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PATER9527

    中國現當代詩歌的散文化愈演愈烈。

    從最開始的徐志摩,你看他寫的散文,幾乎每句話都是經過錘鍊和仔細推敲過的,顯得非常的光滑,沒有任何粗糙的質感。每句話都像詩一樣優美,但是這樣過於圓滑的文字,會引起人的疲勞感。可能你看前一段的時候,會心裡有種感覺地覺得,哇,真美,閱讀時就彷彿身如其境,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夢幻王國。但你越看到後面,發現通篇都是這樣的一種感覺,就不免會有點疲乏了,審美疲勞。就好比現如今的網紅臉,可能看第一個的時候好喜歡,看到後面,就會有點受不了了。

    再來看戴望舒的《雨巷》,如果不是詩歌自然分行,這完全算得上是一段散文呀!

    網路上非常流行一個詞~“散文詩”,那麼,到底是散文還是詩呢?還是散文化的詩更加確切一些呢?在文學界,可沒有散文詩這個說法,首先,散文和詩作為兩種不同的文體,是嚴格區別開來的;其次,散文化的詩,這是非常彆扭的。

    詩歌的精髓,在於能否讓人看後有一種心潮澎湃的感覺。其中的各種看似不相關但在詩中卻被聯絡起來的意象,能讓人有深深的觸動,

    比如“烏托邦最後的留守者,灰燼中旋轉的毛瑟槍,行走在天空中的傻瓜方陣,哦,風車,誰的靈魂被你的葉片刨的雪亮?”(《風車》陳超)

    留守者,毛瑟槍,方陣,風車,靈魂,葉片,意象一步步地深化,提高,圓滿,漸入佳境。

    很多人都會說詩歌的精髓在於他的韻律、節奏云云,但這些大道理誰都懂,長篇累牘講出這些話的專家學者,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寫的出一首好詩呢?

    精髓,該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 2 # 阿山的詩和遠方

    詩歌的精髓是什麼?

    古代不像現代,交通便利和資訊科技發達,資訊傳播方便快捷,古時候親友之間異地傳遞資訊或信件,需要人步行或騎馬長途跋涉,於是古人將寫好的詩編成歌,先是口口相傳,後來透過竹簡,紙出現後才寫在紙上進行傳遞和交流。詩歌起源於古代早期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原始宗教、兩性相戀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後來成為一種文學體裁。《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因而早期詩與歌、樂、舞是相伴而生的。詩與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因表演需要,詩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後來的詩歌主要指詩。興於唐盛於宋的詞,元代盛行的曲、散曲,總的看仍屬於詩歌的範疇。所以,早期詩歌主要是言志的,傳情達意,記事抒懷。後來到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對詩歌的主張大體上與早期詩歌的功用是一脈相承的。再來看看詩歌是什麼。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分為很多類別。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詩歌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反映;

    二、詩歌的感情豐富,充滿想象;

    三、詩歌語言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

    四、詩歌形式自由,內涵開放,以行為單位,根據節奏來分行;

    五、意象經營重於修辭。現在來說詩歌的精髓是什麼。

    其一、詩歌言志。無論從早期詩歌起源還是後來經數千年發展歷程看,詩歌產生了不少變種,總的來說,詩歌還是言志的。言作者的思想、抱負、志向,或者言作者的思想、意願、感情。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詩經》、屈原的詩、曹操的詩,唐詩、宋詞都有很多言志的。其二、詩歌抒情。無情不成詩,情動於中而言於外,情到深處便成詩。這個情,包括親情、愛情、友情,人與萬事萬物之情,情越真越深,寫出來的詩就越是打動人。所有人間真情皆可發而為詩。自古以來所有詩詞大家無一不是抒情高手。如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宋代詞人蘇軾、王安石、陸游、辛棄疾、李清照、秦觀等,現代詩人艾青、臧克家、李瑛、徐志摩、余光中、席慕蓉、汪國真等。其三、詩重意境。詩貴語簡而意深,語言要高度精練,含蓄有張力,引人遐思,詩句之間有跳躍,其意境的營造優劣決定了詩歌是否有味,耐人尋味。意境就是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的藝術境界。意境可以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意境深遠必有想象,古今名家名作大多充滿想象,語有限而意無窮。如李白的詩浪漫多於現實,想象大過描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杜甫的詩雖更多現實主義,但有意境的也不少。其四、詩無達詁。“詩無達詁”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之《精華》,意思是詩歌沒有一成不變的解釋,引伸指文學藝術的鑑賞具有差異性。無論是寫詩還是讀詩,需要用發散性思維和感性思維,對同一首詩,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所謂“詩無達詁”。要理解一首詩,需要了解詩人的經歷、創作該詩的背景和寫作意圖。不能用邏輯推理,不能每行每句單獨理解,把詩歌搞得支離破碎。

  • 3 # 春雨44000583

    詩歌作為最早形成的文學體材,在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最早人們在勞動過程中進行心口相專,生產知識,和生產經驗。還有勞動樂趣,以精煉.順口押順的歌唱形式形成詩歌。詞歌是抒發感情,事物的哲理,宏揚理想的文學體材。那抒發的感情要發自內心,給人以真實的感受。所傳達的思想,也要真致有正義厚實的體現。有厚重感的詩歌,才能給人有力量和精神上的享受。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肅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無際的秋葉飄灑,和長江滔滔不絕的浪濤,傳達的就是厚重真實的場面。所以詩歌的核心是真,情感,思想,事物一定要真情實意。既使是想像的情感,也要合乎事物發展的邏輯。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個疑字就把不真實的銀河,轉化成了這水源就是從銀河裡下來的合理化了。象像也是有根據的,不是憑空而來的。

    另外詩歌要體現的是善,思想要純真沒有惡的成份。詩歌傳遞的內容都是正能量,讚頌人間正道,弘揚事物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沒有善的體現就成不了詩歌,善也成了詩歌的重中之重。有善的體現詩歌才像流動中的話水,才有生命力是活的詩歌,才會流傳被讀者所接受。萬物善為上,善良始終才是高尚。詩歌不高尚就現得不純潔,好的詩歌上善若水般讓人從善如流,達到思想的傳遞,理想的昇華!

    詩歌如果感受不到美,那就失去神彩,就像人沒有精神一樣。詩歌的美主要是用詞精堪,準確,簡煉。音韻上要結合傳統平仄,合理適當創新。不可隨便用詞,即通俗又合美的規律。寫作機巧加上思想內容的和諧,就會大大提高詩歌的自身美。

    真是詩歌的體,善是詩歌的心,美是詩歌的形。那詩歌的靈魂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表現……

  • 4 # 抱庸詩書

    詩的精髓,是詩歌藝術最玄妙最魅惑之所在,可以邀人遐思、勾人共鳴、予人快慰。抱庸不慚,就舊體詩詞,妄談一二。除去形體聲格之率的美感之外,再談四美。(插圖為抱庸詩詞拙鴉選摘)

    一是高格之美。不論是浪漫主義還是現實主義,詩歌精神上的主旨和形式上的語言,都講究一個格調。如曹操《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所謂高格,即詩義是正經的而非邪穢的(比如俗豔詩),詩家語是雅緻而非粗俗的(比如抽油詩)。要有君子之風,淑女之態,從品質內涵上透射出高格之美。

    二是典雅之美。詩歌的雅,就如美女的溫柔知性。詩歌的文字是高度凝鍊的語言,形極簡而象極大,聲格的平仄相偕,結構的起承轉合,把詩歌儼然錘鍊雕琢成一件藝術珍品。如晏幾道《臨江仙》詞的“落花人獨立,微Swift雙飛”,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透射出閬苑仙葩、美玉無瑕的典雅之美。

    三是力感之美。“意及深鏗能折骨,萬竿鐵戟出詩來”,詩歌的張力也是一種美,雄壯宏闊之美。像蘇東坡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辛稼軒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詩的張力以情為血,以字為骨,讀來使人震撼。

    四是含蓄之美。詩詞之曼妙,悉在直隔之間,不說滿,不點透,像羞澀的出閨少女,蒙著一層紗,反而是更惹人之處。如納蘭容納木蘭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再如李商隱的《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 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唐人司空徒《詩品二十四則·含蓄》解得尤其精妙: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語不涉難,已不堪憂。 是有真宰,與之沈浮。 如淥滿酒,花時返秋。 悠悠空塵,忽忽海漚。 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抱庸淺談。

  • 5 # 如一凡夫

    #詩歌的精髓是生活# 或許有人說詩歌的精髓是情感、是意象、是意境等,其實這些都是詩歌的必要因素即詩歌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已,甚至我們會說意境是詩歌的靈魂,這話固然沒錯,但是,意境只是藝術境界,並不是詩的精髓,而詩的精髓其實是生活。

    "詩是生活的反映",《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來源於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生活是詩歌的養分,也是詩歌的生命,沒有生活就沒有詩,詩的精髓顯然是生活,"詩是生命的一種存在方式"。詩是人的一種審美的生存方式,詩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詩是生活的反映,這三個命題是相互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其焦點就是詩的精髓是生活。詩是生命的創造,是人的生命力高激發態的一種審美的語言創造。詩的創造,需要對於人本身的深切的生命體驗,也需同時進化文化、語言和詩美的三重創造,恰恰是生活賦予了詩以生命,生活是詩之精髓所在也。生活的營養愈足,詩歌之花就愈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窯爐一次燒成小地磚變形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