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冰書法交流

    唐太宗書法與歷史書家相比,我個人感覺還是有一定差距,但作為帝王實屬不易。他揚大王抑小王,曾影響了初唐的書壇,直至孫過庭《書譜》亦據此論。這一過錯,一方面因抑制使激厲、奔放一路的書風暫時隱匿,另一方面也使志氣平和的大王書風逐漸抹上了宮庭色彩,而漸失光輝。小王之奔放,因為李世民的唾棄,被世人不重視了。但是大王的平和,卻被捧起來了。於時代來說有利有弊。尤其以書取仕,是對書法發展一個很大的推進。

  • 2 # 壹葉晚舟

    撰文並書。

     楊賓《大瓢偶筆》雲:“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知分間布白為何事,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

    此碑用筆厚重,而不乏骨力。沒有可以布白結構,全是自成。

    評價可謂極高了,第一在“筆力”,這二字是評判書家水平的一個標準。用筆有無力度,是基本功的表現。

    第二在布白結構,沒有刻意遵守,用筆雄渾,卻沒有敗筆。

    這等水平,就不需多說了吧,已經是高手一列。

    清錢大昕雲:“書法與懷仁《聖教序》極相似,蓋其心摹手追乎右軍者深矣。”

    書法與聖教相似,學右軍學得太深入了。

    上邊說布白結構沒可以遵守,這個說與聖教相似,矛盾嗎?

    其實不矛盾,在取勢和對字的處理上,確實有聖教神韻。

    一般人只能學其形,李世民學其神。

    能學到神的人,水平自然很高。

    如果有人不服,覺得自己臨的不錯,也可以發出來,讓別人看看。

    清人王佑作詩讚曰:“平生書法王右軍,鸞翔鳳翥龍蛇繞,一時學士滿瀛州,虞褚歐柳都拜倒。”此碑書法渾然天成,筆畫結實爽利,無做作之態,實開八大山人之行楷書先河。

    此句,前半句感覺有拍馬嫌疑,就是說這個李世民的字龍飛鳳舞鸞翔蛇繞,小日本和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見過都佩服。

    後半句是很中肯,渾然天成,用筆爽利結實不做作,八大的行楷就是得到了此帖的啟發。

    反正我覺得此碑,給後人學,是肯定不錯的,格調很高,感覺隨意,法度不失。

    《屏風帖》

    唐太宗習字作書,有其獨到的方法,其《論書》說:“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爾。吾之所以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這句話就對上了,學書不學結構取勢,只求筆力筋骨,形勢自然而然就有了。

    也就是說,臨帖不求像,只求用筆功夫。

    估計此論會被很多初學者罵。

    但我覺得沒錯,畢竟個人也是這麼練的。

    像文徵明王鐸趙孟年輕時,也沒都主學王羲之,卻都有自己的風格,只不過筆畫太嫩。

    《屏風帖》深得右軍草書意趣及使轉形勢,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蓋草書走筆疾書,最難求者正是骨力,習草書最當體會。

    反正此篇用筆功夫很深,至於說骨力不足,我是不以為然的,我以為是風化所致。

    《溫泉銘》

    溫泉銘

    此帖最出名

    《溫泉銘》書風激越跌宕,字勢多奇拗。

    用筆確實跌宕,勢態很奇。

    裡邊有些字,跟往聖教序裡字是一模一樣的用筆結構

    還有褚遂良虞世南的取法。

    反正取法蠻多。

    俞覆在帖後跋雲:“伯施(虞世南),信本(歐陽詢)、登善(褚遂良)諸人,各出其奇,各詣其極,但以視此本,則於書法上,固當北面稱臣耳。”對其評價極高。此碑書風不同於初唐四家的平穩和順,而有王獻之的欹側奔放。有人認為太宗書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間,但從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於王獻之。

    意思是此帖跌宕起伏的書風,能讓歐虞褚稱臣。主要取法王獻之。

    這評價,有點高,至今看不懂,從我看李世民字那天開始,也不覺溫泉銘水平多高。

    但是之前有名家大家總結過,我還是的細細去研究。

    我個人不回去噴一些不我認同的事,而是私下其研究。

    噴人誰都會,噴完沒長進,白搭。

    所以此帖我決定細細研究,多請教些大師。

    然而,出於帝王的威嚴,他對王獻之卻極為不恭,曾雲:“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他譏諷小王之動機,後被宋米芾窺破,米芾《書史》中說得很清楚:“太宗力學右軍不能至,復學虞行書,欲上攀右軍,故大罵子敬”。

    李世民罵小王字拘謹細窄。。。米芾說“李世民學王羲之字達不到那麼高的水平,所以學虞世南行書,向離王羲之更進一步,所以罵王獻之字不行”

    罵的有道理,相當於面前少了一座大山,掩耳盜鈴。

    唐太宗揚大王抑小王,曾影響了初唐的書壇,直至孫過庭《書譜》亦據此論。這一過錯,一方面因抑制使激厲、奔放一路的書風暫時隱匿,另一方面也使志氣平和的大王書風逐漸抹上了宮庭色彩,而漸失光輝。

  • 3 # 中州耕牛堂主

    唐太宗李世民痴迷於王羲之,是在歷史上出了名的了。按現在的說法,唐太宗就是王羲之的“忠粉”。什麼是忠粉?忠粉,顧名思義就是忠實的粉絲。那麼,唐代宗自己的書法水平怎麼樣呢?我認為,唐太宗的書法頗得王羲之書法神韻,他的書法水平與王羲之的書法水平相比,尚差火候。

    上圖為唐太宗李世民與書聖王羲之對話

    第一,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痴迷於王羲之?因為他自己喜歡書法,特別是對王羲之的書法,他是極為佩服的。王羲之只所以被人們尊為書聖,除了王羲之有較高的書法理論,且王羲之的五體書法水平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之外,唐太宗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為一代帝王,他想抬高一個人,那是輕易而舉的事。

    上圖為唐太宗李世民書法真跡

    第二,唐太宗的書法水平到底怎麼樣?可以肯定的說,唐太宗的書法師法鍾繇和王羲之的書法,以行書和行草書見長,用筆老辣,法度嚴謹,書寫流暢,神采飛揚,有靜有動,動靜結合,頗得鍾繇和王羲之書法之神韻。書上說,唐人尚法。唐人尚法,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開了先河。可以說,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唐代書法興盛的引領者和踐行者!就唐太宗的書法水平而言,在帝王書法中可稱為嬌嬌者!記得唐太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涵化宇宙,包容萬物。” 正是唐太宗寬闊的胸懷和博大的氣度,才有唐代盛世的景象,才有了唐代書法興盛的局面。唐太宗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方面,做出的貢獻是極大的!

    上圖為唐太宗李世民書法

    唐代為什麼出了那麼多書法大家,像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張旭,懷素,柳公權,等等,這些都歸於唐太宗對書法文化的重視,對文人的重視,對文人的包容的結果。

  • 4 # 大別陋石

    唐太宗文治武功,雄才大略 。

    對書法藝術的貢獻也非常巨大。

    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作贊,確立了其在書法高度上的書聖地位 。

    推崇科舉制,把書法作為科考的重要內容,提高了書法藝術的價值。

    理論上強調骨力、沖和之美,酷愛王羲之並集其字而成《聖教序》

    弘揚書法文化,為唐代書法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後世書法的發展延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試想 ,一個如此痴迷王羲之的書法的人 ,他的書法會不會愛屋及烏呢 ?

  • 5 # 大帽山書屋

    唐太宗不僅喜歡王羲之的書法,而且下令全面收集王羲之作品字跡,極力弘揚王羲之書法字型。唐太宗對書法的一系列貢獻,其中最有傳承價值的要數親自主持刻制了《聖教序》碑,最有標誌性意義的,要數讓當時多位書法名家臨摹了《蘭亭序》,並留存下各種帖本。

    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珍愛有加,也體現在他自己的書法碑拓作品上,如《晉祠銘》、《溫泉銘》,字型神似“二王”書法。

    唐太宗如此推崇王羲之書法,其目的是為在藝術高水準上規範漢字的書寫字型,這也直接推動了唐代的楷書名家輩出,併為宋代行書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基礎。

    由於唐太宗的推舉,以及歷代書家的喜愛,王羲之逐漸被尊為“書聖”,這對中國書法及中華文化的高質量傳承,其影響和貢獻是巨大的。所謂“書不入晉,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詎稱逸品”,以及“書不入晉,終歸野道”等說法,都說明王羲之的書法地位和書法精神,是不可撼動的。

  • 6 # 歧黃童生

    唐太宗的草書屏風帖草書水平非常高,而且實用性非常高。不象懷素,張旭等人什麼患腳氣,心痛,擔夫,公孫大娘都拿來作帖。唐太宗完全是唐代的推特。用來評議前朝當朝政事,評論音樂運用是否得當,評論戰事。書法不離魏晉法範。書風唐灑脫酣暢。諶稱歷代帝王中書法髙手。

  • 7 # 坂煙

    老唐的書法很不錯也,丟在王羲之書法中可以以假亂真,貌似這句話有點過了,確實老唐的書法非常接近王羲之的風格,這與他走火入魔般痴迷《蘭亭序》及王之其他作品有關,古人本就以毛筆表達,加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然老唐就能寫出王作品的七七八八,現存的作品有《屏風貼》,《溫泉銘》,《晉祠銘》等,得二王之筆法神韻,秀美俊逸灑脫。

    雖然說老唐開拓了行書在石碑上的存在,書法也達到模仿秀的程度,但個人認為還是少了自己的東西,宋徽宗為何書法在歷史上比老唐的知名度更大,在於其原創個性,高辨識度。成其一家,書法無論如何臨摹,最後終得脫影,否則生命力就不長了,當然這是現在在此閒聊,沒有不尊重古人之意,客觀來說,老唐書法還是不錯的,只是追星太痴,忘掉了自己

  • 8 # 插畫老師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又是具有一定造詣的詩人、書法家,其在位期間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唐太宗傳世書跡有《晉祠銘》、《溫泉銘》、《屏風帖》和《淳化閣帖》中一十九帖的唐太宗書法,共四種。

    在傳文中,唐太宗以帝王之尊推崇王羲之,且不吝讚語的頌揚,贊其盡善盡美,對羲之尊崇無以復加,並對其他書家一概摒除,從而奠定了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書聖地位。誠如康有為所言:“昔唐太宗屈帝王之尊,親定晉史,御撰之文,僅《羲之傳論》,此亦藝林之美談也。”

    唐太宗還身踐力行,心慕手追羲之書法,日理萬機之餘亦不廢模仿。此外,太宗還以二王諸帖為底本教授諸王:“初唐帝王留心書學,太宗每得二王帖,輒令諸王臨五百遍,另易一帖,故所書多可觀。”

    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的傳播與推廣可謂前無古人,且影響深遠。

    雖然唐太宗對羲之書法推崇備至,然卻在《王羲之傳論》中對前賢諸人書法進行貶斥,且不分青紅皂白一棒子將諸人打倒。如其在《王羲之傳論》中言:“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區區之類”,從傳論前文看,乃言張芝、師宜官、鍾繇、王獻之和蕭子云諸人書法皆不足論。而“詳察古今”“研精篆素”和“盡善盡美”的書家只有王羲之,尤其後文所言“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將王羲之推向書壇巔峰。而唐太宗言“心摹手追”,“摹”的什麼?“追”的什麼?“盡善盡美”的“善、美”又是指的什麼?即其傳論中所言“點曳之工”(即王羲之點畫牽引的動作之妙)、“勢如斜而反直”(即王羲之對書勢的掌控之高),這就是唐太宗對羲之書法所謂“盡善盡美”的評價並“心摹手追”的原因。唐太宗對前賢諸人的貶斥如“無丈夫之氣”“若縈春蚓”“如綰秋蛇”“無一毫之筋”和“無半分之骨”等,皆是從骨力方面言,且不分青紅皂白一棒子將諸人打倒,然讚美王羲之書法盡善盡美卻未從“骨力”方面論述,而是從其“勢”方面論述,這種前後矛盾的評述完全不能證明其所論證的合理性。

    此外,唐太宗《論書》亦言:“吾學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學書求骨力而形勢隨之而生,然在《王羲之傳論》中卻論述王羲之書法之勢而忽略其骨,可見太宗言語不一。縱覽此語此例,太宗對羲之書法之“勢”多做評語,而未對王羲之書法藝術的其它特徵進行觀照,可見太宗此語有失偏頗不得主旨!

  • 9 # 南書文化

    第一,太宗皇帝的興趣愛好,是使得他對於王羲之書法臨摩幾近走火入魔的關鍵因素。作為皇帝來說,他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多,想要求得王羲之的墨寶,大概也是相當的容易。但能夠身體力行地去臨摩,在史上的皇帝中並不多見。從這一點上來說,李世民的精神還是很值得推崇的。

    第二,從他留下的作品,無論是《屏風貼》,還是《晉祠銘》,都很具有一番觀賞價值,即使將之丟到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也能夠起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此外行書拓在石碑,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對書法的宣傳和推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但令人遺憾的是,為了推崇王羲之,他對於其它書法藝術家表現出來的態度,則是不正確的。此外他也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在這一點上自然無法與自成一派的趙佶相提並論了。

  • 10 # 書山衛士嶽明堂

    歷朝歷代的大師、大家在不同時代,既寫出傳統文化的博大淵雅,又表露出人文墨客的人格氣質,在尊循前人的創作基礎上,增添新的原創特色,而各領風騷。如何傳承千年書藝的美學價值,源自獨特的思維及性格品德。偉大的21世紀,縱觀書壇,寫什麼?畫什麼?對一張張白宣、一臺墨硯,一支支毛筆,如何帶來應有的付出及價值。是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讓我們揮起傳統的中華之筆,滿懷豪情書寫時代新篇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你覺得哪位皇帝被黑的比較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