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老太太”騎馬俑,來自漢景帝陽陵的一處外藏坑中,同一個坑裡還發現了一些其他的騎馬俑。在漢代,女人,甚至老太太都能騎馬嗎?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我們細細來說。
去過漢陽陵的朋友都知道,西漢帝陵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地宮周圍以及陵園裡的空地上,設有很多外藏坑,坑裡埋放不同性質的陶俑、隨葬器皿、糧食、動物,象徵著皇帝生前所擁有的現實世界。
(漢景帝陵及外藏坑)
這個隨葬騎馬俑的外藏坑,象徵的就是現實中的騎兵隊伍。不過,這件陶俑的造型著實奇怪——如同維納斯雕像一樣沒有雙臂,也有衣服,胯下甚至連戰馬都沒有。
實際上,這是西漢帝陵隨葬陶俑的一種特殊製法,又稱為“著衣式陶俑”。這些俑的雙臂本身是用木頭製作的,而後組裝在陶質的身子上面,可以活動,然後還要給俑穿上用布帛製作的縮小化的衣物。是不是有點像芭比娃娃?
之所以看不到戰馬,也是因為那些馬原本是用木頭製作的,時間久了以後已經完全腐朽了,只剩下一些痕跡。故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一個這樣怪模怪樣的騎馬俑。
相應地,還有另外一種形式的陶俑,它們全部以陶土燒製而成,沒有木頭的構件,因此在兩千年後還基本保持原樣,因為衣物都是直接捏塑而成的,因此又被稱為“塑衣式陶俑”。
回到問題來,這件騎馬俑的顴骨非常高,雙眼眯著,確實很像老太太的面容。有些研究者據此推測,漢代是不是存在一支女子騎兵隊呢?
當然,我們憑藉常識也可知道,在那個時候,讓老太太騎馬幾乎是不可能的。漢代的鞍具還很不發達,也沒有馬鐙,普通的青壯年男子騎馬都容易摔下來,讓老太太去騎馬,是嫌命長麼?
有些研究者提出了另外一種猜測——這些面容特殊的俑,其實代表的不是漢人,而是北方的胡人。我們知道,在北方地區生活的很多民族,其面部特徵就是大臉龐、高顴骨、小眼睛,又被稱為蒙古地域人種(Mongoloid local race),跟這件陶俑十分符合。
這樣看,好像是比“老太太騎兵”或者“女子騎兵隊”要更為可信。不過,胡漢之間不是常有衝突嗎?漢朝怎麼會讓胡人當自己的騎兵甚至把這種形象做成陶俑陪葬帝陵呢?
其實還真有。說起來,西漢王朝真有一種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精神。自從白登之圍慘敗於匈奴,漢朝就開始積極發展騎兵,頒佈“馬復令”,鼓勵民間養馬,同時也開辦官方的牧場。
除了物質準備,還有技術引進。根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在位時,專門設定了長水校尉、胡騎校尉,他們統帥的都是“胡騎”。何謂胡騎?應當就是利用依附於漢朝的胡人所組建起來的騎兵,其中既可能有匈奴人,也可能有東胡或者西域系統的。此外文獻還記載,漢武帝為了討伐匈奴,曾經讓親信韓嫣去“習胡兵”,意指學習胡人的戰術、戰法,那麼自然也應該有擅長騎射的胡人擔任“教師”。
漢景帝陵是在漢武帝登基之前就修建的,這些陶俑應當也是早於長水校尉、胡騎校尉的設定,這算不算有矛盾呢?答主覺得不算。漢朝從北方、西北引進騎兵可能有更早的源頭,只是在漢武帝的時候達到了更大的規模,因此要透過設定校尉的辦法來“制度化”。
總結一下,答主更傾向於認為這樣的陶俑是漢代“胡騎”的形象,而不是老太太。
這件“老太太”騎馬俑,來自漢景帝陽陵的一處外藏坑中,同一個坑裡還發現了一些其他的騎馬俑。在漢代,女人,甚至老太太都能騎馬嗎?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我們細細來說。
去過漢陽陵的朋友都知道,西漢帝陵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地宮周圍以及陵園裡的空地上,設有很多外藏坑,坑裡埋放不同性質的陶俑、隨葬器皿、糧食、動物,象徵著皇帝生前所擁有的現實世界。
(漢景帝陵及外藏坑)
這個隨葬騎馬俑的外藏坑,象徵的就是現實中的騎兵隊伍。不過,這件陶俑的造型著實奇怪——如同維納斯雕像一樣沒有雙臂,也有衣服,胯下甚至連戰馬都沒有。
實際上,這是西漢帝陵隨葬陶俑的一種特殊製法,又稱為“著衣式陶俑”。這些俑的雙臂本身是用木頭製作的,而後組裝在陶質的身子上面,可以活動,然後還要給俑穿上用布帛製作的縮小化的衣物。是不是有點像芭比娃娃?
之所以看不到戰馬,也是因為那些馬原本是用木頭製作的,時間久了以後已經完全腐朽了,只剩下一些痕跡。故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一個這樣怪模怪樣的騎馬俑。
相應地,還有另外一種形式的陶俑,它們全部以陶土燒製而成,沒有木頭的構件,因此在兩千年後還基本保持原樣,因為衣物都是直接捏塑而成的,因此又被稱為“塑衣式陶俑”。
回到問題來,這件騎馬俑的顴骨非常高,雙眼眯著,確實很像老太太的面容。有些研究者據此推測,漢代是不是存在一支女子騎兵隊呢?
當然,我們憑藉常識也可知道,在那個時候,讓老太太騎馬幾乎是不可能的。漢代的鞍具還很不發達,也沒有馬鐙,普通的青壯年男子騎馬都容易摔下來,讓老太太去騎馬,是嫌命長麼?
有些研究者提出了另外一種猜測——這些面容特殊的俑,其實代表的不是漢人,而是北方的胡人。我們知道,在北方地區生活的很多民族,其面部特徵就是大臉龐、高顴骨、小眼睛,又被稱為蒙古地域人種(Mongoloid local race),跟這件陶俑十分符合。
這樣看,好像是比“老太太騎兵”或者“女子騎兵隊”要更為可信。不過,胡漢之間不是常有衝突嗎?漢朝怎麼會讓胡人當自己的騎兵甚至把這種形象做成陶俑陪葬帝陵呢?
其實還真有。說起來,西漢王朝真有一種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精神。自從白登之圍慘敗於匈奴,漢朝就開始積極發展騎兵,頒佈“馬復令”,鼓勵民間養馬,同時也開辦官方的牧場。
除了物質準備,還有技術引進。根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在位時,專門設定了長水校尉、胡騎校尉,他們統帥的都是“胡騎”。何謂胡騎?應當就是利用依附於漢朝的胡人所組建起來的騎兵,其中既可能有匈奴人,也可能有東胡或者西域系統的。此外文獻還記載,漢武帝為了討伐匈奴,曾經讓親信韓嫣去“習胡兵”,意指學習胡人的戰術、戰法,那麼自然也應該有擅長騎射的胡人擔任“教師”。
漢景帝陵是在漢武帝登基之前就修建的,這些陶俑應當也是早於長水校尉、胡騎校尉的設定,這算不算有矛盾呢?答主覺得不算。漢朝從北方、西北引進騎兵可能有更早的源頭,只是在漢武帝的時候達到了更大的規模,因此要透過設定校尉的辦法來“制度化”。
總結一下,答主更傾向於認為這樣的陶俑是漢代“胡騎”的形象,而不是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