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起雲湧521

    蜀軍長途跋涉北伐,人困馬乏,後勤供應也很難長期保障,本來蜀國國力就弱,怎麼可能和人強馬壯的魏國打持久戰呢,而且還是主動出師進攻魏國。即使打下地盤魏國會收復失地而且戰爭對蜀國是巨大的消耗。

  • 2 # max98

    首先,客觀上諸葛亮勞師遠征,漫長補給線是其致命缺陷。蜀道艱辛,曹魏深知其害,曹操劉備爭漢中時,因糧草不濟而撤軍。諸葛亮自漢中北伐與曹操入漢中同一路徑只不過方向相反。曹魏只要扼守要衝,蜀將無可奈何,劉備也是如此逼退曹操。這既是蜀漢可偏守一方資本也是出征必須付出代價。

    主觀上,諸葛亮確實不是天縱奇將。而司馬懿卻是蓋世良將,知道少量兵力就足以抗衡諸葛亮大軍。事實也正是這樣,曹魏重心在東吳方向,蜀漢方向只駐有少量邊軍穩定邊境,有戰事中軍馳援。魏軍蜀漢方向雖數量不及蜀軍但質量卻優於蜀軍,尤其是高階將領曹魏有碾壓優勢,司馬昭掌權改變用兵主次方向,蜀漢很快滅亡。

  • 3 # 三國逐鹿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強攻?

    諸葛亮智謀超群,善於攻心,排兵佈陣神鬼莫測。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為後人稱讚,巧奪荊州、七擒孟獲無不為之折服。諸葛亮因受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後受白帝城託孤,先後六出祁山,為蜀國恪盡職守,鞠躬盡瘁。然而讓人痛惜的是諸葛亮最終功敗垂成,病死在五丈原。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司馬懿大多堅守不出,與諸葛亮拼耐力和打消耗,這也讓諸葛亮誘敵深入的計策成泡影,然而諸葛亮為何不採取強攻的策略?我認為就當時形式來說,強攻不是良策。

    諸葛亮的軍事力量決定了不能強攻。《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交戰,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可見古人對於強攻也不認可,如果諸葛亮強攻,而司馬懿再堅守城池,必然是一場持久消耗戰。諸葛亮每次北伐軍隊十萬左右,而司馬懿幾乎是數倍於孔明,正史上記載,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總兵力都沒有超過三十萬,多則十萬,少則萬餘,蜀國的人口也不過百萬,能夠供養十萬軍隊實屬不易,強攻且以少拼多,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還沒有攻下幾座城池,蜀軍就會拼光。

    諸葛亮精於謀略,善於算計,排兵佈陣神鬼莫測,在戰略戰術上諸葛亮有絕對優勢。司馬懿為何堅守不戰,最主要原因是他兵法韜略遠不如孔明,諸葛亮自然知道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的道理。而計謀最大的好處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勝利。透過伏兵和誘敵深入來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遠勝於強攻。最主要的是諸葛亮每次在人數上都佔劣勢,也只能透過謀略來取勝。如果謀略都不能取勝,強攻必然敗的更快。

    諸葛亮強攻陳倉,損兵折將,無功而返。公元238年,諸葛亮帶領數萬大軍北伐,強攻陳倉,經過半月激戰,卻沒有攻下陳倉。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魏國將領郝昭只用了數千人馬就抵禦了蜀軍幾萬人的進攻,三國中曾這樣記載:亮自以有眾數萬,而昭才千餘人,有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起雲梯攻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燃,梯上人皆燒死。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衝車,衝車折……晝夜相攻二十餘日,亮無計,救至,引退。後來諸葛恪攻吳時也強攻新城,不僅浪費了孫吳可能滅曹的機會,也斷送了諸葛恪一脈。因此在敵眾我寡的形式下,強攻無異於自殺。

    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不打沒把握的仗,蜀國當時已經積貧積弱,輸不起一場戰爭。諸葛亮善於用兵,不主張冒險,當年魏延曾提出“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劃,被孔明當場拒絕,原因很簡單:山路崎嶇,不易於行軍,一但被發現就會全軍覆沒,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孔明不願冒險,還是堅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諸葛亮的用兵策略也決定了不會強攻城池。

    強攻固然能速戰速決,但蜀軍不具備強攻的有利條件,所以諸葛亮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思想,雖然慢,但不冒險,不會拼消耗。諸葛亮北伐雖然沒有取勝,但也展現了他匡扶漢室的決心,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倍受後人敬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灶馬蟋和螽斯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