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客矢解

    軍閥俗稱割據勢力,從中國的歷史來看,除原始社會階段不存在國家概念以外,凡是大一統專制制度下都不可能避免存在割據勢力。對大眾來說就是受分封的權貴,諸侯等會逐漸將天子的影響力逐漸減小,而自己成為地方真正的統治者。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軍閥是指正常國家體系內,由自成派系的軍人組成軍事集團,對國家地域劃分勢力範圍,使用軍事手段割據一方,並控制其割據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稅務等政府機構和所屬官員的任命。軍閥是中央政府,中央集權衰弱的產物。具體表現為:無視中央的存在,與中央政府對抗。

    清朝以前的各王朝是存在過軍閥割據勢力的 ,比如漢朝,唐朝都是亡于軍閥。巜三國演義》,巜隋唐演義》講的就是關於軍閥的割據,大多數人只要看過就能有一定的瞭解,只是很少能夠深入理解軍閥與國家的關係,不管中央政府是否腐敗,都是不能允許軍閥存在的,當中央實力不足以統治整個國家時,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替天行道,群雄逐鹿。

  • 2 # 王瑟

    西漢末年和新莽時代的豪強,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的各州牧、刺史、郡守,唐末五代的藩鎮,宋代的州縣世襲巡檢,等等,都可以說是軍閥。

  • 3 # 最近有點嗆

    軍閥在“漢典”中意為:舊時擁有軍隊、割據一方、自成派系的軍人或軍人集團。簡單來說,軍閥就是憑自己的拳頭或者其他手段獲得權利迫使中央承認或者讓步。軍閥基本上已經脫離了中央,自成一派、裂土稱雄、擁兵自重,這樣的軍事組織往往是在國家大亂,趁著中央力量薄弱之時才會招兵買馬、割據一方、伺機而動。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公約前221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這裡的諸侯受到中央分封,並不是軍閥),直至明末清初,國家分分合合了,其中不乏軍閥割據一方。

    1、東漢末年

    東漢末年,內有朝政腐敗,宦官和外戚兩方陣營紛爭不止,外有災禍饑荒、苛捐雜稅,致使困苦不堪的百姓在張角的帶領下揭竿而起。中央政府自顧不暇根本沒有能力鎮壓起義,只能號召各地方州郡徵兵自保,致使每個州牧、刺史有糧有兵又有錢,逐漸演變成軍閥割據。東漢時天下分為十三州,州下設一百零五郡,到了末年,中央政權名存實亡,漢獻帝成傀儡,十三州一百零五郡也被各路軍閥佔據,他們之間相互兼併、火拼,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2、隋末唐初

    隋煬帝是一個褒貶不一的皇帝,政績不俗,但驕奢淫逸,年年徵發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對外窮兵黷武,造成國力衰竭,百姓民不聊生,最終激起了全國範圍的農民起義,義軍多達百支,人數多達百萬。其中以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和江淮的杜伏威軍為主。與此同時,隋朝的許多官吏豪強也趁機招兵買馬,割據一方,群雄四起 ,各路軍閥紛紛自立為王。617年唐國公李淵攻入長安,擁楊侑為隋恭帝,隋煬帝死後,逼退楊侑稱帝,建立唐朝,隋朝覆滅。直至622年,才將盤踞各地的軍閥豪強剿滅殆盡,至此統一漢地。

    3、唐末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同南北朝時期一樣的“亂”,不同的是南北朝時的北朝因為民族問題使得政權更迭頻繁,南朝是因為門閥貴族的利益得不到統一。而五代十國的紛擾是因為藩鎮軍閥割據,誰也吃不掉誰。唐朝時為了防止外族進犯,設立藩鎮節度使。節度使們在駐守邊境期間逐漸培養起只忠於自己的親兵衛隊。到了唐末,軍閥割據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在唐朝徹底覆滅之後,各地大小軍閥摩擦不斷,戰火四起,使得整個社會都是十分動盪的,實力強悍的大軍閥都想過一把皇帝癮,紛紛自立為王。在中原地區先後有五個政權更迭稱之為五代。在中原之外幾乎與五代同時存在的十個割據政權稱為十國。4、元末明初

    能馬上打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不足百年國運的元朝和歷朝歷代一樣,它的覆滅離不開天災人禍,除此之外還有蒙古統治者對漢人持續不斷的殘酷壓榨和剝削,逼得漢人不得不反。元末農民起義後,義軍佔領了南方大部,割據一方。其中最有帝王相的陳友諒盤踞荊楚一帶、笑到最後的朱元璋在蘇西、浙西、皖東、最富有卻不知進取的張士誠佔據蘇東和浙北,資歷最老的方國珍在浙東......南方不太平,元廷自己地盤上也不安定,北方的孛羅帖木兒和察罕帖木兒兩大軍閥在北部經常有摩擦,關隴軍閥李思齊和張良弼,也經常火拼,還公然違抗元廷。大大小小的軍閥加之朱元璋的崛起,讓蒙古人不得不放棄中原往北方大本營逃去。

    之後就是我們最為熟知的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時期了。東漢末、唐末和清末是最典型的軍閥,在中央羸弱不堪時,受益地方武裝自己,在羽翼豐滿後,對於中央聽調不聽宣。而隋末和元末屬於農民起義太厲害,把中央的軍隊壓制了,但推翻不了政權,只能割據一方,伺機而動。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碼字也不容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陰曆三月三日是什麼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