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中有三個句子: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解譯:課下註解: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間。 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現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 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且——副詞,將近 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懲(chéng)——苦於,為......所苦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繞遠的意思。 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汝——你。這裡做複數看,為你們的意思。 畢力平險——盡全力剷除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獻疑——提出疑問 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許,贊同。 曾(céng)——用在否定副詞“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都……”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境內。 丘——土堆 置——安放。 且——況且。 荷(hè)——音賀,負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jī)。畚,音(běn)本。箕畚,就是用箕畚,用竹、木等做成的運土器具。 孀(shuāng) ——孀妻,寡婦,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遺男——遺孤,遺腹子。 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後重新長恆齒。這裡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 寒暑易節——冬夏換季。易,交換。節,季節。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焉,語氣助詞。 叟(sǒu)——老頭。 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長息——長嘆。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裡指山的一小部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匱(kuì)——竭盡的意思。 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無意。 苦——愁 亡(wú)——同“無”,沒有話來回答。 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裡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幹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帝——神話中的天帝。 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誇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負——背。 厝(cuò)——同“措”,放置。 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 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陝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隴——同壟,隴崗,就是高山。 斷——隔絕。 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於中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於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的列禦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後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古今異義: 指 古義:直,一直 今義:手指 曾 古義:乃,並 今義:曾經 毛 古義:草木 今義:毛髮 陽 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 陰 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 諸 古義:之於 今義;各個、許多 荷 古義:負荷 今義:荷花 息 古義:嘆氣 今義:休息 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已 古義:止 今義:已經 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一詞多義: 方 方七百里【方圓】 方其遠處海門【正當】 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固 汝心之固【頑固】 吾義固不殺人【本來】 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其 懼其不已也【代詞,他的】 其如土石何【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帝感其誠【他】 其妻獻疑【他的】 之 以君之力【的】 雖我之死【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告之於帝【代詞,這件事】 且 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 厝同措,放置。 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指”通“直” 一直 無隴斷焉 隴同壟,隴崗,就是高山。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 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聰明瞭】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語“太行、王屋二山”。 初三語文課本下,人教版文章理解: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鉅愚公的品質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提出移山,家裡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的發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人將山移走了,愚公的願望實現了。 文章透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中有三個句子: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解譯:課下註解: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間。 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現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 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且——副詞,將近 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懲(chéng)——苦於,為......所苦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繞遠的意思。 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汝——你。這裡做複數看,為你們的意思。 畢力平險——盡全力剷除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獻疑——提出疑問 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許,贊同。 曾(céng)——用在否定副詞“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都……”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境內。 丘——土堆 置——安放。 且——況且。 荷(hè)——音賀,負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jī)。畚,音(běn)本。箕畚,就是用箕畚,用竹、木等做成的運土器具。 孀(shuāng) ——孀妻,寡婦,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遺男——遺孤,遺腹子。 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後重新長恆齒。這裡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 寒暑易節——冬夏換季。易,交換。節,季節。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焉,語氣助詞。 叟(sǒu)——老頭。 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長息——長嘆。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裡指山的一小部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匱(kuì)——竭盡的意思。 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無意。 苦——愁 亡(wú)——同“無”,沒有話來回答。 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裡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幹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帝——神話中的天帝。 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誇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負——背。 厝(cuò)——同“措”,放置。 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 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陝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隴——同壟,隴崗,就是高山。 斷——隔絕。 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於中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於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的列禦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後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古今異義: 指 古義:直,一直 今義:手指 曾 古義:乃,並 今義:曾經 毛 古義:草木 今義:毛髮 陽 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 陰 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 諸 古義:之於 今義;各個、許多 荷 古義:負荷 今義:荷花 息 古義:嘆氣 今義:休息 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已 古義:止 今義:已經 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一詞多義: 方 方七百里【方圓】 方其遠處海門【正當】 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固 汝心之固【頑固】 吾義固不殺人【本來】 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其 懼其不已也【代詞,他的】 其如土石何【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帝感其誠【他】 其妻獻疑【他的】 之 以君之力【的】 雖我之死【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告之於帝【代詞,這件事】 且 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 厝同措,放置。 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指”通“直” 一直 無隴斷焉 隴同壟,隴崗,就是高山。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 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聰明瞭】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語“太行、王屋二山”。 初三語文課本下,人教版文章理解: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鉅愚公的品質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提出移山,家裡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的發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人將山移走了,愚公的願望實現了。 文章透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