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祖國自豪要理由嗎?
1歷史悠久。華人有連續不斷的文明歷史,自新石器時代以來,華人獨立完整的文明體系薪火相傳,雖然歷經劫難,沒有斷絕,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2文明進步。華人在有史以來的五千年間,就整體而言,在大部分時間中處於人類文明的領先水平。
3地大物博。有史以來,華人穩定而又持續地擁有了亞洲最適宜於人類生存的廣大地區,所謂“江山社稷”固若金湯,縱然一時失手,終將收復如初。
4人口眾多。有史以來,雖然歷經自然災害、戰火考驗和異族入侵,然而卻能夠始終保持人丁興旺,國家民族的生存基礎沒有動搖。
5語言文字。有史以來,歷經自然災害、戰火考驗和異族入侵,語言文字和思想信念沒有被破壞,始終一貫,連續完整,民族文化傳統得以倖存。
6發明創造。從“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就可以得知華人具有發明創造的天才智慧,與那位“普羅米修斯”的盜竊行為大相徑庭,兩相對比可以發現不同的心境和態度,仰或掩蓋著某種歷史之謎?華人很清楚,勤勞智慧沒有必要大肆渲染,更沒有必要大驚小怪。至於伏羲畫八卦、女媧製陶器,神農氏創立農業、發明醫藥,軒轅氏創立工業、發明舟車等,無不是勤奮好學、辛苦勞作的結果。今世所謂“四大發明”在華人的發明史上只不過是晚期的幾件作品而已,其餘無數重大發明創造,為西人所不能盡知者。
7生活水平。有史以來,華人在大部分歷史時期的整體生活水平在世界上是領先的和高水平的。只要我們看看四、五千年以前的彩陶就知道當時的生活水平!
8生存能力。華人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極強,此歷史所證明者,毋庸置疑。
9經濟發展。養育了最多的人口,維持了最長的歷史,保證了文化藝術的不斷進步。
10偉大人物。中國固有之學主要在儒、道二門,儒門聖人是孔子,道門聖人是老子,其餘人等不足與相提並論,千古以來莫不如此。孔子、老子之後,又有分門別類的學問和相對“專業”的“聖人”:如醫家有“醫聖”張仲景、書家有“書聖”王羲之、兵家有“兵聖”孫子,詩家有“詩聖”杜甫……所謂“聖人”的評價標準揭示了一種登峰造極的人品,無論言行功德、學問修養,無不樹立起中華民族的人生豐碑。中華諸子百家,人物眾多,外華人實難望其項背。在尚武爭霸的現代社會,只一個“孫子”就足以傲世天下,其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已經達到無窮之境界。
11思想理性。沒有真正的宗教束縛和思想禁錮,講道論理,善於思考。華人最佩服的不是虛妄而武斷的“上帝”,而是真實親切的“聖人”。華人最看重的不是權力和財富,而是道德和學問。華人最為敬仰的是孔子和老子,不是三皇五帝,不是英雄豪傑,不求神異靈奇,唯重思想和智慧。
12精神境界。獨立思考和精神自由的學術研究始終未曾泯滅。
13天下一體。漢語中有“天下”一詞,其眼光、胸懷和度量足以證明其偉大。
14以德為重。尊道貴德,仁義道德,重德輕利,淡泊名利,注重道德修養。
15中庸之德。不卑不亢,動靜相兼;不驕不躁,剛柔相濟;不偏不倚,不離不棄。唯有如此大德,不計較一時之成敗,不糾纏一時之榮辱,沒有患得患失的負擔,沒有輸贏勝負的束縛,超然自處,不為外物所困,不為功利所動,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受制於人。惟其如此,華人能夠始終保持從容自得,沒有偏激和盲目的失誤,沒有顧此失彼的焦慮,沒有進退維谷的困境,逍遙灑脫,頂天立地。
16陰陽之道。陰陽互補,陰陽相得,虛實相應,相反相成,恩威並重,進退自如。惟其如此,華人具備了一種超乎尋常的“逆來順受”的智慧和“忍辱負重”的能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不為一時悲喜所累,寵辱不驚,謂之通達之人。如此處事者,人所不堪,無動於衷,世俗苦惱,無所牽掛。反觀對照,那種“知進而不知退、知剛而不知柔”的人,哪有一個能夠長久的呢?
17道法自然。“道”是華人的思想法寶和精神支柱,所謂“有道之人”、“得道之人”那可是做人的極致,除此而外,無可稱道。
18仁人志士。孔子曰:“仁者愛人”(《論語》)。所謂“仁者無敵”,蓋由此矣!孔子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又說“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如此人生信念,賦予華人不可磨滅的偉大品格!
19禮儀之邦。華人不怕失敗,不怕吃虧受屈,唯怕“失禮”。注重禮節的國家,人們不懼生死而懼禮儀,所謂“死生事小,失節事大”是也,這是何等豪邁慷慨。
20君子之國。華人的文明開化甚早,不求禽獸之慾,不懼虎狼之威,不逞英雄之能,不鼓豪強之氣,不欺弱小之輩,不興不義之師。所謂“君子”,這是華人所崇尚的人品和人格,《周易大傳》和孔子的《論語》樹立了一個君子應該具備的標準和規範,他是和“小人”
21 浩然之氣。《孟子》曰:“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這種大丈夫氣概就是無敵於天下的“浩然之氣”。華人有如此大丈夫之人品,豈不偉哉?
為祖國自豪要理由嗎?
1歷史悠久。華人有連續不斷的文明歷史,自新石器時代以來,華人獨立完整的文明體系薪火相傳,雖然歷經劫難,沒有斷絕,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2文明進步。華人在有史以來的五千年間,就整體而言,在大部分時間中處於人類文明的領先水平。
3地大物博。有史以來,華人穩定而又持續地擁有了亞洲最適宜於人類生存的廣大地區,所謂“江山社稷”固若金湯,縱然一時失手,終將收復如初。
4人口眾多。有史以來,雖然歷經自然災害、戰火考驗和異族入侵,然而卻能夠始終保持人丁興旺,國家民族的生存基礎沒有動搖。
5語言文字。有史以來,歷經自然災害、戰火考驗和異族入侵,語言文字和思想信念沒有被破壞,始終一貫,連續完整,民族文化傳統得以倖存。
6發明創造。從“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就可以得知華人具有發明創造的天才智慧,與那位“普羅米修斯”的盜竊行為大相徑庭,兩相對比可以發現不同的心境和態度,仰或掩蓋著某種歷史之謎?華人很清楚,勤勞智慧沒有必要大肆渲染,更沒有必要大驚小怪。至於伏羲畫八卦、女媧製陶器,神農氏創立農業、發明醫藥,軒轅氏創立工業、發明舟車等,無不是勤奮好學、辛苦勞作的結果。今世所謂“四大發明”在華人的發明史上只不過是晚期的幾件作品而已,其餘無數重大發明創造,為西人所不能盡知者。
7生活水平。有史以來,華人在大部分歷史時期的整體生活水平在世界上是領先的和高水平的。只要我們看看四、五千年以前的彩陶就知道當時的生活水平!
8生存能力。華人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極強,此歷史所證明者,毋庸置疑。
9經濟發展。養育了最多的人口,維持了最長的歷史,保證了文化藝術的不斷進步。
10偉大人物。中國固有之學主要在儒、道二門,儒門聖人是孔子,道門聖人是老子,其餘人等不足與相提並論,千古以來莫不如此。孔子、老子之後,又有分門別類的學問和相對“專業”的“聖人”:如醫家有“醫聖”張仲景、書家有“書聖”王羲之、兵家有“兵聖”孫子,詩家有“詩聖”杜甫……所謂“聖人”的評價標準揭示了一種登峰造極的人品,無論言行功德、學問修養,無不樹立起中華民族的人生豐碑。中華諸子百家,人物眾多,外華人實難望其項背。在尚武爭霸的現代社會,只一個“孫子”就足以傲世天下,其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已經達到無窮之境界。
11思想理性。沒有真正的宗教束縛和思想禁錮,講道論理,善於思考。華人最佩服的不是虛妄而武斷的“上帝”,而是真實親切的“聖人”。華人最看重的不是權力和財富,而是道德和學問。華人最為敬仰的是孔子和老子,不是三皇五帝,不是英雄豪傑,不求神異靈奇,唯重思想和智慧。
12精神境界。獨立思考和精神自由的學術研究始終未曾泯滅。
13天下一體。漢語中有“天下”一詞,其眼光、胸懷和度量足以證明其偉大。
14以德為重。尊道貴德,仁義道德,重德輕利,淡泊名利,注重道德修養。
15中庸之德。不卑不亢,動靜相兼;不驕不躁,剛柔相濟;不偏不倚,不離不棄。唯有如此大德,不計較一時之成敗,不糾纏一時之榮辱,沒有患得患失的負擔,沒有輸贏勝負的束縛,超然自處,不為外物所困,不為功利所動,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受制於人。惟其如此,華人能夠始終保持從容自得,沒有偏激和盲目的失誤,沒有顧此失彼的焦慮,沒有進退維谷的困境,逍遙灑脫,頂天立地。
16陰陽之道。陰陽互補,陰陽相得,虛實相應,相反相成,恩威並重,進退自如。惟其如此,華人具備了一種超乎尋常的“逆來順受”的智慧和“忍辱負重”的能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不為一時悲喜所累,寵辱不驚,謂之通達之人。如此處事者,人所不堪,無動於衷,世俗苦惱,無所牽掛。反觀對照,那種“知進而不知退、知剛而不知柔”的人,哪有一個能夠長久的呢?
17道法自然。“道”是華人的思想法寶和精神支柱,所謂“有道之人”、“得道之人”那可是做人的極致,除此而外,無可稱道。
18仁人志士。孔子曰:“仁者愛人”(《論語》)。所謂“仁者無敵”,蓋由此矣!孔子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又說“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如此人生信念,賦予華人不可磨滅的偉大品格!
19禮儀之邦。華人不怕失敗,不怕吃虧受屈,唯怕“失禮”。注重禮節的國家,人們不懼生死而懼禮儀,所謂“死生事小,失節事大”是也,這是何等豪邁慷慨。
20君子之國。華人的文明開化甚早,不求禽獸之慾,不懼虎狼之威,不逞英雄之能,不鼓豪強之氣,不欺弱小之輩,不興不義之師。所謂“君子”,這是華人所崇尚的人品和人格,《周易大傳》和孔子的《論語》樹立了一個君子應該具備的標準和規範,他是和“小人”
21 浩然之氣。《孟子》曰:“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這種大丈夫氣概就是無敵於天下的“浩然之氣”。華人有如此大丈夫之人品,豈不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