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talu15217

    1、忙年(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忙年,又稱“小年”,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 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2、年二八年二十八除舊佈新,清除舊的年紅,有的地方年二十八開始貼年紅。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貼年紅,迎接新年3、除夕(1)“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天晚上((月大為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廿九日)。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月窮歲盡”,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謂之挨年近晚,人們都要除舊佈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2)除夕是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由於農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這一天常常不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習慣上都被稱為“大年三十”。(3)大年三十下午,祭祖、吃團圓飯,年夜飯後有發壓歲錢和燃燈照歲(或熬年夜)的習俗。 4、正月初一(1)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從正月初一開始便進入迎禧接福、祭祀神祖、祈求豐年主題。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2)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正月初一凌晨拜神,下午祭祖。多地方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習俗。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5、正月初二(1)大年初二開年,拜神,開年飯。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2)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佔書》中說,正月初二是“狗日”。3、正月初三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4、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迎神接神。 《佔書》中,傳說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裡,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5、正月初五(1)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2)同時,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傳說正月初五是“牛日”,俗稱破五。北方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3)古時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 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6、正月初六正月初六是“馬日”,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大年初六也是啟市日,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 7、正月初七(1)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佔書》說,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2)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綵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3)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8、正月初八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開工利是,是廣東老闆過年後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陰則年歉,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 9、正月初九(1)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有說“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四御”,是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2)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10、正月初十(1)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區(如東邊勇)有開燈的習俗,設開燈酒宴。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認為“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11、正月十一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12、正月十二正月十二,搭燈棚,花燈酒會,做齋頭,做醮,標炮等。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做醮,標炮。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13、正月十三、十四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遊神、逛廟會。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 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 14、正月十五(元宵節)(1)正月十五,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遊燈、押舟、燒煙花、鬧元宵等。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節期與節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2)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新年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3)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鬧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發展至今,燒煙花也是元宵主要習俗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氣太熱了,寶寶沒胃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