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矯雲樓

    按照中書協某些專家的話,這是高階的楷書,體會到了法度之外的境界,性情,變化,線條,樣樣具備。按老百姓的說法,怪得很,跟我孩子寫得差不離。書法之美,視角不同,結論不同,野獸派喜歡傻大黑,狂怪醜,儒家文化薰陶的文人喜歡中和之美,不激不厲。所以這水平有人認為極高,並且學習這種寫法並進一步發揚,有人認為水平並不高,不如書寫者草書水平。

  • 2 # 樂可事

    謝謝邀請!

    提問中照片的字:從正規楷書角度來講,只能算是書法上楷書的初學水平。因為楷書特別講求法度、結構等,對筆畫質量要求很高,各種風格的楷書都有嚴格的書寫規範,容不得半點馬虎。

    就整體而言,寫的還可以,比大多數人要強。但是明顯不專業,各方面距離好的楷書還有一定差距,尤其每個字的筆畫質量不過關,還遠未達到楷書的標準。

    建議可以先從基本筆畫入手,夯實基礎,熟練掌握筆畫之後再慢慢練字,可能會有一定的收獲和提高。希望對你有點幫助,祝早日學成!

    附一張圖片,仔細端詳揣摩一下,心領神會吧。

  • 3 # 麓風軒

    1、題主發的這幾幅圖,實際來源於明代著名書法家王鐸的行楷書法手卷《王維詩卷》(見所附圖片),是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51歲時所作。此卷取法唐代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似顏柳,又不全是顏柳,結字不求工整,大小欹側,皆流於法度之外,但通篇來看,雄健清奇,古拙莊重,很有王鐸特色。

    2、然而,這幅書法作品,以純唐楷的眼光來看,或者以印刷體楷書的標準來看,似乎失去了我們心目中楷書的應有規範——我們很多人心目中的楷書就是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甚至是印刷體楷書的樣子,其實這正是對書法楷書的片面理解。

    3、楷書不一定就要寫成印刷體一樣方方正正、法度森嚴的。從藝術的角度來說,標準劃一、千篇一律的美術字正是大忌。鍾繇的楷書、王羲之的楷書,都保留了很多隸書古拙的味道,結字上都不像唐楷那麼標準規範。魏碑楷書則更加特色突出,風格迥異,甚至有的寫出了“山野村夫”的味道。然而從藝術成就上來說,誰也不敢說鍾繇、王羲之的楷書水準比唐楷低?!

    4、君不見,當代書法大家啟功先生臨寫柳公權的時候,也沒有一筆一畫寫得惟妙惟肖,而是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筆意。王鐸的此幅楷書之作,不明白他自己當時是一種什麼創作理念,但有一點很明確,他是要打破唐楷既有的森嚴法度和規整劃一,他要寫出自己的“楷意”,這是一種探索。這為後世楷書的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當代有書家提出要“啟用唐楷”,這很有可能會是一條新路。

    希望與書法同道共同探討交流。

  • 4 # 古今詩評

    大多知道這是王鐸的楷書,不知道的也有。知道的人裡,有真心的稱讚,有無畏的批評。不知道的人,多數批評,少有稱讚。

    王鐸寫不出端正的字嗎?做不到整齊劃一的佈局嗎?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因為審美層次不同,沒有藝術水準的人只喜歡漂亮,那叫俗不可耐。但凡有點藝術細胞,也不會喜歡田楷之類的美術字。

    這幅字,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雄強,筆力千鈞。然後是稚拙古樸,恣意縱橫。乍看很雜亂,而參差錯落,韻味十足。

    有人說像是小學生的作品。你可以拿一百副小學生的好作品來,對比一下這副作品,對比王鏞沃興華的所謂醜書。是人都能看出高低。筆力、氣度差了十萬裡。

    看不出好在哪裡的人,虛心學習,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吧。別到處亂噴,顯得自己很無知。

  • 5 # 不二齋

    這個楷書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法家王鐸寫的,其風格屬於柳體。

    我們都知道,王鐸以草書和行書最為著名,當代很多人學習王鐸的行草書,日本人更是把他的書法捧的很高,稱王羲之為先王,王鐸為后王。

    對於他的楷書很少有人提及,流傳下來的作品也不是很多,僅存的幾幅也讓很多王鐸的粉絲大跌眼鏡,楷書還可以這樣寫?雖然筆力雄強,可這結構也太隨意了吧?

    是的,我們平時大部分人還是把唐代的楷書作為標準的,王鐸這幅楷書雖然有唐代柳公權的筆意,但是結構確實沒有唐代人的嚴謹,更多的是在寫意。

    唐代的的尚法精神,在經過了宋代的尚意書風以後,很難再重建法度,這種法度到了極限以後,後人必然另尋出路,以免走進死衚衕。

    王鐸的楷書,就是踐行了這一點,以意行筆,更多的是強調筆法和書寫的意味,防止了單純追求結構而淪為死板,這既是一種風格追求,也是他的性格使然。

    這種楷書另一個方面給人以美感。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 6 # 老路書法

    不管是誰寫的吧,咱們就字論字。

    既然是評判一幅楷書作品,那麼我們就應該把楷書四大家重新梳理一遍。

    歐陽詢和柳公權藝術風格是屬於清勁險峻的一派;顏真卿和趙孟府是屬於圓渾雄健的一派。當然了,楷書四大家的書法都是從隸書和魏碑吸取了很多的營養。我們看一下這幅書法,筆力雄強,結體寬博,有顏真卿的書法的風格,但是在用筆方面還是不太成熟。比如說橫畫的回鋒收筆,寫成了一個黑疙瘩。這幅書法作品從結體上看,有點歐陽詢的風格,結構險峻。但是用筆雄強,可以稱得上是錐畫沙,屋漏痕。同樣的風格,主要是在起筆和收筆控制不太好。

    再偉大的藝術家也有幼稚的時候,但是能寫出自己的特色已經很好,很好了。

  • 7 # 翰墨書道

    問答所附作品是王鐸的楷書《楷書王維五言詩卷》的區域性,這件作品是王鐸五十餘歲的作品。 看似非常稚拙,實際上卻暗藏大巧。

    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王鐸作品中“野”字最後一筆豎鉤和柳公權《玄秘塔碑》內“教”字的鉤,試做比較。看這兩個豎鉤的出鉤部分〈上王鐸下柳公權〉。

    您看出鉤的上輪廓線是不是同樣都是呈一條上弓的弧線的呢?這是用什麼筆法完成的呢?

    這說明了什麼?

    首先說明王鐸師法了柳公權,否則不可能出現這種相同形態和筆法的。二是為什麼王鐸的這件作品,明顯取法與柳公權,可是又和柳公權的楷書似非而是呢?王鐸是採取什麼方式來師承柳公權的呢?如果我們弄明白了這個問題,就不難發現王鐸稚拙的楷書中,卻是非常的不簡單,甚至會發現王鐸的高明之處、聰明過人之處。

    在看柳公權的“方”字中鉤的細部特徵和王鐸楷書“廚”中豎鉤的特徵。

    在看王鐸的另一幅楷書作品

    在比較一下王鐸和柳公權書寫的“僧”和“道”字。說明王鐸在向柳公權取法的過程,不是我們平常採用的以形神俱似為標準的取法原則,而是在學習柳公權楷書的過程中,是以取柳公權的用筆技法和主要的突出的特徵或勢態為目的而學習柳公權的。在創作作品時是完全根據自己對柳公權楷書書法點畫線條,主要特徵和結構布白處理技巧之法、勢、意來創作作品,不在是簡單的臨摹模仿,或背臨其中的字 ,集字成文,而是以柳公權楷書的法、勢、意來創造自己新的楷書風格的作品。這就非常重要了。

    我們從下面王鐸師承柳公權楷書創作的另一種面目的楷書作品了分析,無疑也是更好的佐證。

    那麼是不是王鐸學習柳公權不得法或臨摹不像呢?顯然不是這樣的,我們知道王鐸在三十歲臨的《集王聖教序》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這是王鐸在師承基礎上創新求變過程中的作品。為什麼有這樣說呢?,我們在看王鐸的行草書作品就不難發現,王鐸對柳公權楷書師承深度和理解的深刻性,以及對柳公權書法技法、點畫線條的在行草書中巧妙的融會貫通的超越一般的駕馭力,也充分彰顯了王鐸書法的 創新思想和高超的藝術造詣、變通能力。

  • 8 # 萬氏制筆

    一般般

    原因如下:

    這個楷書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法家王鐸寫的,其風格屬於柳體。

    我們都知道,王鐸以草書和行書最為著名,當代很多人學習王鐸的行草書,日本人更是把他的書法捧的很高,稱王羲之為先王,王鐸為后王。

    對於他的楷書很少有人提及,流傳下來的作品也不是很多,僅存的幾幅也讓很多王鐸的粉絲大跌眼鏡,楷書還可以這樣寫?雖然筆力雄強,可這結構也太隨意了吧?

    是的,我們平時大部分人還是把唐代的楷書作為標準的,王鐸這幅楷書雖然有唐代柳公權的筆意,但是結構確實沒有唐代人的嚴謹,更多的是在寫意。

    唐代的的尚法精神,在經過了宋代的尚意書風以後,很難再重建法度,這種法度到了極限以後,後人必然另尋出路,以免走進死衚衕。

    王鐸的楷書,就是踐行了這一點,以意行筆,更多的是強調筆法和書寫的意味,防止了單純追求結構而淪為死板,這既是一種風格追求,也是他的性格使然。

    這種楷書另一個方面給人以美感。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貔貅結緣是什麼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