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子:承瑞,2歲殤,未序齒。2、皇子:承祜,2歲殤,未序齒。3、皇子:承慶,1歲殤,未序齒。4、皇子:賽音察渾,2歲殤,未序齒。5、皇長子:胤禔,原名保清,直郡王,後降為貝子品級。6、皇子:長華,旋殤,未序齒。7、皇次子:胤礽,原名保成,皇太子,後被廢。諡曰密,為理密親王。8、皇子:長生,2歲殤,未序齒。9、皇子:萬黼,4歲殤,未序齒。10、皇三子:胤祉,誠郡王,諡曰隱,為誠隱郡王。11、皇四子:胤禛,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晉雍親王,康熙六十一年即位,即雍正帝。12、皇子:胤禶,1歲殤,未序齒。13、皇五子:胤祺,恆親王,諡曰溫,為恆溫親王。14、皇六子:胤祚,幼殤。15、皇七子:胤祐,淳親王,諡曰度,為淳度親王。16、皇八子:胤禩,廉親王。17、皇九子:胤禟,固山貝子。18、皇十子:胤䄉,初封敦郡王,雍正時革爵圈禁,乾隆帝即位後釋放,授輔國公品級。19、皇子:胤䄔,1歲殤,未序齒。20、皇十一子:胤禌,1歲殤,無諡號。21、皇十二子:胤祹,履親王,諡曰懿,為履懿親王。22、皇十三子:胤祥,怡親王,諡曰賢,為怡賢親王。23、皇十四子:胤禵,恂郡王,諡曰勤,為恂勤郡王。24、皇子:胤禨,2個月殤,未序齒。25、皇十五子:胤禑,愉郡王,諡曰恪,為愉恪郡王。26、皇十六子:胤祿,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後,後改封莊親王,諡曰恪,為莊恪親王。27、皇十七子:胤禮,果親王,諡曰毅,為果毅親王。28、皇十八子:胤祄,8歲殤,無諡號。29、皇十九子:胤禝,3歲殤,無諡號。30、皇二十子:胤禕,貝勒,諡曰簡靖,為簡靖貝勒。31、皇二十一子:胤禧,慎郡王,諡曰靖,為慎靖郡王。32、皇二十二子:胤祜,恭貝勒,諡曰勤,為恭勤貝勒。33、皇二十三子:胤祁,郡王品級誠貝勒。34、皇二十四子:胤秘,諴親王,諡曰恪,為諴恪親王。35、皇子:胤禐,出生當日殤,未序齒。二、女兒1、皇長女:無封號,生母庶妃張氏。2、皇二女:無封號(1671年—1673年),生母庶妃董氏。3、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生母庶妃馬佳氏。4、皇四女:無封號(1674年—1678年),生母庶妃張氏。5、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生母貴人兆佳氏。6、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生母貴人郭絡羅氏。7、皇七女:無封號,德妃烏雅氏。8、皇八女:無封號,生母皇貴妃佟佳氏。9、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生母德妃烏雅氏。10、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生母庶妃那拉氏。11、皇十一女:無封號,溫僖貴妃鈕祜祿氏。12、皇十二女:無封號,德妃烏雅氏。13、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14、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生母貴人袁氏。15、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16、皇十六女:無封號,生母庶妃王氏。17、皇十七女:無封號,生母庶妃劉氏。18、皇十八女:無封號,生母和嬪瓜爾佳氏。19、皇十九女:無封號,生母襄嬪高氏。20、皇二十女:無封號,生母庶妃鈕祜祿氏。21、養女:固倫純禧公主,生父恭親王常寧,生母庶福晉晉氏。康熙兒女資料:1、愛新覺羅·胤礽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聖祖玄燁第二子,清世宗胤禛異母兄,母為仁孝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殤諸皇子外序齒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長子承祜幼殤,在胤礽剛滿週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經典、歷代詩詞,而且熟練滿洲弓馬騎射;長成後代皇帝祭祀,並數次監國,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頗具令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康熙的負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聖祖康熙帝北征噶爾丹,特命胤礽監國,後清聖祖北征都讓胤礽監國理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胤礽侍駕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駕南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廢拘繫於鹹安宮,同年十二月被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複立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廢黜,仍禁錮於鹹安宮。此後多次有推薦其復立的建議,但康熙帝始終未再立胤礽。雍正帝繼位之後將其改名為“允礽”,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曆1725年1月27日)幽死於紫禁城鹹安宮,享年五十一歲。後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葬於黃花山(今天津薊縣)理親王園寢,諡曰密。有作品見《康熙朝雅頌集》、《晚晴簃詩匯》。2、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託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為改善民生,實行攤丁入畝,使華人口的暴增。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並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這樣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曆。3、愛新覺羅·胤禩愛新覺羅·胤禩(禩同祀,為祀異體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聖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異母弟,生母良妃衛氏。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諸臣奏稱其賢。胤禩自幼備受康熙喜愛,17歲的時候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一廢太子時,胤禩及其同黨躍躍欲試。但是康熙帝對胤禩利用張明德相面為自己立嗣的行為深惡痛絕,導致胤禩在他心裡的形象大損。胤禩的個人威望和私黨勢力元氣大傷,但胤禩本人並不肯認輸,康熙朝的最後十年裡,他都沒有放棄對太子之位的爭奪。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駕崩,本以為自己的同黨胤禵能入承大統的胤禩,見胤禛嗣位如五雷轟頂,氣急敗壞,卻又無可奈何。雍正上位後,將其改名為允禩。為穩定人心,先進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兼理藩院尚書。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穩根基後,找各種藉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歲。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無悖逆之實,下旨復原名胤禩,恢復宗室,並錄入玉牒。4、固倫榮憲公主固倫榮憲公主(1673-1728),康熙帝第三女,母榮妃馬佳氏,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生。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受封為和碩榮憲公主,六月下嫁漠南蒙古巴林部博爾濟吉特氏烏爾袞,時年十九歲。康熙四十八年(1709)晉封固倫榮憲公主;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逝世,年五十六歲。5、和碩溫恪公主和碩溫恪公主(1687年—1709年),清康熙帝玄燁第十三女(序齒為八公主),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十一月二十七日丑時生,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貴妃出,為怡賢親王允祥同母妹。由於公主的生母章佳氏出身低微,僅為庶妃,因此由宜妃撫養長大。四十八年己丑六月卒,年二十三。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年二十,七月封今位號,和碩溫恪公主下嫁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翁牛特部杜稜郡王倉津。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和碩溫恪公主產下一對雙胞胎女兒,不久薨逝,年二十三。和碩溫恪公主是官方記載的清朝唯一的死於難產的公主。
1、皇子:承瑞,2歲殤,未序齒。2、皇子:承祜,2歲殤,未序齒。3、皇子:承慶,1歲殤,未序齒。4、皇子:賽音察渾,2歲殤,未序齒。5、皇長子:胤禔,原名保清,直郡王,後降為貝子品級。6、皇子:長華,旋殤,未序齒。7、皇次子:胤礽,原名保成,皇太子,後被廢。諡曰密,為理密親王。8、皇子:長生,2歲殤,未序齒。9、皇子:萬黼,4歲殤,未序齒。10、皇三子:胤祉,誠郡王,諡曰隱,為誠隱郡王。11、皇四子:胤禛,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晉雍親王,康熙六十一年即位,即雍正帝。12、皇子:胤禶,1歲殤,未序齒。13、皇五子:胤祺,恆親王,諡曰溫,為恆溫親王。14、皇六子:胤祚,幼殤。15、皇七子:胤祐,淳親王,諡曰度,為淳度親王。16、皇八子:胤禩,廉親王。17、皇九子:胤禟,固山貝子。18、皇十子:胤䄉,初封敦郡王,雍正時革爵圈禁,乾隆帝即位後釋放,授輔國公品級。19、皇子:胤䄔,1歲殤,未序齒。20、皇十一子:胤禌,1歲殤,無諡號。21、皇十二子:胤祹,履親王,諡曰懿,為履懿親王。22、皇十三子:胤祥,怡親王,諡曰賢,為怡賢親王。23、皇十四子:胤禵,恂郡王,諡曰勤,為恂勤郡王。24、皇子:胤禨,2個月殤,未序齒。25、皇十五子:胤禑,愉郡王,諡曰恪,為愉恪郡王。26、皇十六子:胤祿,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後,後改封莊親王,諡曰恪,為莊恪親王。27、皇十七子:胤禮,果親王,諡曰毅,為果毅親王。28、皇十八子:胤祄,8歲殤,無諡號。29、皇十九子:胤禝,3歲殤,無諡號。30、皇二十子:胤禕,貝勒,諡曰簡靖,為簡靖貝勒。31、皇二十一子:胤禧,慎郡王,諡曰靖,為慎靖郡王。32、皇二十二子:胤祜,恭貝勒,諡曰勤,為恭勤貝勒。33、皇二十三子:胤祁,郡王品級誠貝勒。34、皇二十四子:胤秘,諴親王,諡曰恪,為諴恪親王。35、皇子:胤禐,出生當日殤,未序齒。二、女兒1、皇長女:無封號,生母庶妃張氏。2、皇二女:無封號(1671年—1673年),生母庶妃董氏。3、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生母庶妃馬佳氏。4、皇四女:無封號(1674年—1678年),生母庶妃張氏。5、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生母貴人兆佳氏。6、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生母貴人郭絡羅氏。7、皇七女:無封號,德妃烏雅氏。8、皇八女:無封號,生母皇貴妃佟佳氏。9、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生母德妃烏雅氏。10、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生母庶妃那拉氏。11、皇十一女:無封號,溫僖貴妃鈕祜祿氏。12、皇十二女:無封號,德妃烏雅氏。13、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14、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生母貴人袁氏。15、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16、皇十六女:無封號,生母庶妃王氏。17、皇十七女:無封號,生母庶妃劉氏。18、皇十八女:無封號,生母和嬪瓜爾佳氏。19、皇十九女:無封號,生母襄嬪高氏。20、皇二十女:無封號,生母庶妃鈕祜祿氏。21、養女:固倫純禧公主,生父恭親王常寧,生母庶福晉晉氏。康熙兒女資料:1、愛新覺羅·胤礽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聖祖玄燁第二子,清世宗胤禛異母兄,母為仁孝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殤諸皇子外序齒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長子承祜幼殤,在胤礽剛滿週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經典、歷代詩詞,而且熟練滿洲弓馬騎射;長成後代皇帝祭祀,並數次監國,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頗具令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康熙的負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聖祖康熙帝北征噶爾丹,特命胤礽監國,後清聖祖北征都讓胤礽監國理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胤礽侍駕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駕南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廢拘繫於鹹安宮,同年十二月被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複立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廢黜,仍禁錮於鹹安宮。此後多次有推薦其復立的建議,但康熙帝始終未再立胤礽。雍正帝繼位之後將其改名為“允礽”,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曆1725年1月27日)幽死於紫禁城鹹安宮,享年五十一歲。後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葬於黃花山(今天津薊縣)理親王園寢,諡曰密。有作品見《康熙朝雅頌集》、《晚晴簃詩匯》。2、愛新覺羅·胤禛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託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為改善民生,實行攤丁入畝,使華人口的暴增。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並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這樣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曆。3、愛新覺羅·胤禩愛新覺羅·胤禩(禩同祀,為祀異體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聖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異母弟,生母良妃衛氏。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諸臣奏稱其賢。胤禩自幼備受康熙喜愛,17歲的時候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一廢太子時,胤禩及其同黨躍躍欲試。但是康熙帝對胤禩利用張明德相面為自己立嗣的行為深惡痛絕,導致胤禩在他心裡的形象大損。胤禩的個人威望和私黨勢力元氣大傷,但胤禩本人並不肯認輸,康熙朝的最後十年裡,他都沒有放棄對太子之位的爭奪。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駕崩,本以為自己的同黨胤禵能入承大統的胤禩,見胤禛嗣位如五雷轟頂,氣急敗壞,卻又無可奈何。雍正上位後,將其改名為允禩。為穩定人心,先進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兼理藩院尚書。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穩根基後,找各種藉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歲。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無悖逆之實,下旨復原名胤禩,恢復宗室,並錄入玉牒。4、固倫榮憲公主固倫榮憲公主(1673-1728),康熙帝第三女,母榮妃馬佳氏,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生。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受封為和碩榮憲公主,六月下嫁漠南蒙古巴林部博爾濟吉特氏烏爾袞,時年十九歲。康熙四十八年(1709)晉封固倫榮憲公主;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逝世,年五十六歲。5、和碩溫恪公主和碩溫恪公主(1687年—1709年),清康熙帝玄燁第十三女(序齒為八公主),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十一月二十七日丑時生,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貴妃出,為怡賢親王允祥同母妹。由於公主的生母章佳氏出身低微,僅為庶妃,因此由宜妃撫養長大。四十八年己丑六月卒,年二十三。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年二十,七月封今位號,和碩溫恪公主下嫁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翁牛特部杜稜郡王倉津。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和碩溫恪公主產下一對雙胞胎女兒,不久薨逝,年二十三。和碩溫恪公主是官方記載的清朝唯一的死於難產的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