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08204498042

     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D大調,4/4拍。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透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在而為人所知。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意境深邃、氣勢磅礴,其終曲音樂的藝術感染力超過了原詩。但應該指出,席勒的"歡樂頌"本身也是一件藝術作品;它有著嚴整的形式。每行都用四步揚抑格(一重一輕)詩律寫出,非常有規則的。這樣的節奏給人以莊嚴和生氣勃勃的感覺。每節前八行用 a b a b c d c d的交叉韻,後四行合唱部分用 a b b a的套韻。全詩共分八節,各十二行;每一節又分成兩部分,前半八行,後半是合唱——四行。最後一節席勒在往後的集子中刪去不收,原因是詩人自己也看出了它藝術上的缺點。全詩到第七節實際上已達高潮,但熱情奔放的青年詩人,感情象脫韁Mustang,收勒不住.還要向前奔跑,故寫出了一些過頭的敗足的比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昨日一去不復返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