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哉》翻譯:
漢武帝有一次到甘泉宮去,在路上看到一種蟲子,是紅色的,頭、眼睛、牙齒、耳朵、鼻子都有,隨從都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於是漢武帝就把東方朔叫來,叫他辨認,東方朔回答:“這蟲名叫‘怪哉’。從前秦朝時關押無辜,平民百姓都愁怨不已,仰首嘆息道:‘怪哉!怪哉!’百姓的嘆息感動了上天,上天憤怒了,就生出了這種蟲子,它名叫‘怪哉’。
此地必定是秦朝的監獄所在的地方。”武帝就叫人查對地圖,確實符合他說的。武帝又問;“那怎麼除去這種蟲子呢?”東方朔回答:“凡是憂愁得酒就解,所以用酒灌這種蟲子,它就會消亡。”因此漢武帝命令人把怪哉蟲放在酒中,一會兒蟲子全部消失了。
原文:
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繫無辜,眾庶愁怨,鹹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
即按地圖,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蟲?”朔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當消。”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下,須臾糜散。
擴充套件資料:
《怪哉》中的怪哉為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昆蟲名。《怪哉》這一傳說出自於梁代殷芸《殷芸小說》卷二。
創作背景:
天監十三年至十五年間是編撰《小說》的時間。殷芸當時為安右長史,具體成書過程卻沒有記載。
賞析:
它的內容主要有地理、雜記、別傳、瑣言、逸事五類,而其中的主體則是瑣言和逸事,這反映出六朝人對小說的理解,即主要將瑣言、逸事而不是雜記(志怪)當作小說 。
《殷芸小說》具有較明顯的俗化傾向。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記載了一些具有民間和地方色彩的傳說,包括帝王、聖賢、名人等人物故事;鈔引了四篇《笑林》中的文字,其中兩篇尤其具有民間趣聞的性質;抄錄了幾篇可能是出自下層文人之手的偽作書信。
《怪哉》翻譯:
漢武帝有一次到甘泉宮去,在路上看到一種蟲子,是紅色的,頭、眼睛、牙齒、耳朵、鼻子都有,隨從都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於是漢武帝就把東方朔叫來,叫他辨認,東方朔回答:“這蟲名叫‘怪哉’。從前秦朝時關押無辜,平民百姓都愁怨不已,仰首嘆息道:‘怪哉!怪哉!’百姓的嘆息感動了上天,上天憤怒了,就生出了這種蟲子,它名叫‘怪哉’。
此地必定是秦朝的監獄所在的地方。”武帝就叫人查對地圖,確實符合他說的。武帝又問;“那怎麼除去這種蟲子呢?”東方朔回答:“凡是憂愁得酒就解,所以用酒灌這種蟲子,它就會消亡。”因此漢武帝命令人把怪哉蟲放在酒中,一會兒蟲子全部消失了。
原文:
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繫無辜,眾庶愁怨,鹹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
即按地圖,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蟲?”朔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當消。”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下,須臾糜散。
擴充套件資料:
《怪哉》中的怪哉為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昆蟲名。《怪哉》這一傳說出自於梁代殷芸《殷芸小說》卷二。
創作背景:
天監十三年至十五年間是編撰《小說》的時間。殷芸當時為安右長史,具體成書過程卻沒有記載。
賞析:
它的內容主要有地理、雜記、別傳、瑣言、逸事五類,而其中的主體則是瑣言和逸事,這反映出六朝人對小說的理解,即主要將瑣言、逸事而不是雜記(志怪)當作小說 。
《殷芸小說》具有較明顯的俗化傾向。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記載了一些具有民間和地方色彩的傳說,包括帝王、聖賢、名人等人物故事;鈔引了四篇《笑林》中的文字,其中兩篇尤其具有民間趣聞的性質;抄錄了幾篇可能是出自下層文人之手的偽作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