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94年,聯想公司的兩大核心人物柳傳志和倪光南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選擇晶片為主攻方向;而總裁柳傳志主張發揮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加大自主品牌產品的打造。柳倪之爭後來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企業“貿工技”和“技工貿”兩條路線的爭鬥。 如果聯想當年堅持走倪光南的“技工貿”路線,選擇自主研發處理器晶片、作業系統等核心的技術,同時不斷積累智慧財產權,那麼聯想的體量不僅有可能會比今天大得多,而且還有可能是家既大又強的企業,並且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應該不會遜色於今天的華為。聯想當年如果走倪光南的技工貿路線結果會是怎樣?會不會比聯想的現狀要好?
8
回覆列表
  • 1 # 妮廚房Stella

    “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

    1994年聯想集團柳倪之爭柳傳志勝出,聯想從此走上營銷驅動路線

    可是柳傳志的“聯想神話”只寫好了前半截,卻無法完美謝幕

    在本可能創造歷史的年代,聯想玩了一圈最終卻回到了原點,眼睜睜地看著四大門戶和BAT的相繼興起,而自己卻什麼也沒落下。

  • 2 # 梅花傲雪70

    聯想崛起於“全民經商”之時,迅速地搶佔市場是一個非常契合時機的選擇、結果柳傳志勝了,聯想做到了業界老大,如果在當時選擇倪光南,聯想能不能挺過金融潮、革命潮都不確定。柯達膠捲和諾基亞手機就是最直接的例子。所以“物競天擇”永遠是超越人類所有設想的客觀規律存在。還好,聯想已經掙足了錢,贏到了可以轉形的基礎。只要抓住某個機會,重立潮頭不是不可能。只要不作,聯想人不會是窮人了。

  • 3 # 戲迷阿德1

    這個問題是如何評價當年柳傳志與倪光南之爭?這個問題回答起來還是比較難一點,但我還是回答一下,不對請指正。我們現在回想起來聯想這個全球著名企業走到現在真是不容易,全世界各個角落離不開聯想,聯想打天下全世界一舉成名離不開高層領導和全體員工的努力經過大家的勤奮努力走到了世界前例,當年的柳倪之爭雖然倪Quattroporte勝出,倪Quattroporte不負眾忘率領員工攻克難關取得了一項又一項勝利,但是你中國科學發展了美國佬座不住了你們要超過我們美國了將來我們不再稱霸世界了,他們開始制裁中興晶片想卡住我們7年時間美國佬這個惡毒棋子險惡用心,那麼我們聯想現在怎辦不能在躺在功勞薄上排回不前吧!決不能再躺在別人的腳下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管怎樣也要採納一下技工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研發自己的晶片,只有自己有了智慧財產權自己開發新產品晶片氣死美國佬若干年後美國佬的晶片沒人有堆積如少,我們華人的晶片超過美國美國這時候會來求華人,華人揚眉吐氣報一箭之仇美國佬成了一條奴才狗聽從我們指揮,華人世界上最聰明,最有才華我們自己生產出來的晶片不到兩年時間馬上會實現。

  • 4 # 絕筆歷史

    柳傳志和倪光南之爭從根本上來說是上個世紀聯想公司市場派與技術派的一次爭鬥,而柳傳志則代表的是市場派,倪光南則是技術派的代表,而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兩位本來親密無間的合作伙伴最終因為這場源於發展方向的問題分道揚鑣,而事實最終證明,柳傳志無疑是正確的,但倪光南也並非失敗者。

    柳傳志和倪光南都是聯想公司早期的核心人物,當時柳傳志是聯想的Quattroporte,而倪光南是聯想的總設計師,所以說倪光南無疑是一個科技人才,他有著極強的專業能力,他主張以發展核心技術為當前第一要義,而這卻與Quattroporte柳傳志的想法背道而馳。

    當時的聯想在中國來說並不是一家獨大的計算機公司,在這種情況下,肯定需要新的發展方向為指引,這樣才能讓公司步入新的一個臺階,而倪光南的身上充滿了一個技術骨幹分子的執著,在他的眼裡,似乎只有徹徹底底的技術人才才可以推進一個公司的發展進步,他的想法確實沒錯,但技術終歸只是一方面。

    而如今的聯想已經成為了一個品牌,除過硬的技術支援外,其實最大的因素還是源於對於市場的佔領和品牌的建立。在柳傳志和倪光南之爭平息後,最終倪光南被解除了職務,而柳傳志大力發展品牌效應,開始在市場和銷售的路上是不斷髮力,最終成就瞭如今的這個商業帝國。而反觀倪光南,他依然保留著“技術至上”的思想,或許這是一個技術者的信仰。

  • 5 # 詩人的眼睛看世界

    在評價柳傳志和倪光南之爭之前,先講一個身邊的故事。

    2000年前後,60們到了不惑之年,在農村,他們開始為自己的兒子們建造婚房了。40年的經歷,幾乎都是在乾旱中度過,偶爾有次澇害,也只不過不用澆地而已。

    他們在給兒子們建造婚房的時候,不顧老人勸阻,完全摒棄了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堆築抬高地基,平地上建房。室內地平地磚一鋪,也有15公分高度。

    到了2010年,居然陰雨綿綿,到處都是積水,那些婚房只要下雨,室內就進水。連續了四五年都是如此。且不說老人笑談,兒子一家的怨言,就是兒子天天晾曬衣物都是問題。

    話歸正題,也可以說,柳倪之爭沒有錯,錯就錯在淘汰上。在那個環境寬鬆的時期,柳傳志把握做大的機遇,當然是對的。而倪光南從“打鐵還需自身硬”上出發,更無可厚非。

    雖然側重點不同,作為企業,固然不能面面俱到,但做大做強兩個方面必須要兼顧。大而不強,猶如旱田建房,一遇災害。還是自己受傷。

    所以重點不在兩人之爭,而是淘汰制用的不是地方。所以說,淘汰不是簡單的用誰不用誰,而是如何淘汰才能不受傷害的大學問。

  • 6 # 李俊慧

    不論是貿工技,還是技工貿,本身無所謂對錯。

    簡單說,不能以當前行業面臨的困境去否認當年柳傳志選定的貿工技策略,也不能用當時倪光南主張的技工貿來否定聯想集團這些年的發展。

    事實上,在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或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到底選貿工技,還是選技工貿,可能需要冷靜看待。

    在當年聯想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之上,貿工技顯然讓聯想實現了快速突圍和騰飛,如果堅持技工貿,聯想最後能做多大也說不好。

    畢竟技工貿與貿工技最大的區別在於,先解決什麼問題,是先解決技術創新問題,還是先解決企業生存問題。

    在企業生存都是問題的時候,沒有社會資本助力,貿然選擇技工貿,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也很大。

    當然,在企業做大之後,死抱貿工技不放,不願投入資金、人力研發新技術,也是不合時宜的。

    任何時候,鼓勵創新都是對的,但是,到底是模式創新,還是技術創新,是原始創新,還是應用創新,可能也需要根據企業或社會的發展階段不同而不同。

    當前,在企業實力壯大或國家整體實力提升之後,更加應該鼓勵原始創新和技術創新,這是無可厚非的。

  • 7 # 我為科技狂

    如果聯想當年堅持走倪光南的“技工貿”路線,選擇自主研發處理器晶片、作業系統等核心的技術,同時不斷積累智慧財產權,那麼聯想的體量不僅有可能會比今天大得多,而且還有可能是家既大又強的企業,並且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應該不會遜色於今天的華為。

    1984年,柳傳志、王樹和、張祖祥等11人在北京創立聯想。聯想成立之初,柳傳志等人對於聯想的出路在哪裡,都曾一籌莫展。其間,柳傳志、王樹和、張祖祥三人絞盡腦汁,苦想聯想的出路,最終三人都想到了同一個人,那就是倪光南(倪光南和張祖祥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相互結識)。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身為計算所研究員的倪光南,已經是位一流的計算機專家,在中科院和電子界的呼聲甚高。多少的名牌企業以高薪誠聘倪光南,均被倪光南一一謝絕。但偏偏讓很多的人想不到的是,柳傳志、王樹和、張祖祥三人專程親往倪光南的住處,並誠請倪光南出山,倪光南則一口允諾自己擔任聯想的總工程師。同時,倪光南提出的條件亦不同凡響,那就是倪光南本人在聯想“不做官,不接待記者,不赴宴會”。之後的好幾年裡,聯想透過開發並向市場銷售倪光南的聯想式漢卡,在市場中站住了腳,進而在市場中發展了起來。

    大概到了聯想的第10個年頭,柳傳志與倪光南之間漸生不和。倪光南想的是,聯想應該對標國際上的英特爾,全力開發晶片等核心的技術。而柳傳志曾當場給倪光南潑過冷水,就說道:“有高科技產品,不一定能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有錢。”在那時,柳傳志更在意聯想在短期的效益,堅定地以為聯想根本不具備自主研發處理器晶片的實力,再考慮到國內的工業基礎、技術儲備和資本實力等方面的不足,包括聯想在內,在中國的本土企業幾乎是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全球的電腦市場(注意這裡的“短期”)。而後,柳傳志與倪光南之間的關係迅速惡化。倪光南開始向中科院控告柳傳志,控告的內容一度從柳傳志的作風問題發展至嚴重的經濟問題,兩個人之間交惡更是擺上了檯面。

    根據網路媒體曝光的資料:1995年6月,聯想的200名管理層聚集到一間會議室裡,柳傳志和倪光南分別坐在第一排的兩邊。中科院計算所的所長、聯想的董事長曾茂朝當場宣佈了一個決定,免去倪光南在聯想的總工職務。後來有人就分析,從中科院及聯想的高層一邊倒地力挺柳傳志這一點便可看出,聯想的股東們其實從心底裡是不願意燒錢搞什麼核心的技術研發,更確切地說是不願意去冒這麼大的險。1999年9月,聯想正式解聘倪光南。從這個案例,似乎能讓人聯想到,華為至今都不肯上市。

    如果真要仔細地去深挖聯想在過去的那段歷史,我倒是以為,如果當初柳傳志有足夠寬廣的(容人)胸懷和長遠的眼光,堅定地支援倪光南在技術這條路線上一直走下去。聯想應該不至於走到今天這樣大而不能強,並且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試想一下,如果聯想當初肯在程控交換機、處理器晶片、作業系統這些核心的技術上面投入足夠的資金,給予足夠的耐心等待,那麼現在的聯想或許在全球的通訊、計算機等行業中該是有著相當強的競爭力,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通訊和晶片巨頭,而完全不必像現在這樣幹著組裝電腦和銷售代理等利潤率低的業務。

    倪光南在聯想擔任總工的那些年裡,主持開發了聯想式漢子系統、聯想系列微型機。聯想便是靠著聯想式漢卡從市場中賺到了第一桶金,在成立之後的頭三年裡從市場上獲得的利潤便達1200多萬元。倪光南為聯想前期在市場中站住腳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在聯想的事業蒸蒸日上之際,倪光南力主聯想接下來必須開發和積累核心的技術,並要抓住計算機與通訊融合(ICT)的大趨勢早做規劃、早點行動。1992年,倪光南在聯想立項開始研發程控交換機。到了1994年7月,聯想與華為同時取得了國家的入網證。那段時間裡,在聯想的內部,程控交換機事業部已經成了第二大事業部,僅次於微機事業部。1993年,倪光南在聯想還組織小型機部、軟體中心和R&D部共三個部門聯合研發LXBS金融平臺軟體,該產品在市場上獲得了良好的反饋。1994年,倪光南還曾在聯想籌劃組建積體電路晶片設計公司。順便插一句,華為1991年就在內部設立了積體電路設計部門,也就是海思半導體的前身。

    當然,伴隨著倪光南被聯想排擠出核心的管理層,倪光南為聯想所做的部署、規劃和構想,均為聯想所拋棄。聯想取消了程控交換機事業部,實際上也是讓自己白白地錯過了計算機與通訊融合的大好時機。結果卻是,起步比聯想晚了很多,規模也曾經比不過聯想(程控交換機事業部)的華為,如今已把聯想遠遠地甩在了後面,並且成為了中國甚至全球的高科技巨頭之一。另外,業內還有人甚至這樣評價,如果倪光南為聯想籌劃的積體電路晶片設計公司能順利組建並發展起來,同時基於聯想+復旦大學的“產學研合作模式”,聯想不僅在國內幾乎找不到對手,還將能更早地推動中國的晶片事業發展和提升。還有,正當聯想在事業上發展得如日中天時,柳傳志是怎麼做的?柳傳志寧願讓聯想把資金投向房地產、白酒等這些跟核心的技術八竿子打不著的行業,也根本不願意把資金投入到入到晶片等核心的技術研發上來。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那真就是個富有戰略眼見的企業家,任正非堅定地看好通訊行業,堅定地聚焦在自己的主航道上,持續不斷地投入資金以研發核心的技術,華為便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最後的幾段文字,是媒體引用倪光南曾經講出的原話:

    “我最難的日子是1995-1999年期間,那時我沒有工作,被懸空了,但還在聯想,無法做別的事情。1999年,聯想把我掃地出門,對我反而是種解脫,我獲得了新生。”

    “這完全是資訊不對稱,大家並不清楚真相是什麼。但這些現在都不重要了,相對於推廣中國產作業系統替代Windows,這些都是小事。”

    “目前來看發展很好的高科技企業,都是科技人員主導的。”

    “華為很令人欽佩,在世界同類企業中比思科還強,可以說是通訊裝置領域最強大的公司,將來有希望成為世界高科技公司的龍頭。”

    “科學家與社會結合的目的,一定要出於公心,不能抱有太多的私念,否則就丟掉了科學造福社會的本意,成了某一個人打著科學的旗號造福自己了。”

  • 8 # 田蘭地博

    倪光南往事新談,與柳傳志恩怨:離開聯想對他是種解脫!和柳傳志的恩怨已成小事,這段持續了20多年的紛爭至今仍受關注。

    一篇題為《柳傳志心中永遠的痛》的文章,寫於2000年初,2萬多字的文字中把倪光南寫成了一個“忘恩負義的人”。

    但是,時隔2年後經濟學家左大培又為倪光南“叫冤”,這事發生在2004年歲末。左大培認為,“聯想股份制改革,為什麼對聯想有過重要貢獻的倪光南沒有得到一分錢,卻產生了一批億萬富翁、富婆呢?” 這段經歷曾讓倪光南陷入最艱難的境地,他認為,1995-1999年期間是他最難的日子,那時他沒有工作,人還在聯想卻被懸空,無法做別的任何事情。

    到了1999年,聯想把他掃地出門,從此,他感覺反而解脫了,獲得了新生。對於這段持續了20多年的紛紛擾擾的恩怨,倪光南認為完全是因為資訊不對稱,大家並不清楚真相是什麼。

    但是,倪光南認為,相對於推廣中國產作業系統替代Windows,那些紛爭現在都不重要了,都是小事。

    那麼,倪光南心中的聯想應該是怎樣的?對此,倪光南認為,目前來看發展很好的高科技企業,都是科技人員主導的。

    倪光南坦陳,在世界同類企業中比思科還強,華為很令人欽佩,將來有希望成為世界高科技公司的龍頭,可以說是通訊裝置領域最強大的公司。

    可見,倪光南還是相信高階科技,高頂尖的技術會引領企業走得更遠!

    而相比之下,柳傳志是成功的,引領聯想走了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希望聯想越走越遠,越發展越強大,能在經濟市場中“鬥惡風,戰惡浪”,一路向前。

    而相對於柳傳志引領的聯想,倪光南卻選擇了一塊硬骨頭去啃,走上了一條披滿荊棘的不歸路。18年前離開聯想投身Linux的倪光南,現在擬推中國產桌面作業系統,這談何容易!

    華人都看到中國產作業系統很重要的優勢,而且也是最安全的,可誰也不願去啃這塊硬骨頭,而倪光南院士卻選擇了啃,他的膽量和勇氣可見一斑!他認為微軟的作業系統也是經過了一個長期的打補丁過程,不斷從市場中收集反饋意見、修改完善而成的。希望國內使用者能夠在應用中幫助他們提高,因為中國產作業系統也必然要經歷這一過程。

    如今,78歲高齡的倪光南院士在其倡導籌劃下成立了中國智慧終端作業系統產業聯盟。他從1999年開始推廣以Linux為代表的中國產開源軟體,至今已有18年了,亦是說,18年前離開聯想就投身Linux軟體。

    倪光南院士認為,如果不使用中國自主研發的作業系統,系統的後門鑰匙始終掌握在別人手裡,那麼,中國的資訊保安就沒有保障,客觀上也為‘稜鏡門’之類的監控計劃留下了機會。可見,中國產作業系統對Windows系統的替代對於中國資訊保安意義重大。因此,中國產作業系統替代建議已早於2013年得到國家批示。

    倪光南仍在為中國產作業系統而奔走,18年間,他的努力從未停止。自1999年倪光南離開聯想回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後,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推廣以Linux為代表的開源軟體中,主張要建立自主完整的軟體產業體系,建議政府採購應傾向中國產軟體。

    倪光南認為,Win8作業系統不利於中國國家資訊保安。早在2006年,專家評估確認微軟釋出的Vista版本架構會使使用者電腦被微軟高度掌控,並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其結果是“Vista”未列入政府採購目錄。而同架構的Win8不可控程度更高,安全風險遠超Vista,當然更不應列入政府採購目錄之中。

    作為中國產作業系統的代表,中科紅旗由於資金鍊斷裂,公司已解散……殘酷的現實是,市場上雖然出現過諸如中標麒麟、中科紅旗、中科方德、凝思、拓林思等中國產作業系統,但是市場份額不盡人意,發展舉步維艱。

    但事實是,只有華人使用中國產作業系統,才能不受制於人,才能保障國家資訊保安。這個工作儘管艱難,也要堅持,這就是倪光南的決心!忠誠希望最好的中國產作業系統快點完善,與華人見面!

  • 9 # 事了了

    當年之爭的對錯,今天已用結果實事告訴我們聊傳志贏了鬥爭 ,輸了未來。其實這事對我們更大的啟發是,企業在展良好的時候如何不要錯過機會。

    聯想當年柳和倪的鬥爭 ,以當時的情況,柳是對,但5年後,10年後,15年呢?環境變了,聯想 了變了,難道戰略不能調整嗎?

    原因很簡單,聯想 一直在賺錢,一直在發展,一直在一條路上走,結果,直到有一天,原來的路走不下去了,才說一開始選擇路不對,其實並不合理。

    這就像,一個人沒水喝,快死了,看到河裡有水,就去喝,然後不渴了。然後開始蓋房,結婚,生子,一直在喝河裡的水。

    有人提議要打井,這樣可以喝到乾淨的水,而且不怕河裡沒水,大家都反對。然後河邊慢慢來了公廠,河水開始不乾淨了,這家人一直還是喝河裡的人,一直,一直 ,一直。

    直到一天,河裡的水不能喝了,你現在怪當年不應該喝河裡的水,應該打井。

    關鍵問題,這麼多年,為什麼一直沒有調整呢?

    就算開始不需要打井,那開始有工廠時,為什麼還不打井呢?

    企業經營,出現一個問題,去尋找原因很重要,更重要的,尋找企業為什麼沒有糾錯機制,更重要的建立一種機制,企業核心業務賺錢的同時,要不斷投資潛力業務,這些業務短時間沒有回報,但卻是未來的回報。

  • 10 # 少年老承

    當時的中國晶片嚴重落後於西方,而同時倪光南作為技術人員,顯然不會考慮到市場因素。即使當年中國生產出了晶片,但是並沒有實際的市場可以支撐,而美國的晶片則高度成熟,國內品牌機為了生存自然會選擇美國晶片。

    同時要注意的是,晶片是一個高成本投入,高風險的產業,在英偉達、AMD、因特爾,幾十億美金投入研發新一代晶片,是常有之事,因為一旦失敗,其還有著上一代的晶片業務勉強支撐維持。

    當年的聯想僅僅只是一個初創企業,根本無力抗衡失敗的風險,因為一旦技術研發失敗,必將血本無歸。而華為之所以敢投入技術,也是因為先找到了一定的市場,才放心的投入。

    回過頭來看,當今的蘋果、華為、小米敢於研發晶片,最大的底氣還在於自己擁有穩定的手機、電腦的出貨量,可以實現實際的業務支撐,而早年的聯想連電腦業務也才剛剛起步,市場充滿風險,因此柳傳志專注於品牌,專注於PC銷量的做法,我更為贊成。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當聯想佔有一定市場規模後,並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沒有將技術作為重點,因此錯失了很多東西,這才是最大的遺憾。

  • 11 # 雲海一駒

    後來人有個特點,就是熱衷評價前人的舉措。歷史絕對不能假設!後人往往用今天的結果去評價前人的選擇,不知不覺己站在勝者的立場上。這樣的評價往往會失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的壽命等於人類的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