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彬彬吶.
-
2 # 彬彬吶.
風鳶圖詩拼音版注音:
liǔ tiáo cuō xiàn xù cuō mián , cuō gòu qiān xún fàng zhǐ yuān 。
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
xiāo dé chūn fēng duō shǎo lì , dài jiāng ér bèi shàng qīng tiān 。
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
風鳶圖詩翻譯:
鳶:老鷹。紙鳶上常畫老鷹,故名。嚴格來說,風箏和紙鳶還是有分別的。所謂「風箏」,是指它在空中能發生像箏弦的聲音;至於「紙鳶」,則為啞鳥,只飛不鳴。風箏是在紙鳶背上繫上一條弓弦,或在紙鳶頭部按一個風笛,當紙升空以後,強風透過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顫動,就會奏出嗚嗚的聲音。普通紙鳶是不會發出聲音的。不過,現在人們已不再將二者區分了。
搓:兩個手掌反覆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別的東西上來回的揉。
絮: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稱為「柳絮」,也稱「柳綿」。
尋:古代的長度單位,以八尺為一尋,千尋是極言其長。
消得:消耗,耗費。
帶將:帶領
風鳶圖詩賞析:
詩人以豐富的想像將詩與畫有機地結合起來,詩與畫互相補足,饒有生趣。這首詩寫放紙鳶前的準備和紙鳶飛上天時的感想,沒有直接鋪敘放紙鳶的活動,那該是留給畫面去交代了。詩人告訴讀者,一群孩子使勁地搓呀搓,等放紙鳶的線搓得夠長了,大家便興致勃勃地來到郊外。然後讀者可從畫面看到,這是一個放紙鳶的好日子,風兒吹著,Sunny照耀,孩子們不停地四處奔跑,把紙鳶送上天空。由這個畫面,詩人興起了感想:春風需要花多少氣力,才能把紙鳶一個一個送上天去,任意翱翔;而長輩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孩子一個一個培養成才,送上青雲路呢?
詩的前半部著力於對小孩子放紙鳶前準備活動的描述。詩人並沒有全面描繪各項準備活動,只是從其中的一個細節入手,寫他們如何努力地編織紙鳶引線。連續三個「搓」字把小孩子們認真而急切的形態表露無遺。缺乏耐心的兒童對這樣的單調而費力的勞動不覺乏味,可見他們對放紙鳶是多麼的期待。緊接 的「夠」字,寫出他們搓的引線一達到足夠的長度,便立即停止工作,那種按捺不住的喜悅和躍躍欲試的心情躍然紙上,彷佛一個個立刻就要跳將起來,把自己的紙鳶放上天去。詩人對兒童急切期盼的心理,把握得十分準確而又刻畫得細緻入微。最後兩句點明詩人思緒的飛揚,畫面上的無憂無慮的兒童彷佛是他年少時的身影,他牽著紙鳶,懷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沉浸在幸福裡。不知何時起,嚴酷的現實擊碎了他一個又一個夢想。如今已是垂暮之年,飽經人世滄桑,但他依然對未來存著希望。他深深祝福,但願小孩子憑藉春風的助力,飛上青雲。對紙鳶而言,「春風」是指把它帶上天空的和風;對小孩子而言,那是指父母師長的栽培,可以「帶」著小孩子上青雲之端。全詩虛實相生,既有濃厚的現實生活的氣息,又不乏想象世界的瑰麗色彩。
好的題畫詩,有助於理解畫的內涵;讀者讀詩品畫,可充分發揮想像。這首詩是詩畫相生的一個成功的典型例子。
相傳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二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哲學家墨翟製造的。他在魯山(今山東省濰縣境內)因為看到老鷹在空中盤旋,因而有了製造風箏的念頭,但他製造風箏的過程並不順利。他研究試製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後來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風箏後來應用於軍事上,用來探測敵方的陣地。唐代以後它的用途開始向娛樂方面轉化。到了明清,民間逐漸形成風俗,清明節這天人們把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一年來積下的「鬱悶之氣」徹底放出去,祈求在一年中消除疾病。
徐渭晚年窮困潦倒,主要以賣畫為生。「風鳶」是他晚年常作的繪畫題材之一,他曾畫了大量的《風鳶圖》,並有題詩。這類《風鳶圖詩》現存三十多首,這裡所選的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他透過對小孩子放風箏的描述,把未來的希望和寄託傾注到兒童身上,也寄寓自身的感慨。
回覆列表
風鳶圖詩拼音版注音:
liǔ tiáo cuō xiàn xù cuō mián , cuō gòu qiān xún fàng zhǐ yuān 。
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
xiāo dé chūn fēng duō shǎo lì , dài jiāng ér bèi shàng qīng tiān 。
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
風鳶圖詩翻譯:
鳶:老鷹。紙鳶上常畫老鷹,故名。嚴格來說,風箏和紙鳶還是有分別的。所謂「風箏」,是指它在空中能發生像箏弦的聲音;至於「紙鳶」,則為啞鳥,只飛不鳴。風箏是在紙鳶背上繫上一條弓弦,或在紙鳶頭部按一個風笛,當紙升空以後,強風透過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顫動,就會奏出嗚嗚的聲音。普通紙鳶是不會發出聲音的。不過,現在人們已不再將二者區分了。
搓:兩個手掌反覆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別的東西上來回的揉。
絮: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稱為「柳絮」,也稱「柳綿」。
尋:古代的長度單位,以八尺為一尋,千尋是極言其長。
消得:消耗,耗費。
帶將:帶領
風鳶圖詩賞析:
詩人以豐富的想像將詩與畫有機地結合起來,詩與畫互相補足,饒有生趣。這首詩寫放紙鳶前的準備和紙鳶飛上天時的感想,沒有直接鋪敘放紙鳶的活動,那該是留給畫面去交代了。詩人告訴讀者,一群孩子使勁地搓呀搓,等放紙鳶的線搓得夠長了,大家便興致勃勃地來到郊外。然後讀者可從畫面看到,這是一個放紙鳶的好日子,風兒吹著,Sunny照耀,孩子們不停地四處奔跑,把紙鳶送上天空。由這個畫面,詩人興起了感想:春風需要花多少氣力,才能把紙鳶一個一個送上天去,任意翱翔;而長輩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孩子一個一個培養成才,送上青雲路呢?
詩的前半部著力於對小孩子放紙鳶前準備活動的描述。詩人並沒有全面描繪各項準備活動,只是從其中的一個細節入手,寫他們如何努力地編織紙鳶引線。連續三個「搓」字把小孩子們認真而急切的形態表露無遺。缺乏耐心的兒童對這樣的單調而費力的勞動不覺乏味,可見他們對放紙鳶是多麼的期待。緊接 的「夠」字,寫出他們搓的引線一達到足夠的長度,便立即停止工作,那種按捺不住的喜悅和躍躍欲試的心情躍然紙上,彷佛一個個立刻就要跳將起來,把自己的紙鳶放上天去。詩人對兒童急切期盼的心理,把握得十分準確而又刻畫得細緻入微。最後兩句點明詩人思緒的飛揚,畫面上的無憂無慮的兒童彷佛是他年少時的身影,他牽著紙鳶,懷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沉浸在幸福裡。不知何時起,嚴酷的現實擊碎了他一個又一個夢想。如今已是垂暮之年,飽經人世滄桑,但他依然對未來存著希望。他深深祝福,但願小孩子憑藉春風的助力,飛上青雲。對紙鳶而言,「春風」是指把它帶上天空的和風;對小孩子而言,那是指父母師長的栽培,可以「帶」著小孩子上青雲之端。全詩虛實相生,既有濃厚的現實生活的氣息,又不乏想象世界的瑰麗色彩。
好的題畫詩,有助於理解畫的內涵;讀者讀詩品畫,可充分發揮想像。這首詩是詩畫相生的一個成功的典型例子。
相傳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二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哲學家墨翟製造的。他在魯山(今山東省濰縣境內)因為看到老鷹在空中盤旋,因而有了製造風箏的念頭,但他製造風箏的過程並不順利。他研究試製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後來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風箏後來應用於軍事上,用來探測敵方的陣地。唐代以後它的用途開始向娛樂方面轉化。到了明清,民間逐漸形成風俗,清明節這天人們把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一年來積下的「鬱悶之氣」徹底放出去,祈求在一年中消除疾病。
徐渭晚年窮困潦倒,主要以賣畫為生。「風鳶」是他晚年常作的繪畫題材之一,他曾畫了大量的《風鳶圖》,並有題詩。這類《風鳶圖詩》現存三十多首,這裡所選的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他透過對小孩子放風箏的描述,把未來的希望和寄託傾注到兒童身上,也寄寓自身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