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62074671428

    這首《虞美人·聽雨》以聽雨為線索,傾訴詞人少年、壯年與老年聽雨的不同感受。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是詞人對往昔生活片段的回憶,下片則回到詞人老年的境遇與聽雨的不同反應。雖然結構簡單,卻極富有藝術概括力和表現力。

    不同時期、不同閱歷之人讀之,皆會有“於我心有慼慼焉”之感受。人所處歷史、環境各異,經歷錯綜複雜,但是都必須經歷由少年至老年之變化,且有諸多共同感受。所以有人認為人一生的不同階段會喜歡三位詩人:青年時代喜歡李白,尤其是他疾惡如仇、剛正不阿的性格與縱橫馳騁的豪放詩篇;歷盡滄桑、飽經憂患的中年時代會轉向杜甫,“杜詩韓筆愁來讀,恰似麻姑癢處搔”;到了老年階段,正是孔子所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的時期,開始承認大自然的種種規律,一切皆歸於平靜,則會更喜愛陶淵明的“委運任化”之詩。

    蔣捷這首詞借少年、中年與老年聽雨的不同感受,高度濃縮了人生的必然歷程和共同體味。因此雨在本詞中也可以具有多重含義。它首先是自然界的最平常的雨,朝朝暮暮、歲歲年年永無變化。詞人將不變之雨聲與自己不斷變化之境遇、感觸作鮮明對照,以雨之無情來反襯人之情感變化。恰如“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以物之無情反襯人之有情。雨也可以被理解成詞人移情之物,成為他不同人生階段感情變化之重要見證。

    最重要的是雨在這裡不僅僅是自然界的風雨,更被詞人賦予了強烈的象徵意味,成為人世間的悽風苦雨。正是這人間風雨使詞人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成為一個流離四方的遊子,最後變成一萬事皆休、看破一切的頭髮斑白的老者。

    詞人還非常善於運用一些精確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變化,如少年時期的“歌樓”與“紅燭”“羅帳”構成一個非常歡快、和諧的氛圍,壯年時的“客舟”與“斷雁”“西風”一對應,更增添了幾分淒涼之感。而詞人老年時寓居“僧廬”則暗示他已受佛家“空幻”思想之影響,達到心如止水之心境。

    生命短促,轉瞬之間由少年而壯年、由壯年而衰老。歲月的流逝是如此無情,然而雨聲依舊,它不會因人生的變遷而改變,大自然有其固有的存在模式。生命的流逝與自然的永恆始終是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是人類作為情感的載體,可以跨越時空達到感情的共鳴。詞人與作為讀者的我們雖然相隔數百年,卻有著相似的生命體驗。所以歲月無情、雨聲依舊而生命卻是永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月前和直屬領導口頭辭職,一個月後,老闆不同意說走了算曠工,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