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此箋
-
2 # louching6688
大學是培養知識分子的,也就是說,他們主要是傳承以往的知識,然後發現新的知識。而作家是依據生活閱歷和豐富的想象力等虛構故事——這是藝術,但不是知識。因此,作家並非是“培養出來的”
大學是培養知識分子的,也就是說,他們主要是傳承以往的知識,然後發現新的知識。而作家是依據生活閱歷和豐富的想象力等虛構故事——這是藝術,但不是知識。因此,作家並非是“培養出來的”
中文專業出身的有不少作家,比如當今蜚聲文壇的賈平凹、韓少功、蘇童、莫言等人。提出這個問題的預設立場,其實是大多數認為中文專業是為培養作家而存在,而且作家就應該出身於中文系。其實,這種觀點大錯特錯。
寫作作為一種創作,講究人的靈性與悟性,尤其側重人學識與經歷的積澱,厚積才能博發。寫作需要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靈感不斷的創作力,還有對於生活敏感的感受力與捕捉力。大多能稱為知名作家的人,要麼是天賦稟異,要麼是閱歷豐富、厚積薄發。
而現有中文系的存在,培養的不是作家,多是學者。看學科構成和專業設定就知道,很多側重於對於文學理論的學習和文學作品的鑑賞,並不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即使開設寫作課,也多是理論上的指導。更有很多學校,開設寫作課,也多為商務和公務的應用文寫作。
真正出於愛好選擇中文系的人就是少數,大多數在現有教育體制下只不過是得過且過,很難靜下心來閱讀經典,更不用說是創作了。而且中文系的課程閱讀不到位,很容易讓學生落入窠臼,在創作上失去靈性。文學流派與主義看得再多,沒有結合自己生活的死思考與創作,很難成為作家。
歸根到底,沒有哪個“大家”是單靠一個專業或者院系就能培養出來的,尤其是人文社科領域。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天賦的領域。文學終究是一門人學,人學範疇之廣,豈是一個小小中文系就能單獨承擔重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