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35123734932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據此可知,祭祀在古代被看成是國家的大事之一。祭祀,本來指子孫後代以某種特定的形式紀念死去祖先的一種宗教活動。由於中國從夏王朝開始就實行王權世襲制。這樣,在家天下的夏、商、周乃至後來的封建時代,祭祀活動也就成為國家的重大事情之一。

    祭祀行為的思想基礎在於,先民對一些重大的或罕見的自然現象無法作出科學的解釋,總以為有一個萬能的神在主宰著一切。另一方面,當先民面對巨大的天災人禍感到無法抗拒時,於是自然地想到祈求萬能的神或祖先的神靈保佑。這樣,祭祀——神道設教活動就產生了。《禮記·祭統》:“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者也。”這是說,當人的內心有這種需要時才會產生祭祀行為。

    萬能的神和祖先神靈究竟是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但在先民的觀念中,相信上帝和祖先的神靈肯定是存在的,他們居於高深莫測的天上,且與人一樣,有思想,知善惡,神聖而又萬能,只要享受人間的祭祀,就能施展神威,保佑子孫平安或消除災禍。基於這種觀念,所以祭祀的方式也就必然以人的活動方式為原型而加以想象化。

    根據對殷商甲骨卜辭的研究,早在殷代後期就已形成了一套規律嚴整的周祭制度。所謂周祭制度,就是在不同的天干日祭祀不同的祖先。殷代以祖先死之日所逢的天干命名祖先的廟號,因此,祭祖之日必與祖先之廟號相同。比如,在甲日祭祀殷的先祖上甲微,或羌甲,或戔甲等;乙日則祭祀大乙成湯,或報乙、祖乙、武乙等。所有的祖先都祭祀完一週,六十日一回轉,一年六週祭,稱為一祀,然後又從頭開始。晚殷時期形成的五種周祭,內容包括:

    1、彡祭,即肜祭,據字形其形式當是伐鼓之祭,至周代尚有此種祭法。

    2、翌祭,據字形其形式當是舞羽之祭;

    3、祭祭,即以酒肉祭;

    4、祭,據字形其形式當屬烝嘗之祭,即以黍稷祭祖先神靈;

    5、 祭,據字形當與西周時的禘祭相同,也即大合祭。[1]

    五種方式祭祀一週,恰好是一年,稱為一祀。這就是《爾雅·釋天》:“夏曰歲,殷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的由來。晚殷時期形成的五種周祭制度,董作賓先生的《殷歷譜》、陳夢家先生的《殷虛卜辭綜述》有全面的闡述。許進雄先生在《第五期五種祭祀譜的復原——兼談晚殷的歷法》一文中,作了復原工作。

    在殷商甲骨文中,有130多個字是與古代祭祀活動有關的。到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裡,還有67個與古代祭祀有關的篆字。透過分析這些文字,可以瞭解古代祭祀文化豐富的內涵與獨特的方式。周代的祭祀制度,主要載於《禮記·王制》、《祭法》、《祭義》、《祭統》及《大戴禮記》等文獻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第一臺發動機是誰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