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在古代中國和西方都有說法。華人說“盤古開天地”。在太古的時候,那宇宙天地混沌一片,萬物皆不可分。有一位名叫盤古的大神,用一把神斧將宇宙從中砍為兩段。從此,混濁頓開,清者輕上升為天,濁者重下降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尺,慢慢地形成了天地日月星辰。在古代西方,《聖經》裡說天地萬物是由萬能的上帝在一星期內創造出來的。上帝第一天使混飩黑暗有了光,形成白晝和黑夜;第二天造出大地;第三天使地有陸地和海洋之分,陸地上長出青草、菜蔬、樹木;第四天造出天上的眾星;第五天使水裡有魚和各種動物,陸地有動物和昆蟲,還有鳥雀;第六天創造了人。對這兩種說法,很多仁人志士表示懷疑,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有人提出天地萬物是陰陽二氣和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構成的。巴比倫人認為天地由水產生。古希臘人提出過“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虛空”,認為太陽、月亮和其他星體,以及地球上的生物和無生物都是由原子結合而成的。這些認識雖然接近科學,但由於時代的侷限都停留在思辯性的範圍內,缺乏有力的依據和證明。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和文化復興運動的開展,使16世紀和17世紀的科學轟轟烈烈,成就倍出。天文學在整個自然科學中發展得最快,哥白尼創立了“日心說”,開普勒發現了三大定律,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使人類在認識宇宙的規律方面前進了一大步。牛頓創立天體力學後,也思考過天體起源問題。他曾設想:“如果構成我們的太陽和行星的物質以及宇宙的全部物質都均勻地分佈於整個天空,每個質點對於其他一些質點來說都具有內在的重力,而且物質分佈於其中的整個空間又是有限的;那麼,處於這個空間外的物質,將由於其重力作用而趨向所有處於裡面的物質,而結果都將落到整個空間的中央,並在那裡形成一個巨大的球狀物體。“但是,如果物質是均勻地分佈於無限的空間中的,那麼它就決不會只聚整合一個物體,而別一些物質則會聚整合另一個物體,以致造成無數個巨大物體。它們彼此距離很遠,散佈在整個無限的空間中,很可能太陽和恆星就是這樣形成的。”牛頓的設想具有唯物主義傾向,再前進一步將有可能提出關於天地起源的假說。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晚年熱衷於神學,偏離了正確的方向,最後墜入神創論,認為宇宙萬物按照本來的航線永遠不變地運動著。這樣,以哥白尼為開端的向宗教神學的挑戰,又以牛頓的“神的第一次推動”的假設還給了上帝,人們的思想重新被束縛起來,使16世紀和17世紀科學的輝煌暗淡下來。牛頓的宇宙不變論和林奈的物種不變論、沃爾弗的目的論共同導致18世紀科學發展的相對停滯。林奈是瑞典博物學家、植物分類學家,對物種起源問題,最終認為是神創“第一對原種”的,之後,物種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它們的形狀也總是不會改變。這三種理論,總的來說就是“自然界絕對不變”,世界上的萬物,無論是寵大的天體,還是地球上的花草樹木,不管它們是怎樣產生的,只要一旦存在,就始終是一個樣子保持不變。如果要有變化,也只是場所的變更,數量的增減,機械的迴圈。
這個問題,在古代中國和西方都有說法。華人說“盤古開天地”。在太古的時候,那宇宙天地混沌一片,萬物皆不可分。有一位名叫盤古的大神,用一把神斧將宇宙從中砍為兩段。從此,混濁頓開,清者輕上升為天,濁者重下降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尺,慢慢地形成了天地日月星辰。在古代西方,《聖經》裡說天地萬物是由萬能的上帝在一星期內創造出來的。上帝第一天使混飩黑暗有了光,形成白晝和黑夜;第二天造出大地;第三天使地有陸地和海洋之分,陸地上長出青草、菜蔬、樹木;第四天造出天上的眾星;第五天使水裡有魚和各種動物,陸地有動物和昆蟲,還有鳥雀;第六天創造了人。對這兩種說法,很多仁人志士表示懷疑,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有人提出天地萬物是陰陽二氣和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構成的。巴比倫人認為天地由水產生。古希臘人提出過“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虛空”,認為太陽、月亮和其他星體,以及地球上的生物和無生物都是由原子結合而成的。這些認識雖然接近科學,但由於時代的侷限都停留在思辯性的範圍內,缺乏有力的依據和證明。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和文化復興運動的開展,使16世紀和17世紀的科學轟轟烈烈,成就倍出。天文學在整個自然科學中發展得最快,哥白尼創立了“日心說”,開普勒發現了三大定律,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使人類在認識宇宙的規律方面前進了一大步。牛頓創立天體力學後,也思考過天體起源問題。他曾設想:“如果構成我們的太陽和行星的物質以及宇宙的全部物質都均勻地分佈於整個天空,每個質點對於其他一些質點來說都具有內在的重力,而且物質分佈於其中的整個空間又是有限的;那麼,處於這個空間外的物質,將由於其重力作用而趨向所有處於裡面的物質,而結果都將落到整個空間的中央,並在那裡形成一個巨大的球狀物體。“但是,如果物質是均勻地分佈於無限的空間中的,那麼它就決不會只聚整合一個物體,而別一些物質則會聚整合另一個物體,以致造成無數個巨大物體。它們彼此距離很遠,散佈在整個無限的空間中,很可能太陽和恆星就是這樣形成的。”牛頓的設想具有唯物主義傾向,再前進一步將有可能提出關於天地起源的假說。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晚年熱衷於神學,偏離了正確的方向,最後墜入神創論,認為宇宙萬物按照本來的航線永遠不變地運動著。這樣,以哥白尼為開端的向宗教神學的挑戰,又以牛頓的“神的第一次推動”的假設還給了上帝,人們的思想重新被束縛起來,使16世紀和17世紀科學的輝煌暗淡下來。牛頓的宇宙不變論和林奈的物種不變論、沃爾弗的目的論共同導致18世紀科學發展的相對停滯。林奈是瑞典博物學家、植物分類學家,對物種起源問題,最終認為是神創“第一對原種”的,之後,物種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它們的形狀也總是不會改變。這三種理論,總的來說就是“自然界絕對不變”,世界上的萬物,無論是寵大的天體,還是地球上的花草樹木,不管它們是怎樣產生的,只要一旦存在,就始終是一個樣子保持不變。如果要有變化,也只是場所的變更,數量的增減,機械的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