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方式,也稱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資訊加工方式。它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個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認知方式有場依賴型(field dependence)和場獨立型(field independence)、衝動型和沉思型、具體型和抽象型三類。 場依賴型的學生,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外部的線索為依據,他們的態度和自我認知易受周圍環境或背景(尤其易受權威人士)的影響,往往不易獨立地對事物做出判斷,而是人云亦云,從他人處獲得標準。行為常以社會為定向,社會敏感性強,愛好社交活動。因此,他們這類學生適合於那些強調“社會敏感性”的教學方法。 場獨立型的學生,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自己的內部線索(經驗、價值觀)為依據,他們不易受周圍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傾向於對事物的獨立判斷。行為常是非社會定向的,社會敏感性差,不善於社交,關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喜歡獨處。因此,他們不適合於那些“社會敏感性”的教學方法,更喜歡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學習。 衝動型的學生在解決認知任務時,總是急於給出問題的答案,他們不習慣對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進行全面思考,有時問題還未搞清楚就開始解答。這種型別的學生認知問題的速度雖然很快,但錯誤率高。衝動型學生在運用低層次事實性資訊的問題解決中佔優勢。 沉思型學生在解決認知任務時,總是謹慎、全面地檢查各種假設,在確認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才會給出答案。這種型別的兒童,認知問題的速度雖然慢,但錯誤率很低。沉思型兒童在解決高層次問題中佔有優勢。 具體型學生在進行資訊加工時,善於比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體觀點或情境,但必須向他們提供儘可能多的有關資訊,否則很容易造成他們對問題的偏見。研究表明,這類學生在結構化教學方法(如演繹法和講解法)之下,成績會更好。 抽象型學生在對事物進行認知時,能夠看到某個問題或論點的眾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對人與事物認知的先入為主性),能夠容忍情境的模糊性。 一、社會認知的內涵 社會認知是個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意向等作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社會認知的過程既是根據認知者的過去經驗及對有關線索的分析而進行的,又必須透過認知者的思維活動(包括某種程度上的資訊加工、推理、分類和歸納)來進行。社會認知是個體行為的基礎,個體的社會行為是社會認知過程中作出各種裁決的結果。 二、社會認知的特徵 社會認知的特徵主要表現為:(1)認知的選擇性。人們是根據刺激物的社會意義的性質及其價值大小,而有選擇地進行社會認知的。(2)認知反應的顯著性。這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刺激下,個人心理狀態、情感、動機所發生的某些變化,這種變化隨著個人對社會刺激的意義所理解的程度而轉移。(3)認知行為的自我控制。這是自我意識發揮作用的結果,它使個人的認知體驗不被他人所覺察,從而使個體與外界環境保持平衡。 三、第一印象 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時所獲得的印象,稱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獲得對方的表情、姿態、身材、儀表、年齡、服裝等方面的印象。第一印象的資訊來源包括:親眼目睹對方所獲得的印象,主要是對方的外表與才華;也包括看到或聽到對方其他方面的材料所獲得的印象。第一印象的特徵有:(1)表面性;(2)片面性;(3)類化;(4)歸因。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為首因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會產生一定的作用,影響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和交往。第一印象不是無法改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交往的增多,對方各方面的情況將愈益清晰。 四、社會刻板印象 社會刻板印象是指社會上對於某一類事物產生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可以說,社會刻板印象普遍地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社會刻板印象的形成與職業、地區、性別、年齡等方面有關,也就是說職業、地區、性別、年齡等都可以成為各種社會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礎。人們的社會生活、地理環境、經濟條件、政治地位、文化水準等方面大致相同,彼此之間就會具有許多共同點,它們會成為社會上的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這種看法發展下去往往會導致一種刻板印象的產生。社會刻板印象常有先入為主的作用,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有發生。社會刻板印象的作用也稱"暈輪作用"、"光圈效果"。社會刻板印象往往與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心理等各種因素複雜地交織著,並深深地打入人的的心坎裡,因此它難以很快糾正。 五、社會認知的基本物件 社會認知物件的範圍很廣,包括對他人表情的認知、對他人性格的認知、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認知。(1)對他人表情的認知。人是一種富有表情的社會人,人的表情是反映其身心狀態的一種客觀指標。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往往根據他人的表情來判斷其心理,判斷的正確程度取決於認知者對他人表情的認知與解釋。人的表情以面部表情為最重要,此外身體的動作與姿態、說話的語調等也是屬於人們表情範圍之內的種種形式。(2)對他人性格的認知。對他人性格的真正認識,必須透過長期的觀察才有可能。但對他人性格的某些方面,在較短時期內也是可以認識到的。瞭解一個人的過去生活道路,甚至是瞭解一個人在家裡兄弟姐妹中的排行,都會有助於瞭解其性格特徵。對性格認知的研究,因其缺乏科學的、客觀的標準而相當困難。(3)對人際關係的認知。對人際關係的認知包括兩層意思:一為對自己與他人關係的認知;二為對他人與他人之間的認知。在社會生活中,個體往往根據他人經常表達的意見、表露的態度和情緒,來推測人與人彼此之間的關係。它使得對人際關係認知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認知者的情感成分參與其中。對人際關係的認知是否正確十分重要,它直接影響到能否協調彼此之間的關係!
認知方式,也稱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資訊加工方式。它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個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認知方式有場依賴型(field dependence)和場獨立型(field independence)、衝動型和沉思型、具體型和抽象型三類。 場依賴型的學生,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外部的線索為依據,他們的態度和自我認知易受周圍環境或背景(尤其易受權威人士)的影響,往往不易獨立地對事物做出判斷,而是人云亦云,從他人處獲得標準。行為常以社會為定向,社會敏感性強,愛好社交活動。因此,他們這類學生適合於那些強調“社會敏感性”的教學方法。 場獨立型的學生,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自己的內部線索(經驗、價值觀)為依據,他們不易受周圍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傾向於對事物的獨立判斷。行為常是非社會定向的,社會敏感性差,不善於社交,關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喜歡獨處。因此,他們不適合於那些“社會敏感性”的教學方法,更喜歡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學習。 衝動型的學生在解決認知任務時,總是急於給出問題的答案,他們不習慣對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進行全面思考,有時問題還未搞清楚就開始解答。這種型別的學生認知問題的速度雖然很快,但錯誤率高。衝動型學生在運用低層次事實性資訊的問題解決中佔優勢。 沉思型學生在解決認知任務時,總是謹慎、全面地檢查各種假設,在確認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才會給出答案。這種型別的兒童,認知問題的速度雖然慢,但錯誤率很低。沉思型兒童在解決高層次問題中佔有優勢。 具體型學生在進行資訊加工時,善於比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體觀點或情境,但必須向他們提供儘可能多的有關資訊,否則很容易造成他們對問題的偏見。研究表明,這類學生在結構化教學方法(如演繹法和講解法)之下,成績會更好。 抽象型學生在對事物進行認知時,能夠看到某個問題或論點的眾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對人與事物認知的先入為主性),能夠容忍情境的模糊性。 一、社會認知的內涵 社會認知是個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意向等作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社會認知的過程既是根據認知者的過去經驗及對有關線索的分析而進行的,又必須透過認知者的思維活動(包括某種程度上的資訊加工、推理、分類和歸納)來進行。社會認知是個體行為的基礎,個體的社會行為是社會認知過程中作出各種裁決的結果。 二、社會認知的特徵 社會認知的特徵主要表現為:(1)認知的選擇性。人們是根據刺激物的社會意義的性質及其價值大小,而有選擇地進行社會認知的。(2)認知反應的顯著性。這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刺激下,個人心理狀態、情感、動機所發生的某些變化,這種變化隨著個人對社會刺激的意義所理解的程度而轉移。(3)認知行為的自我控制。這是自我意識發揮作用的結果,它使個人的認知體驗不被他人所覺察,從而使個體與外界環境保持平衡。 三、第一印象 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時所獲得的印象,稱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獲得對方的表情、姿態、身材、儀表、年齡、服裝等方面的印象。第一印象的資訊來源包括:親眼目睹對方所獲得的印象,主要是對方的外表與才華;也包括看到或聽到對方其他方面的材料所獲得的印象。第一印象的特徵有:(1)表面性;(2)片面性;(3)類化;(4)歸因。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為首因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會產生一定的作用,影響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和交往。第一印象不是無法改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交往的增多,對方各方面的情況將愈益清晰。 四、社會刻板印象 社會刻板印象是指社會上對於某一類事物產生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可以說,社會刻板印象普遍地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社會刻板印象的形成與職業、地區、性別、年齡等方面有關,也就是說職業、地區、性別、年齡等都可以成為各種社會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礎。人們的社會生活、地理環境、經濟條件、政治地位、文化水準等方面大致相同,彼此之間就會具有許多共同點,它們會成為社會上的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這種看法發展下去往往會導致一種刻板印象的產生。社會刻板印象常有先入為主的作用,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有發生。社會刻板印象的作用也稱"暈輪作用"、"光圈效果"。社會刻板印象往往與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心理等各種因素複雜地交織著,並深深地打入人的的心坎裡,因此它難以很快糾正。 五、社會認知的基本物件 社會認知物件的範圍很廣,包括對他人表情的認知、對他人性格的認知、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認知。(1)對他人表情的認知。人是一種富有表情的社會人,人的表情是反映其身心狀態的一種客觀指標。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往往根據他人的表情來判斷其心理,判斷的正確程度取決於認知者對他人表情的認知與解釋。人的表情以面部表情為最重要,此外身體的動作與姿態、說話的語調等也是屬於人們表情範圍之內的種種形式。(2)對他人性格的認知。對他人性格的真正認識,必須透過長期的觀察才有可能。但對他人性格的某些方面,在較短時期內也是可以認識到的。瞭解一個人的過去生活道路,甚至是瞭解一個人在家裡兄弟姐妹中的排行,都會有助於瞭解其性格特徵。對性格認知的研究,因其缺乏科學的、客觀的標準而相當困難。(3)對人際關係的認知。對人際關係的認知包括兩層意思:一為對自己與他人關係的認知;二為對他人與他人之間的認知。在社會生活中,個體往往根據他人經常表達的意見、表露的態度和情緒,來推測人與人彼此之間的關係。它使得對人際關係認知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認知者的情感成分參與其中。對人際關係的認知是否正確十分重要,它直接影響到能否協調彼此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