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好劍一定要鋒利,不必是莫邪的名稱;好馬要的是能行千里,而不是驥驁的名稱。原句出自於戰國呂不韋門客的《呂氏春秋·察今》。;
1、句中字詞解釋:;(1)良:好。;(2)斷:鋒利。;(3)期:希望;期望。;(4)鏌鋣:古代寶劍名,常跟“干將”並說,泛指寶劍。也作莫邪。;(5)驥驁:千里馬的名稱。;
2、原文:;夫不敢議法者,眾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故日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白話譯文:;不敢議論法令的,是老百姓;死守成法的,是官吏;能順應時勢變法的,是賢能的君主。所以天下有七十一聖,他們的法令都不一樣。不是故意不相同,而是時勢不同的緣故。所以說,好劍要的是鋒利,不必是莫邪的名稱;好馬要的是能行千里,而不是驥驁的名稱。成就功名的人,就是先王的千里馬。;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呂不韋開始任丞相是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罷相在秦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統一全國的前夕。當時秦的變法已有百年曆史,但六國中反對變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書”,就是由齊人淳于越提出“師古”引起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師古”的主張寫的。;全文闡述了應當明察當今形勢,因時變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發展的觀點向秦國的統治者說明,法令制度的制定應從當時的社會實際出發,並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而與時俱進。全文語句工整,語氣明快,圍繞中心反覆申說,有論有斷,同時穿插寓言故事,使文章顯得氣勢充沛,活潑生動。
意思是好劍一定要鋒利,不必是莫邪的名稱;好馬要的是能行千里,而不是驥驁的名稱。原句出自於戰國呂不韋門客的《呂氏春秋·察今》。;
1、句中字詞解釋:;(1)良:好。;(2)斷:鋒利。;(3)期:希望;期望。;(4)鏌鋣:古代寶劍名,常跟“干將”並說,泛指寶劍。也作莫邪。;(5)驥驁:千里馬的名稱。;
2、原文:;夫不敢議法者,眾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故日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白話譯文:;不敢議論法令的,是老百姓;死守成法的,是官吏;能順應時勢變法的,是賢能的君主。所以天下有七十一聖,他們的法令都不一樣。不是故意不相同,而是時勢不同的緣故。所以說,好劍要的是鋒利,不必是莫邪的名稱;好馬要的是能行千里,而不是驥驁的名稱。成就功名的人,就是先王的千里馬。;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呂不韋開始任丞相是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罷相在秦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統一全國的前夕。當時秦的變法已有百年曆史,但六國中反對變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書”,就是由齊人淳于越提出“師古”引起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師古”的主張寫的。;全文闡述了應當明察當今形勢,因時變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發展的觀點向秦國的統治者說明,法令制度的制定應從當時的社會實際出發,並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而與時俱進。全文語句工整,語氣明快,圍繞中心反覆申說,有論有斷,同時穿插寓言故事,使文章顯得氣勢充沛,活潑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