的世界!
二、假如地球靠近1000千米,對地球有影響嗎?
其實地球的近日點和遠日點都超過500萬千米,而對於北半球來說,遠日點是夏天哦,各位有感覺距離更遠了之後太陽的涼意嗎?相信肯定沒有,甚至認為,沒有空調這日子就沒法過了是吧!但這只是感覺,我們用數學的方式來做個簡單計算,如果地球向太陽方向靠近1000米,輻射究竟會差多少?
根據球體積公式4/3πr^3計算兩者之間的差異約為0.2%%,
地球增加了大概萬分之零點二的輻射,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計!
當然靠近1000千米,地球的一年也會過得稍稍快那麼一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角動量守恆計算下地球的一年大概會變成多久,不過一樣也是個可以忽略的數字
-
5 # 蝦兵小將
地球離太陽近1000公里,變化肯定是有的。就像人離大火堆10米,讓你靠近5米,你會有什麼感覺或者什麼變化?這個時候你會覺得熱,從頭到腳在冒汗,那麼地球也是一樣,地球會變熱.會對地球造成一定的影響。
首先,對人類生存造成一定的影響,太陽源源不斷的向地球輸送熱量,造成地球溫室效應,地球氣溫升高,人類出行困難,造成地面乾旱,農作物因氣溫高導致地面的水分蒸發的快,農作物無法生長。
其次,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最直接的是兩極冰川的融化,大家應該都知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個季節,特別是夏季對於我們生存在北半球的人來說,夏季的太陽很毒辣,當地球從春分公轉到夏至日這個位置的時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請看示意圖),
因為這個時候,太陽的熱量大部分都照射在北半球,在夏季這個時候,北極都是沒有夜晚的只有白天,如果地球近太陽1000公里的話,這個可想而知了。
到了冬至南半球和北半球一樣,冬至的太陽直射南半球,所以冬天的北半球不會像夏天那麼熱了,因為冬至的太Sunny大部分照射在南半球,這個時候南半球的南極沒有夜晚,只有白天,春分和秋分也是一樣,會變熱,只是沒那麼明顯,距離的拉近,導致颱風的發生。
-
6 # 地理那些事
感謝提問!對於這種問題,看過太多不太嚴謹的回答,經常有人搬出1000公里對於日地平均距離1.4959787億公里而言九牛一毛都算不上,而且遠日點和近日點都還相差約500萬公里,地球離太陽近了1000公里不足以引起什麼變化。
其實不然,記得早在今年2月份的時候我就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只不過那個問題所涉及到的距離比較微弱,僅僅只是20釐米,我給出的答案是即便是近了20釐米,地球還是存在一些微妙的變化,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日積月累,這些微妙的變化也會存在質變到量變的過程,最後發生深刻的變化,畢竟地球好端端的為什麼要靠近地球呢?
靠近了20釐米就能“細思極恐”,那麼近了1000公里就可想而知了。下面我還是從地球的公轉軌道長度、公轉週期、偏心率以及地球的表面溫度等進行了分析。
我們都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也在圍繞太陽公轉,拋開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為橢圓不多說,這是由宇宙環境決定的,而且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遵守了這一規律。為了便於計算,假設地球到太陽公轉的軌道為圓形,且地球和太陽為無限小的圓點,原來的日地平均距離為1.5億公里,這就相當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直徑為3億公里,根據圓的周長公式C=2πr或者πd可計算出地球的公轉軌道(圓周)長為9.42億公里。
那麼地球向太陽方向靠近了1000公里,這就等於說圓的直徑減少到了1.49999億公里,圓的周長則只有2*3.14*1.49999=9.4199372,比原來短了0.0000628億公里(6280
公里)。既然公轉軌道變短了,地球的速度公轉速度和公轉週期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
首先,對於地球的公轉速度而言,向太陽靠近而又能把持得住這個安全距離不繼續向太陽靠近而被吞噬,這個就需要地球有一定的公轉速度,即產生與太陽引力保持平衡的離心力,目前地球的平均公轉速度約為29.783千米/秒,而離太陽最近的水星達47.87千米/秒,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地球每靠近太陽一點,公轉速度就會相應的增加。
其次,公轉軌道的變短還會影響到地球的公轉週期,目前地球的公轉週期為365.24219天(1年),畢竟公轉速度加快了,轉一圈的週期自然就縮短了。同樣以水星為例,水星的公轉週期為87.9691天,不到地球的三個月,是太陽系公轉速度最快的行星,沒有之一,由於地球公轉週期變短,四季的更迭也會存在一些微妙的變化。
最後,由於日地距離縮短了1000公里,這就意味著太Sunny到達地球的時間縮短了一些,原來需要500秒,現在縮短499.9966667秒,雖然理論上來講太陽的高度角越高,地面溫度也就越高,但是越是靠近太陽,地球的溫度相應也會略有升高,以冥王星為例,之所以表面溫度低到了零下229℃,很大原因就是距離太陽太遠,即使是太Sunny都要5個多小時才能到達。
總之,地球是距離太陽不近也不遠的行星,所處的位置是可以說是宜居帶的宜居帶,無論是地球靠近還是遠離太陽,都是宇宙運動的一種現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我們當前要做的就是要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
7 # 兔斯基聊科學
地球距離太陽近了一千公里是沒有任何變化的,既不會變熱,也不會變冷。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
在太陽系中地球是比較幸運的。它剛好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之內。所謂的宜居帶就是指的行星到恆星的距離剛剛好的一個範圍,在這個範圍內恆星的熱量可以使行星上的水恰好保持液態的形式。現在的金星和火星則處在了太陽系宜居帶的兩個邊緣地帶。所以宜居帶是一個比較寬泛的範圍。只要地球還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內,遠離太陽一些或者靠近太陽一些,其環境都還是適合生命生存的。
圖示:恆星周圍的宜居帶
地球圍繞著太陽旋轉的軌道並不是一個正圓形,而是橢圓形。因此地球有時候距離太陽比較近,有時候距離太陽又比較遠。當地球距離太陽最近的時候叫做近日點,地球距離太陽最遠的時候叫做遠日點。地球在遠日點的時候距離太陽大約是1.521億公里。地球在近日點的時候距離太陽大約是1.471億公里。地球的近日點要比遠日點靠近太陽500萬公里。
圖示: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
這可要比題目中假設的地球靠近太陽1000公里更近了5000倍。地球的氣候有什麼變化麼?我們自己來感覺一下。地球每年都要經過一次近日點,地球經過近日點的時候我們感覺到地球變熱了嗎?沒有吧!有趣的是,地球在經過近日點的時候正是一月份。這正是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的氣溫不但沒有升高反而下降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圖示:Sunny的直射和斜射是地球四季形成的原因
影響地球氣溫變化最明顯的是太Sunny的直射和斜射。舉個例子,當太Sunny直射北半球的時候,北半球就是天氣炎熱的夏季;當太Sunny線斜射北半球的時候,北半球就變成了氣候寒冷的冬季。
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的距離差500萬公里看上去差距很大,但是僅僅佔了地球到太陽平均距離的三十分之一。這對地球氣候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更何況是問題中假設的區區1000公里,更是對地球氣候沒有任何影響的。
-
8 # 一切都歸於無吧
地球繞太陽的軌道是一個橢圓軌道,近日點和遠日點相差了500多萬公里了,你說挪個1000公里能有啥影響嗎,而且地球大氣(保溫系統)有有四季交替有正常的自轉週期(散熱系統),不要說移1000公里,你就是把地球移到金星軌道,你信不信地球照樣能宜居,金星氣溫高的主要目的就是大氣過於濃密(保溫系統過於猛烈了)再就自轉週期太長240多天一天裡差不多地球小半年的時間是白天以及黑夜(散熱系統太差),如果移到火星軌道附近應該會好一點,你就是地球在地球目前的軌道如果一天裡有如果長達120天都是白天或者黑夜,那熱的熱死冷的也得冷死了吧,所以這個距離近一點遠一點影響不大,所以影響地球溫度的主要因素再於一個自轉週期再就一個自轉軸和公轉軌道的夾角(太陽直射位置的改變以及時間的改變),
-
9 # 哈嘍一聲
不早說一千公里,就是近一公里,地球的現狀也不會是這樣,地球上的萬千生靈,都是一種巧合的創生,地球遠離或近於太陽一釐米,地球的歷史可能都要從寫!
-
10 # whatasight
地球直徑就有4萬公里,1000公里是本身直徑的40分之一,就相當於往前蹭了一點點,以整個宇宙的尺度來講根本不會有什麼變化
回覆列表
實際情況是:
地球正在遠離太陽。
2004年,兩個俄羅斯的天文學家Gregoriy A. Krasinsky和Victor A. Brumberg,他倆計算出:
太陽和地球正逐漸分開,但是並不多 ,每年僅遠離15釐米。
當然,這個15釐米存在誤差。
但地球正在遠離太陽,這是不爭的事實。
核心原因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的潮汐力。
還有就是:
太陽分分秒秒都在向外輻射出大量熱量,這會讓太陽損失物質,導致太陽引力變小。
太陽每秒鐘要減少400萬噸的重量。
下面,回到原問題本身:
……
答案是: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本來就是時而近,時而遠的。
因此,即使近了1000公里,也不會怎樣。
如上圖。
7月的時候,地球距離太陽最遠距離為:
1.521億公里。
1月,地球距離太陽最近距離為:
1.471億公里。
兩者相減:
1.521-1.471=0.05億公里=500萬公里。
這就是說,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時近時遠,一年的距離變化期間為:
0到500萬公里。
在這種情況下,你說,地球與太陽近了1000公里,又會怎樣呢?
不會怎樣,還是這樣。
我猜想,題主可能想問的是:
如果地球與太陽的最遠距離和最近距離,都各近了1000公里,會怎樣?
也就是如下:
7月的時候,地球距離太陽最遠距離為:
1.521億公里-1公里
1月,地球距離太陽最近距離為:
1.471億公里-1公里
答案是:
依然不會有任何沒有變化。
既然一年內,地球與太陽的距離變化都是在0到500萬公里內。
那麼區區的1000公里,不會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