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愚人白日
-
2 # 風光藝境
裴度為唐朝名相,歷德、順、憲、穆、敬、文六朝,其主要功業在憲宗朝,佐憲宗平強藩、振朝綱,為元和中興名臣、功臣。
裴度(765—839)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東北)人,德宗貞元五年(789)進士及第。唐憲宗元和九年(814),累官至御史中丞。
中唐時期是諸多矛盾爆發的時代:中央與地方藩鎮間的內戰,華族與外族間的爭戰,宦官與朝臣間的排擠,朝臣間的分黨互爭。其中中央政府與地方藩鎮間為主要矛盾,唐憲宗志在削平不受朝命的藩鎮,重樹中央政府權威。裴度力主削除藩鎮,成為唐憲宗的有力支持者。
814年閏八月,淮西彰義軍(治蔡州,今河南汝南縣)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元濟秘不發喪,自任留後(官名,唐代中後期,節度使之子弟或親信將吏代行職務者,稱節度留後,事後多由朝廷補行任命為正式節度使),同時上表請求為節度使,未能得逞。吳元濟惱羞成怒,隨即發兵屠舞陽(今河南舞陽縣西北),焚葉縣,掠魯山、襄城,關東大恐,意欲以此兇殘手段脅迫朝廷妥協。翌年,吳元濟又同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淄青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相聯結,共抗朝廷。
815年正月,唐憲宗詔令各鎮十六道兵馬進討淮西,互有勝負,遂呈相持局面。裴度奉旨視察討伐諸軍,奏攻取之策。唐憲宗擢任裴度為宰相,主持討伐叛逆軍務。
816年正月,朝廷調發河東、義武等六道兵馬討伐王承宗。各路討伐軍多互相觀望,而討伐淮西諸軍則誇勝諱敗且多有敗績,討逆陷入不利局面。朝臣多主罷兵,唯裴度力主消滅淮西藩鎮以懾群藩。唐憲宗納其言,堅持用兵,並授李愬為唐隨鄧節度使,負責西路指揮。
817年,宰相(唐朝一般置四員宰相)李逢吉等大臣以淮西屯兵近四年,勞師弊賦耗費糧餉而無寸功,力主罷兵。裴度認為淮西乃心腹之疾,必須掃除,況且河北藩鎮正據淮西事件評估朝廷的強弱,以表順逆,故不宜中止討伐,並請纓親赴前線督師。憲宗準其請。八月,裴度以宰相領淮西節度使、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奔赴前線。裴度奏罷諸道兵中的宦官監軍,統一併加強了指揮權,自是士氣大振,屢有克捷,平叛出現轉機。十月,西路軍李愬掃清蔡州外圍,雪夜襲取蔡州城,生擒吳元濟,淮西平定。
淮西既平,河北藩鎮王承宗等大為震懾,相繼歸順朝廷。李師道降而復叛。裴度平定之,收復淄青十二州;因平叛功著受封晉國公。
自唐代宗廣德(763—764)以來五十餘年的黃河南北藩鎮跋扈自專、無視朝廷之局面至此告一段落,藩鎮悉聽命於朝廷,朝廷重新樹立了威權,史稱“元和中興”。
裴度歷事憲、穆、敬、文四朝(指任高職參預朝政),數度入朝拜相,審時度勢,抵制權臣,挫折強藩,名震華夷。裴度“耀武伸威,竟殄兩河宿盜,雄哉……元和中興之力,公胡讓焉”。裴公威望侔於郭子儀,以身系國家安危者二十年,“誠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賢相”也。
回覆列表
裴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裴度出身世宦名族“河東裴氏”中的東眷裴氏,祖父裴有鄰,曾任濮州濮陽縣令。父親裴漵,曾任河南府澠池縣丞 。貞元五年,裴度中進士科,又於貞元八年,登博學宏辭科,參與唐德宗李適在殿廷親自詔試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考試,因應對策問的成績優等,被委任為河陰縣尉。後晉升為監察御史,密章奏論德宗寵臣時措語直切,德宗不喜,裴度遂被調出朝廷任河南府功曹。後提升為起居舍人。元和六年,以司封員外郎職務掌管擬製詔令,不久轉任本司郎中。
裴度為人剛強正直,且能言善辯,能以情動人。自出使魏博返朝,頗受憲宗看重。在宰相武元衡被刺殺後,裴度被憲宗任命為新的宰相。裴度在元和十三年巧計說服王承宗、寶曆二年智取朱克融、開成二年令張元益歸順等事,也都是效法“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以“禮義”為“幹櫓”的策略,達到“務增德以吞宇宙,不黷武以爭尋常”的理想狀態,依此來深植朝廷之實力。並協助憲宗平定淮西叛亂,大大的打擊了當時的藩鎮勢力。使中央政府又一次拿回來主動權。
裴度以文章書生入仕,數年之間,漸升至清要之職。適逢時局艱難,他奮發決策、親討叛軍,成為人們崇仰的中興名臣。他的樣貌平常,但風神俊爽、文采出眾,答對雄辯有力,使聽者為之震動。當時凡有使臣出使他國,他國的君長必定詢問裴度的年歲、形貌,以及是否被天子任用。裴度的威名遠播四方,中原、異邦對他都頗為畏服。他的威信名望、德操功業,與郭子儀齊名。裴度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內,以一身維繫國家的安危,對時局有舉足輕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