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是追求文章語言的整體性,講究長短句搭配,錯落有致,語言平淡,但絕不枯燥。
解鈴還須繫鈴人。我在汪曾祺的《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在耶魯和哈佛的演講》這篇文章中看過類似的話,這篇文章比《自報家門》中說的詳細一些,有助於理解,所以,摘錄一下:
其實,看過此文,大致就能理解他說的意思了。
汪曾祺強調文章語言的整體性。一個句子單拿出來好,是說明不了什麼的,需要前後照應,錯落有致,搭配起來相得益彰。
現在的語文老師常教孩子們背誦好詞好句,以為用上好詞好句,作文就能得高分。其實,拿有什麼好詞,單拿出任何一個詞語,都是一樣的,只在於具體的運用,運用得好,方為妙。同理,句子也是一樣的,需要考慮到整個語境。
汪曾祺在《文學語言雜談》一文中言:“它不只是一個一個字擺在那兒,它有個內在的聯絡,內在的運動。除了講究間架結構之外,還講究‘建行’、講行氣、要‘謀篇’,整篇是一個什麼氣勢,這一點很重要。”
汪曾祺還說:“語言的奧秘,說穿了不過是長句子與短句子的搭配。一瀉千里,戛然而止,畫舫笙歌,駿馬收韁,可長則長,能短則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段話,就已經說的很明晰了。
汪老不知道,八十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張志公先生已在《現代漢語》中把這個問題講透了,有興趣可去查閱。多說無用。
大致是追求文章語言的整體性,講究長短句搭配,錯落有致,語言平淡,但絕不枯燥。
解鈴還須繫鈴人。我在汪曾祺的《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在耶魯和哈佛的演講》這篇文章中看過類似的話,這篇文章比《自報家門》中說的詳細一些,有助於理解,所以,摘錄一下:
國內有一位評論家評論我的作品,說汪曾祺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話,放在一起,就有點味道。我想任何人的語言都是這樣,每句話都是警句,那是會叫人受不了的。語言不是一句一句寫出來,“加”在一起的。語言不能像蓋房子一樣,一塊磚一塊磚,壘起來。那樣就會成為“堆砌”。語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話,而在話與話之間的關係。包世臣論王羲之的字,說單看一個一個的字,並不怎麼好看,但是字的各部分,字與字之間“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華人寫字講究“行氣”。語言是處處相通,有內在的聯絡的。語言像樹,枝幹樹葉,汁液流轉,一枝動,百枝搖;它是“活”的。汪曾祺在本文後寫道:“一九入七年十一月十九日追記於愛荷華”,此文刊載於一九八八年一月十六日的《文藝報》。其實,看過此文,大致就能理解他說的意思了。
汪曾祺強調文章語言的整體性。一個句子單拿出來好,是說明不了什麼的,需要前後照應,錯落有致,搭配起來相得益彰。
現在的語文老師常教孩子們背誦好詞好句,以為用上好詞好句,作文就能得高分。其實,拿有什麼好詞,單拿出任何一個詞語,都是一樣的,只在於具體的運用,運用得好,方為妙。同理,句子也是一樣的,需要考慮到整個語境。
汪曾祺在《文學語言雜談》一文中言:“它不只是一個一個字擺在那兒,它有個內在的聯絡,內在的運動。除了講究間架結構之外,還講究‘建行’、講行氣、要‘謀篇’,整篇是一個什麼氣勢,這一點很重要。”
汪曾祺還說:“語言的奧秘,說穿了不過是長句子與短句子的搭配。一瀉千里,戛然而止,畫舫笙歌,駿馬收韁,可長則長,能短則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段話,就已經說的很明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