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範閒不是我

      珀西·比希·雪萊(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國文學史上最有才華的抒情詩人之一,被譽為詩人中的詩人。其一生見識廣泛,不僅是柏拉圖主義者,更是個偉大的理想主義者。創作的詩歌節奏明快,積極向上。

      8歲時雪萊就開始嘗試寫作詩歌,與其表兄托馬斯合作了詩《流浪的猶太人》並出版了諷刺小說《扎斯特羅奇》。1810年,18歲的雪萊進入牛津大學,深受英國自由思想家休謨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響,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國強行合併的愛爾蘭的雪萊攜妻子前往都柏林為了支援愛爾蘭天主教徒的解放事業,在那裡雪萊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並散發《告愛爾蘭人民書》以及《成立博愛主義者協會倡議書》。此後的一年裡雪萊完成敘事長詩《麥布女王》,這首詩富於哲理,抨擊宗教的偽善、封建階級與勞動階級當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8年至1819年,雪萊完成了兩部重要的長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風頌》。1822年7月8日,雪萊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號從萊杭渡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風暴,舟覆,雪萊以及同船的兩人無一倖免。

      雪萊的墓碑上鐫刻著援引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的三行詩句:“他的一切並沒有消失,只是經歷過海的變異,已變的豐富而神奇。”

      (2010年3月3日)

      【詩歌賞析】

      《哀歌》並非簡單的對於生命即將逝去的傷感,儘管這首詩冥冥之中出現於雪萊死前的創作。當首句之中時間、世界、生命三個抽象語象並列而出的時候,這一首短詩已蘊含了巨大的時間,空間的神秘、奧妙。光陰流轉,歷史滄桑的融入讓人一種悲涼沉鬱縈迴,與古老中國的另一個詩人的感嘆遙相呼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於是,人類一種共通的情緒---面對生命背景下的無奈與孤獨成為詩中隱約的色彩。

      雪萊的詩篇永遠激盪著一種音樂的旋律。起句鏗鏘激越,中間對經歷的輝煌和遺憾,喜悅與憂傷,像一曲變奏,優美惆悵。每一節的最末一句反覆渲染,形成餘音,詩人詠歎的此刻不正是如此的彷徨嗎?

      在整首詩中,生命的死和生,世界的變幻莫測和偉大其一,時間的有限和永恆,世事的陰影風暴和絢麗美妙,奮鬥的恐懼與成功的喜悅,白天和黑夜,盛夏與嚴冬,悲哀和歡快,交織成一首驪歌,一篇編織生命色彩的詩篇。在這裡,激情不再僅僅單一的高昂,在迴盪的曲調裡,可以發現詩人內心對於生命思考的沉重。

      當我們讀起這首詩,細細回味著,想象詩人書寫的那一刻,生命諸多斑駁的記憶是否凝聚,從時間的灰中清晰起來。因為屬於我們的世界正開始走遠,而唯有那些記憶,屬於今日,屬於明日的故事才可以證明我們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聯:月光灑落一片詩,怎麼對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