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耳,罷了。【一詞多義】1.而 蹴爾而與之。 連線兩個動作,承接連詞(或表修飾)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轉折連詞,卻 2.於 所欲有甚於生者,。 比 萬鍾於我何加焉, 對 3.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種 是亦不可以已乎。 這種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擁有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感激 5.為 鄉為身死而不受。 為了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做 6. 之 人之所欲 定語中心語之間結構助詞 的 皆有之代詞 它 文中指羞惡的本心 得之代詞 它 文中指一簞食一豆羹 與之代詞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受之代詞 它 文中指萬鐘的俸祿 為之代詞 它 文中指接受俸祿的行為 此之謂失其本心 結構助詞 它,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行為 7. 生 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獲得生命 8.與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與通“歟”,語氣詞 呼爾而與之 給 9.加 萬鍾於我何加焉 增加,這裡指帶來的好處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虛報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增加 10莫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沒有什麼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沒有誰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謝的意思。例句:“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2.“鄉”通“向”,從前。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 3.“與”通“歟”,語氣助詞,相當於“嗎”。例句:“所識貧乏者得我與” 4. “闢”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闢也” 5. “辯”通“辨”,辨別。例句:“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古今異義】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例句:魚,我所欲也。“也”,判斷句標誌。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東西。
【原文】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耳,罷了。【一詞多義】1.而 蹴爾而與之。 連線兩個動作,承接連詞(或表修飾)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轉折連詞,卻 2.於 所欲有甚於生者,。 比 萬鍾於我何加焉, 對 3.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種 是亦不可以已乎。 這種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擁有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感激 5.為 鄉為身死而不受。 為了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做 6. 之 人之所欲 定語中心語之間結構助詞 的 皆有之代詞 它 文中指羞惡的本心 得之代詞 它 文中指一簞食一豆羹 與之代詞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受之代詞 它 文中指萬鐘的俸祿 為之代詞 它 文中指接受俸祿的行為 此之謂失其本心 結構助詞 它,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行為 7. 生 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獲得生命 8.與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與通“歟”,語氣詞 呼爾而與之 給 9.加 萬鍾於我何加焉 增加,這裡指帶來的好處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虛報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增加 10莫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沒有什麼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沒有誰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謝的意思。例句:“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2.“鄉”通“向”,從前。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 3.“與”通“歟”,語氣助詞,相當於“嗎”。例句:“所識貧乏者得我與” 4. “闢”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闢也” 5. “辯”通“辨”,辨別。例句:“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古今異義】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例句:魚,我所欲也。“也”,判斷句標誌。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