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右圖)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南朝宋,齊,梁,陳之間,人多崇尚王獻之的字。王氏後代大書法家王僧虔(425-485)、王志父子尤為顯著。遼寧博物館藏有父子倆的摹本,分別是《萬歲通天帖》中的第八帖《王琰帖》和第十帖《一日無申帖》。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右圖)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南朝宋,齊,梁,陳之間,人多崇尚王獻之的字。王氏後代大書法家王僧虔(425-485)、王志父子尤為顯著。遼寧博物館藏有父子倆的摹本,分別是《萬歲通天帖》中的第八帖《王琰帖》和第十帖《一日無申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