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濟寧勁草看天下

    中國戲曲衰落的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然而其根本原因卻是觀眾審美需求的變化。

    戲曲、話劇、電影、電視劇等藝術形式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去反映客觀世界,觀眾明明知道它們提供的其實都是假象。但影視、話劇同戲曲相比,在敘述故事時耗費的心理資源顯然更少,表現生活也更為直接,觀眾觀賞時得到的心理暗示往往是“這是真的”。這並未否定戲曲作為藝術形式的優秀性,它的誇大、變形仍然是一種美,只不過在追求“貼近生活真實”的觀眾面前顯得不易接受罷了。

    “水上行船,有槳無船;陸上騎馬,有鞭無馬”仍是中國戲曲中極富特色的表現形式,“甩髮”“跪步”“翎子功”等虛擬性動作仍然是戲曲藝術的精華。我們無法指責觀眾“更貼近現實生活”的藝術追求,更無法要求觀眾應該欣賞什麼風格、不應該欣賞什麼風格。寫實的藝術形式更受歡迎,是因為觀眾審美取向發生了變化。

    觀眾是戲曲藝術的衣食父母,觀眾的審美要求其實就是文藝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藝術的任務就是縮短與廣大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戲曲的創作和演出應以觀眾為中心,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國家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發展文藝事業的有利環境中,戲曲工作者應從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出發,充分探索生存和發展空間,廣泛吸收其它藝術的精華,不斷豐富戲曲的表現力,在把握藝術規律的基礎上走出具有特色的創新之路來,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使這門古老藝術在新時代充滿新的活力,並藉此獲得藝術競爭中的優勢,讓戲曲藝術這一民族瑰寶重新放出光芒。

  • 2 # 生活藝術與教育

    任何東西走向衰落,都是時代趨勢的作用,槍炮的流行必然淘汰刀箭,因為前者射程更運,威力更大。硬筆的變革必然淘汰毛筆,因為前者更方便實用,電影電視及快餐文化的興起,必然淘汰戲劇,因為前者更有狂炫酷拽吊炸天的視覺盛宴和快節奏的刺激等等,就如蒸汽火車的發明淘汰馬車一樣,這種強者獲得生存,弱者走向衰亡的叢林法則是社會大勢,無人阻擋,所以中國才有“順者昌,逆者亡”及“順勢而為”之語。

    另外,所有走向衰落的戲劇都是不求上進,不求創新,不求變革的,曾經的樣板戲,變成電影,火遍中國,又比如楊麗萍的舞蹈就場場爆滿,其華麗的舞美和衣服令人驚歎,但現在哪還有戲劇電影呢?古裝電視劇都是武俠,玄幻風,又有幾個是唱戲的?如果戲劇還保持著以往的作風,慢吞吞的節奏,不符合當下的大眾審美,必會更加迅速地走向衰落,最終只能存在一些票友當中了。

  • 3 # 君子也愛財888

    一些戲劇走向了衰落,這裡面有多種原因。下面我從自己的認識層面來分析一下。

    第一,社會發展的趨勢決定的

    戲劇,這種藝術在三十多年前是被無數華人所追捧的。再往遠看,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尤其京劇、評劇還被公認為是國萃,可見戲劇在中國的重要性。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這種中國獨有的高雅藝術一一戲劇,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淡出視野。記得在小時候我姥爺騎著腳踏車帶著我到幾十裡地之外看那種搭臺唱大戲,一看就是三天。記得當時那個場面真是火爆,人山人海,接踵摩肩。我想如果是換成現在,就不會有那麼多人了。那個年代沒有電腦,沒有電視,沒有手機,全民的娛樂活動都很少,所以哪裡一旦有唱戲的那是最吸引人的。現在快節奏的人們,都在為著生活打拼。哪裡還有人肯花三天的時間去看大戲?

    第二,傳播途徑決的

    戲劇這種表現形式一般都是透過舞臺來展現給觀眾的。有固定的場地,不能隨地的演出,這就侷限了它的發展。隨著電腦、電視和手機的出現和發展,人們不必再去很遠的地方看戲了。而戲劇這種藝術如果不到現場身臨其境的欣賞,是很難感受到他的高雅境界。相反,人們,有了電腦電視和手機,有了更多的選擇種類,戲劇就很少有人看了。

    第三,自身門檻決定的

    在古時候只有皇宮內院、達官顯貴或者是大戶人家才請得起戲班。這也侷限了戲劇的發展。而平民百姓呢,只能在大戶人家為了慶祝什麼節日之類的情況下才能看到。

    第四,人生觀決定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人生觀發生了改變。原來是為藝術奮鬥終身,現在是收入奮鬥終身。原來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現在是臺上三四分鐘對口型,臺下幾十萬進帳到卡中。在這個物慾橫流、唯利是圖、人心浮躁、拜金主義的時代,人們的第一目標是金錢財富。很少有人肯花幾十年去獻身戲劇藝術,天天練嗓壓腿、抻腰舞槍。而觀眾也發生了變化,人們普遍喜歡通俗易懂的藝術表現形式。韓劇、宮劇、武俠玄幻劇撲天蓋地。

    總之,一種藝術的衰落有很多原因,就像恐龍一樣,環境不適合生存了,它就自消自滅了。

  • 4 # 輕塵墨跡00708

    沒有衰落就沒有發展、就沒有社會的進步就會讓事物一塵不變。社會是這樣、人類是這樣、事物是這樣、戲曲更是這樣。只有新成代謝、才會蓬勃發達。才會車停站船靠岸。

    現代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今天用4G明天用5G後天就會用6G。那還有年青一代去看古裝的戲曲、慢悠悠的話劇什麼的、高頻律的現代節奏、一不留神就會被社會淘汰、在平常的學習與工作時都得跟上步伐、不然真會掉隊落伍。

    時尚一點講、你花錢請80.90.00後去觀看什麼京劇、花鼓、地方戲曲及話劇什麼的他們都不會安心地去看去聽這些。他們樂意上網咖玩遊戲電腦、或用手機聊天購物、吃雞,這些才是他們的最愛。一些老字號的戲曲、只能用廣場形勢向中老年進推薦享受、這些優秀的民族文藝曲藝戲劇還真不知會怎麼傳承和得到發展。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應該對這些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保護。

  • 5 # 雨後新晴原創

    究其原因,我覺得傳統戲劇走向落寞,傳統文化整體的衰落是其一,脫離了社會生活的節奏是其二。以秦腔為例,概談如下。

    古老的秦腔,萌芽於秦,形成於漢,精進於唐,昌明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大觀於民國。隨著時代發展,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生活節奏加快,大陸新一代思想文化藝術欣賞水平的變化,戲劇過去的主導地位,已被歌舞和電視劇所取代,秦腔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藝術,逐漸走向衰弱。

    任何藝術形式,都是歷史長河的一段浪花,當浪花矗立浪鋒時,波浪瑰麗奇崛,當浪花降入低谷時,波浪深沉厚重。由於社會歷史發展變化,任何藝術形式,都會有從低到高,再從高到低的現象,甚至不合時宜地走向衰亡,秦腔的衰落,根源在於傳統文化的衰落。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山長水闊,觸處思量,秦腔這一傳統文化藝術現狀,令人悲哀!但秦腔在那漫長的歷史中,為民間文化注入藝術之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特別是對關中地區的社會教化作用,功不可沒,永載史冊!

    秦腔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先民度過了許多快樂時光。由於關中傳統文化積澱深厚,古文化土壤產生的戲劇秦腔,造語雄勁,氣韻深厚,頗有豪氣,有濃郁的典雅風采。戲中演員的唱詞多有文言文,以七言和十言為主,與日常口語差別較大,在新一代聽來晦澀難懂,唱腔原始古舊,唱詞語速舒緩時,臺下觀眾才能聽明白,但在孩子們聽來依然很費勁,不像豫劇、評劇、黃梅戲等戲詞以民間口語為主,通俗易懂。

    悠悠古卷,魂如明燈,千秋風神,壯人間行色。水悠悠,心悠悠,鴻雁南飛留遠聲,冷泉猶自鳴古風。秦腔,這一紮根於八百里秦川、已千年古老的傳統文化藝術,理應予以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上演一些有時代氣息的劇目,才會經久不衰。舊劇目一再上演,必成看演員不看戲的結局,且觀眾還只是寂寞的老年人。

    藝術的核心在於創新,黃鐘未遠,猶遣詩性,秦腔要在多媒體的現代社會,再登大雅之堂,建議伴奏樂器進一步更新,跟上時代節奏,使秦腔藝術,既有傳統文化精神,又有現代清新生動的氣韻。

  • 6 # 氣吞萬里如猴

    戲劇和音樂、繪畫、雕塑等一樣,都是人們欣賞美的手段和途徑。在基因的操控下,人類對美的欣賞是永恆的,但對產生美的手段和途徑並不存在“路徑依賴”。也就是說,當有更新更好的欣賞美的手段途徑出現後,過時的手段和途徑必然會退出歷史舞臺。戲劇作為曾經輝煌一時的藝術形式,確實曾引領風騷幾百年,確實有很多寶貴的藝術精華值得尊重。但和現代的電影電視音樂抖音等相比,也確實顯得老氣橫秋不堪重負了,該“退休”歇歇了!

  • 7 # 上海黃英

    戲劇不像音樂電影等那樣可以面向全國和全世界,它是有一定的侷限性,由於語言,地區,風格,思想,觀念等不同,觀眾的喜愛和欣賞就不同,每一個戲劇種都有它自己獨特的一面和歷史,如果一味的抱著自己過去輝煌歷史而不去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一代的藝術欣賞水平去不斷探索創新,那肯定會被社會和民眾所陶汰,要想不被陶汰生存下去,一定要跟著時代的節奏,提高藝術水平,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像中國戲曲越劇,它原本是一個紹興地方小劇種,在老一輩藝術家們不斷努力推廣下走出家門,在中年輩們大膽改革勇敢創新中使全國各地觀眾接受它喜歡它,在年輕輩們精益求精與時俱進,走出國門為國增光。一個小劇種能成為一個大國戲真的了不起,這是靠幾代人的努力才有結果。每一個劇種都會經歷潮起潮落,但主要還是要看後人怎樣去把古老傳統的藝術跟著時代。要不斷改革推陳出新,要多出一些既有傳統精華又有現代清新氣韻的作品,這樣才能使劇種生存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 8 # 使用者東海釣夫

    不僅僅是戲劇,由於媒體的不斷更新發達,尤其電視機的出現,整個舞臺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一度時期就是電影也被冷落。

    另外現在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也在改變人們的娛樂習慣。一些文藝作品快餐化,太佔有時間的文藝節目都受到冷落。

    如果說僅僅是戲劇受到衝擊,那是對戲劇現狀的不瞭解。

    現在各省都有戲劇頻道,國家文化部門也下力氣扶植振興戲劇。給與財政補貼。戲劇進校園活動

    也蓬蓬勃勃得到發展。

    比如河南電視臺梨園春節目已經受到全國喜歡戲劇的觀眾熱捧。

    民族藝術,才是永恆。

  • 9 # 一鳥

    藝術精湛,貼進群眾,跟上時代,管你何戲曲(劇種)也一樣受歡迎,正如當今“張雲雷現象”讓人感受到戲曲的魅力。張雲雷能夠讓“戲曲”和小調等中某唱段流行、流傳,讓人知道:原來老祖宗留下來的戲曲文化、藝術是這樣的美,這樣的魅力。從這點看,所謂戲曲(劇)走向沒落,不失,但卻值得深思、探索、借鑑與研究。

    張雲雷現象的歸根結底,是時代的發展,是人們文化和文明、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等因素,即人們往往生活水準越來越好,就會去尋求傳統的文化,以求“底蘊”提高。若是以前“吃飯都成問題”,或……?就不可能的。

    當今文藝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氣象”,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與生活方式的變化、不斷提升,是人們從追求物質開始往精神層面上這方面的轉變,這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成熟現象,是可喜的表現。

  • 10 # 學歷不高

    其實媒體再發達也替代不了劇場效果,只是年輕人使其愛上戲曲的機會太少,再者如今的社會人們都很忙碌心裡壓力大所以對普及戲曲也有一定的影響,過去在我們鎮上就有劇場,如今雖然經濟發達了劇場卻被取消了。再者聽一場有檔次的戲劇票價也不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類似許許多多的詞有哪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