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陽散仙
-
2 # 我為荒天帝
道家多著呢:天地不仁,以為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上善若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3 # 卿且修然
儒家講出橫渠四句,正是浸染了道家思想的結果。儒釋道在宋朝實現了深層次融合,甚至激進的研究者直接稱儒家是道家的一條狗。儒家的元聖是制禮的周公,周公正是道家,再往上回溯,周公的祖先公亶父,其道家根源不難看出。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儒和法儒早已混在一起。再者說,法家也尊道家為元聖。
-
4 # 蓑笠魚翁
修身,立命,齊家,治國。這才是儒家四句,但也因此儒家出了不少野心家,道家有原生道和後來的道教之分,儒家也應該要分孔子的原生(儒)之大學之道,在於中庸…後期的儒已經不是原生的儒,孔子之儒,脫胎於周禮(社會架構),如果說道家四句,就是:虛與實,剛與柔,有為與無為,道法自然。
-
5 # 張旭語文
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是兩種載然相反的學說。
因為,儒家講求“入世”,即所謂“學而優則仕”。道家則要求“出世”,即所謂“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不過,我們的祖先在學術上是非常包容的,故而有“百家爭鳴”之說。
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還是儒家學說的創始於孔子的老師。韓愈的《師說》中講“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但是,從治國的角度講,自從漢代的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道家學說就退出了政治舞臺,成了專門修身的學說了。
所以,與北宋張載的“橫渠四句”相較,這個時期已經沒有了治國育人的道家學說讀書人了,與之匹敵的名言也就無從談起了。橫渠先生是理學家,他傳承於孔孟學說,但又限制了孔孟思想,使得儒家學說更符合統治者的需求,以致後來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枷鎖。
雖然他的這四句話言簡意賅,廣為傳頌,但其主要思想還是從禁錮人們的思想為出發點的。
所以,“靜勝噪,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可同日而語。 -
6 # 汗青墨痕
“治大國若烹小鮮”——少折騰,方是天下之福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裡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這裡的問題是:憑什麼“慈”就能“勇”?“儉”就能“廣”?“不敢為天下先”,就能“成器長?”
我們面對傳統文化的時候,總是被動地接受,從來不敢質疑它究竟有幾分道理在!
面對上面的疑問,韓非在《韓非子·解老》裡說得比較透徹,頗有說服力。
韓非子說,最能體現“慈”的莫過於母親對於幼子了。人,我們暫且不說,單看動物,母雞為了小雞可以跟老鷹相鬥;母狗未做媽媽之前,溫順之極,一旦生了小狗,便兇猛異常。所以,“慈”能“勇”。
“儉”能“廣”,其實很好理解。我們知道,無論你透過哪種途徑擁有了財富,終不能透過奢侈揮霍而變得更多,而節儉卻能做到。
老子作《道德經》是站在道德的塔尖上看待世間萬物的,類推到一個國家,這個時候,站在塔尖的就應該是國王,是皇帝。若你是國王或皇帝,國庫的銀子要支付的地方太多了,你敢於倡導你的人民崇尚奢侈揮霍之風麼?還別說,歷史上還真有鬥富的朝代,但歷史用鐵的事實印證了它短命的下場,從而反證了“儉”能“廣”。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至於“不敢為天下先”,近世多有譏彈老子“保守退縮”的,並拿“小國寡民”來佐證。其實老子在這裡,講的是萬事皆有自身的發展規律,聖人——道德高尚的人,要儘量遵循萬物發展的規律,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也就是“成器長。
由此對照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句句都是要“為天下先”。
天地有怎麼的“心”,生民要怎樣的“命”,往聖有哪些“絕學”,你又如何開得了“萬世太平”?句句皆是臆語,皆為痴人說夢。所以,當年孔子奔走列國,無一人待見,“惶惶如喪家之犬”,不是沒有道理的。沒想到到了張載的這四句出籠後,天下儒生竟似打了雞血一般,成天掛在嘴上,以為如此,真就“萬世太平”了。
這實際上是一件很值得反思的事。
空談誤國的歷史實在太多,尤以近現代為烈。
“治大國若烹小鮮”——少折騰,方是天下之福。
-
7 # 躍躍7744
我覺得道家沒這麼複雜,道就是人生體驗,也可以說是經驗,最終不需要多餘的思考,從而達到順其自然。很簡單的事情為什麼要複雜化,老莊思想就是這麼簡單,如沒生過孩子的女人永遠也體會不到做母親的感受,沒下過基層的領導不會懂一線工人的苦,要舉例子一輩子也舉不完,最終只能依靠人的悟性,悟性又是源於人生體驗,所以足夠的人生體驗可以讓人悟性大增,就是這麼簡單,悟性可以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上看出來。
-
8 # 蘿蔔小說
張載是儒家? 不是吧。。。 孔子就說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真正的孔門特徵是學之為己。。 而張載說的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他就是孔子嘴裡的今之學者。 他沒有真正的為自己而學 一切為了偉大理想,把自己當成犧牲品。這個是神道 而非人道。。和孔門八竿子打不著,哪怕四書五經倒背如流,他張載也化不了。。
-
9 # 梧桐樹邊羽
儒家有張載的橫渠四句,類似的道家有什麼?
不知道題主問的“類似”是什麼意思。
如果是指類似於這四句的精闢,具有思想指導意義的句子,開啟《道德經》,隨便選一章,一句話,沒有哪一句要比這四句差。
“上善若水”,“道可道,名可名”,“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清靜為天下正”,“道生一,一生二……”
隨便一句思想境界都高出太多。
張載作為開創北宋新儒家——理學的北宋五子之一,創造出“氣一元論”,提出“博愛”等儒家新主張,為後世熱血儒生以天下為己任,拋頭顱,守氣節提供了理論基礎。
橫渠四句,正是這種義正言辭的集中代表: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新儒學從何而來?其實和道家關係莫大。
周敦頤從玄學上溯道家,就是將老子的“道”變化為儒家的“理”,用天理來指導世間萬物,為新儒學(理學)找到了精神上的參照物,或者說定心骨。
張載則用“太虛”、“氣”對虛無縹緲的“道”進行了分割、實化。他的氣一元論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因為他的“氣”是物質,不再是虛無縹緲的“道”。這種理論既為儒學打下虛無底子,又可以以“氣”來指導實際生活。
所謂人間正氣、邪氣入侵,到了關學這裡,就變得可以追求,能夠實現的了。
為什麼橫渠四句大義凜然,天地變色?為什麼後來的儒生個個都慷慨激昂,死而後己?
正氣使然。在以前沒有理論指導,靠教育人心來施仁道,遇到天下大亂之時,經學就崩壞。而有了正氣凜然的理論指導,儒生的熱血行為就脫離了江湖義氣,就變成了人間大愛。
博愛提升為成為階級之愛,家國之愛,鼓勵了一代代文人修身養德,為國捨身。捨身取義甚至成為衡量中國傳統士大夫品德的一把尺子。
如果是想在道家中找到和這四句意思、精神頭差不多的句子來,是不可能的。
道家講究的是“無為”,《道德經》裡每一個字都透著高遠淡泊,即便是講“德”,其目的也是為了近“道”。
而這四句,句句是“有為”,是在道家思想“德”層面千百年之後的異化,勝在新思想、新理論和有來無回的氣勢。
論氣勢,法家的更強啊。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是不是更讓人有威懾感呢?
-
10 # 遊民思
這四句說的是關於人生觀的問題,回答了少數精英認可的人生的目標,可謂志存高遠。可是占人類絕大多數的老百姓的人生就不是人生嗎?就不該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我覺得“追求更舒適的世俗生活”就是現實中老百姓的人生目標。偏愛各有不同,有人全身心投入工作,有人遊山玩水樂在其中,生存目標可有共通之處?“美好的生活”本身和“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應該是兩回事。比如說,生民為自己立命指向“生活本身”和精英為生民立命指向“為眾生民而努力”。我以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至理明言,涵蓋了精英和大眾兩方面。
-
11 # 敢動者
問題是張載除了橫樑四句外還幹成了什麼?口號喊的震天響事情乾的怎麼樣?道家基本上各朝各代開國的頂級謀士都有他們,雖然道家看著高冷的很,但至少在民族危難之時他們從未缺席。
回覆列表
道是萬物之源,孔子曾經拜老子為師,學習禮儀,說明儒家的某些思想來源於道家。法家的集大成者,與孔子齊名的聖人韓非子公開宣佈其思想來源於道家。儒家法家等諸子百家只是把道家的不同領域進行了深刻發揮,但實質上都離不開道,這叫萬變不離其宗。拿老子的話說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