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黜百家 罷黜:廢棄不用。原指排除諸子雜說,專門推行儒家學說。也比喻只要一種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出處:《漢書·武帝紀贊》:“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存心養性 儲存赤子之心,修養善良之性。舊時儒家宣揚的修養方法。 出處:《孟子·盡心上》:“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甘貧樂道 甘貧:情願受貧困;樂道:樂於守道。甘於受貧,樂於守道。是儒家所倡導的處世態度。 出處:《後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不仰慕之。” 毀不滅性 儒家喪制。指居喪哀毀,但不應因此喪生。 毀不危身 儒家喪制。指居喪哀毀,但不應因此喪生。同“毀不滅性”。 經史百子 經:經學,經書,儒家經典著作;史:史學,史書;百子:諸子百家之學。舊指各個方面的很需要學問。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議論證據古今,出入經史百子。” 克己復禮 克:剋制。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 出處:《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學說。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松聞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達孫吳之機,專務強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誨,以開發明公耶?” 老師宿儒 宿儒:原指長期鑽研儒家經典的人,泛指長期從事某種學問研究,並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輩最尊的老師和知識淵博的學者。亦作“老手宿儒”。 離經辨志 離:指斷句;經:指儒家經書;辨:明察;志:志向。讀斷經書文句,明察聖賢志向。 出處:《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離經畔道 ①指思想、言行背離儒家經典和規範。②指背離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和行為規範。 出處: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離經畔道,見新法之行,往往行諸吟詠。”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誅之人也!吾房中師弟授受,紹聞知之統,繼精一之傳,豈可以容離經畔道之人哉!” 求志達道 指隱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義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是儒家一種理想的人生觀。 出處:語本《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灑掃應對 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封建時代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出處:宋·朱熹《〈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殺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捨棄自己的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詩禮傳家 指以儒家經典及其道德規範世代相傳。 詩云子曰 《詩經》所說和孔子所言。二者均為歷代儒者遵奉的信條。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論或經典著作。 出處:明·劉璋《鳳凰池》第一回:“見那詩云子曰、者也之乎的人,他就搖首閉目,只與雲鍔穎臭味相投。” 授受不親 授:給予;受:接受。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 出處:《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神情民?’孟子曰:‘禮也。’” 四書五經 四書:亦稱四子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指儒家經典。 出處:漢·班固《白虎通·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書集註》。 下愚不移 移:改變。下等的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舊時儒家輕視勞動人民的觀點。也指不求上進,不想學好。 出處:《論語·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小受大走 輕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認為這是孝子受父母責罰時應抱的態度。 出處:《孔子家語·六本》:“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一致百慮 一致:趨向相同;百慮:各種考慮。趨向雖然相同,卻有各種考慮。儒家指慮雖種種,理歸於一。 出處:《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以文亂法 文:指儒家的經典。引用儒家的經典,非議國家法令。 出處:《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正始之音 ①指魏晉玄談風氣。出現於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土風流,盛於洛下。②指純正的樂聲。 出處:《晉書·衛玠傳》:“昔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 正心誠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現也泛指心地端正誠懇。 出處:《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周遊列國 周遊:全都走到,遊遍。原指孔丘帶著他的學生周遊當時的許多國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張。後指走遍各地。 出處:曹餘章《上下五千年·孔子周遊列國》:“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打那以後,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遊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 子曰詩云 子:指孔子;詩:指《詩經》;曰、雲:說。泛指儒家言論。 出處: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我堪恨那夥老喬民,用這等小猢猻,但學得些妝點面板,子曰詩云。” 邦以民為本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種反映,認為萬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治國應以安民、得民作為根本。 出處:《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溫良恭儉讓 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爭性。 出處:《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半部論語治天下 舊時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 出處: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對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學說就不能推行。現比喻不破除舊的、壞的東西,新的、好的東西就建立不起來。 出處: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罷黜百家 罷黜:廢棄不用。原指排除諸子雜說,專門推行儒家學說。也比喻只要一種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出處:《漢書·武帝紀贊》:“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存心養性 儲存赤子之心,修養善良之性。舊時儒家宣揚的修養方法。 出處:《孟子·盡心上》:“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甘貧樂道 甘貧:情願受貧困;樂道:樂於守道。甘於受貧,樂於守道。是儒家所倡導的處世態度。 出處:《後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不仰慕之。” 毀不滅性 儒家喪制。指居喪哀毀,但不應因此喪生。 毀不危身 儒家喪制。指居喪哀毀,但不應因此喪生。同“毀不滅性”。 經史百子 經:經學,經書,儒家經典著作;史:史學,史書;百子:諸子百家之學。舊指各個方面的很需要學問。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議論證據古今,出入經史百子。” 克己復禮 克:剋制。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 出處:《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學說。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松聞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達孫吳之機,專務強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誨,以開發明公耶?” 老師宿儒 宿儒:原指長期鑽研儒家經典的人,泛指長期從事某種學問研究,並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輩最尊的老師和知識淵博的學者。亦作“老手宿儒”。 離經辨志 離:指斷句;經:指儒家經書;辨:明察;志:志向。讀斷經書文句,明察聖賢志向。 出處:《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離經畔道 ①指思想、言行背離儒家經典和規範。②指背離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和行為規範。 出處: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離經畔道,見新法之行,往往行諸吟詠。”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誅之人也!吾房中師弟授受,紹聞知之統,繼精一之傳,豈可以容離經畔道之人哉!” 求志達道 指隱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義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是儒家一種理想的人生觀。 出處:語本《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灑掃應對 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封建時代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出處:宋·朱熹《〈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殺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捨棄自己的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詩禮傳家 指以儒家經典及其道德規範世代相傳。 詩云子曰 《詩經》所說和孔子所言。二者均為歷代儒者遵奉的信條。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論或經典著作。 出處:明·劉璋《鳳凰池》第一回:“見那詩云子曰、者也之乎的人,他就搖首閉目,只與雲鍔穎臭味相投。” 授受不親 授:給予;受:接受。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 出處:《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神情民?’孟子曰:‘禮也。’” 四書五經 四書:亦稱四子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指儒家經典。 出處:漢·班固《白虎通·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書集註》。 下愚不移 移:改變。下等的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舊時儒家輕視勞動人民的觀點。也指不求上進,不想學好。 出處:《論語·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小受大走 輕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認為這是孝子受父母責罰時應抱的態度。 出處:《孔子家語·六本》:“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一致百慮 一致:趨向相同;百慮:各種考慮。趨向雖然相同,卻有各種考慮。儒家指慮雖種種,理歸於一。 出處:《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以文亂法 文:指儒家的經典。引用儒家的經典,非議國家法令。 出處:《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正始之音 ①指魏晉玄談風氣。出現於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土風流,盛於洛下。②指純正的樂聲。 出處:《晉書·衛玠傳》:“昔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 正心誠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現也泛指心地端正誠懇。 出處:《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周遊列國 周遊:全都走到,遊遍。原指孔丘帶著他的學生周遊當時的許多國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張。後指走遍各地。 出處:曹餘章《上下五千年·孔子周遊列國》:“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打那以後,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遊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 子曰詩云 子:指孔子;詩:指《詩經》;曰、雲:說。泛指儒家言論。 出處: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我堪恨那夥老喬民,用這等小猢猻,但學得些妝點面板,子曰詩云。” 邦以民為本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種反映,認為萬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治國應以安民、得民作為根本。 出處:《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溫良恭儉讓 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爭性。 出處:《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半部論語治天下 舊時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 出處: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對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學說就不能推行。現比喻不破除舊的、壞的東西,新的、好的東西就建立不起來。 出處: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