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標準,華人名在日語中的翻譯有兩種系統。
一是漢字的【音讀】。
二是漢語普通話發音的【音譯】。
在兩種讀法中,傳統上是使用音讀。
日語中漢字各種讀音的使用頻率大致有這麼幾種情況:
1) 吳音、漢音、慣用音中,只有一種比較通用。
2) 三種讀音中有兩種或以上比較通用,根據含義區分(例如“行”字);
3) 三種讀音中有兩種或以上比較通用,不根據含義區分。
2、舉例:
“孫文”讀作“そん ぶん”是典型的音讀。
“文”字的吳音為もん,漢音為ぶん,二者均通行。
3、李鑫宇翻譯為日語是:りきんう
擴充套件資料
日語中按照發音翻譯中文人名時基於的標準
音讀的翻譯標準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時制定的“相互主義”原則的結果:
中日兩國互相用自己的讀音來讀對方的人名。
近些年來,出現了音譯華人名的趨勢。
與音讀相比,音譯的優點是不需要懂日語漢字音,對華人來講門檻比較低。
但它的缺點就是沒有標準,容易造成混亂。
其中,最混亂的就是漢語中不送氣聲母的表示,有的寫成清音,有的寫成濁音。
1、有標準,華人名在日語中的翻譯有兩種系統。
一是漢字的【音讀】。
二是漢語普通話發音的【音譯】。
在兩種讀法中,傳統上是使用音讀。
日語中漢字各種讀音的使用頻率大致有這麼幾種情況:
1) 吳音、漢音、慣用音中,只有一種比較通用。
2) 三種讀音中有兩種或以上比較通用,根據含義區分(例如“行”字);
3) 三種讀音中有兩種或以上比較通用,不根據含義區分。
2、舉例:
“孫文”讀作“そん ぶん”是典型的音讀。
“文”字的吳音為もん,漢音為ぶん,二者均通行。
3、李鑫宇翻譯為日語是:りきんう
擴充套件資料
日語中按照發音翻譯中文人名時基於的標準
音讀的翻譯標準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時制定的“相互主義”原則的結果:
中日兩國互相用自己的讀音來讀對方的人名。
近些年來,出現了音譯華人名的趨勢。
與音讀相比,音譯的優點是不需要懂日語漢字音,對華人來講門檻比較低。
但它的缺點就是沒有標準,容易造成混亂。
其中,最混亂的就是漢語中不送氣聲母的表示,有的寫成清音,有的寫成濁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