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宇哥帶你讀原著
-
2 # 信君創意
我因緣領教過莫言老師的一堂大眾公共課,在一個名叫市民大講堂的講臺上,莫言老師隨和而親切,見到老師的第一眼感覺象見到了我多年的舅爺爺。那個時候莫言老師的諾貝爾文學獎還沒有頒發下來,老師一身鄉村老者的打扮,與他主講的《文學照進現實》的題意似乎有些錯位。
那天,我坐得離老師約二十來米遠,但老師的音容笑貌至今還歷歷在目。當天,老師的講課毫無疑問地談到了步入文學之路的機緣和起因。他說他從小就是個“話癆子” 至使自己的母親甚為惱火,喜歡說話,還因此惹來一些小是非,此為年少時代生活對管謨業先生烙印般的記憶。用老師的解釋,喜歡說,就是要表達,要傾斜,要發洩,就是心中有要說的慾望,不然會憋得慌,久而久之,想說就成了他的生活習慣。
另一個原因是,莫言老師的家鄉就是蒲松齡的故鄉,其《聊齋志異》的民間話本在當地深入人心,在這種文化環境下遇上“話癆子”就誘生出了莫言接近文學初始條件,從而踏上文學道路。因為有前兩點的鋪墊,在叢軍的生涯中又有真正擠身文學隊伍的資格。
莫言是老師的筆名,就是想為了告誡自己的“多舌”會引來人生不測與麻煩的毛病,當然,這已是管謨業先生完全成為這個社會大家庭一員之後的信條與座右銘,是老師入俗後的一次自省和自救。不過,假以時日,作為莫言老師的仰慕者,但願老師的脫俗之日的人格魅力將要遠遠甚於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耀之光。
莫言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是我們華人的驕傲。
他圓了我們多少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夢。
雖然現在有許多華人不理解為什麼是莫言獲了獎,而不是其它作家?
其實反過頭來也可以這樣理解,為什麼其它作家沒有獲獎,偏偏是莫言獲了獎?
有這種想法的朋友,肯定都不十分的瞭解莫言那一代的作家是怎樣取得現在的成就的?
記得在路遙的《人生》發表引起轟動後,莫言就曾經給路遙寫過一封長信。
在信中他想與路遙探討高加林的選擇和命運,因為這與他的親身經歷有相似之處。
莫言出身在山東高密的農村,長時間的農村生活的積累,是他以後創作的源泉。
他在小的時候,就聽過有人告訴他:當了作家,一天可以吃三頓餃子。
於是,莫言就開始了自己最初的文學夢:每天吃三頓餃子。
懷著這個非常樸實的文學夢,路遙開始為寫作準備。
他開始瘋狂的找書看,看別人是怎麼寫書的。
他把村子裡僅能找到的十幾本書都看完了,那時他天真的以為這個世界上,恐怕也只有這些書了吧。
直到後來當兵,進了圖書館,才知道自己其實就是井底之蛙。
莫言參軍之後,才開始了真正的寫作。
開始也只是投在市裡的小報上,後來才慢慢的往雜誌投。
莫言在1984年的時候,因為作品獲得賞識,成為了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的學生。
自此,才真正的開始了他的文學之後。
其實他的文學靈感,跟他同時期的作家一樣,主要是來自於生活,而非現在作家沒有根底的天馬行空,胡編亂造。
經過那個時代的人都知道,那種痛苦。
但是人們在窮苦,悲痛表現出來的強大生命力與幽默感,又給了莫言許多的啟迪。
最終回答莫言是怎樣走上文學之路的?那是生活和機遇,以及自己的努力共同創造出來的路。
這本不是一條路,只要堅持,就會走出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