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教學前沿

    無名氏《水調歌頭》無名氏

    無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如今重到,何事愁與水雲多。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銀艾非吾事①,丘壑已蹉跎②。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兵戈。欲瀉三江雪浪③,淨洗胡塵千里,不用挽天河④。回首望霄漢⑤,雙淚墮清波。

    註釋 ①銀艾:指銀印綠綬。漢代官制,二千石以上官員都要掌銀印,服綠綬。②丘壑:隱者居住的地方。蹉跎:失時,光陰虛度,此處謂隱居無法實現。③三江:指與太湖相連的吳凇江、婁江、東江。④挽天河:捲起天河之水。語出唐杜甫《洗兵馬》:“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這裡暗指休戰。⑤霄漢:原指天空,此處代指朝廷。

    溪山隱逸圖 【清】 胡健 上海博物館藏

    鑑賞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載:“建炎庚戌,兩浙被兵禍,有題《水調歌頭》於吳江者。不知其姓氏,意極悲壯,今錄之於後(略)。”建炎元年(1127),金廢宋欽宗、太上皇帝(徽宗)為庶人,北宋正式滅亡。是年趙構即位,為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這首詞出現在吳江長橋上。詞作慷慨沉鬱,顯然與時事有關。

    詞作起筆就眼前景抒懷:“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回首平生,或許他也有過“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的泛舟穩遊,“幾”表示屢次,說明詞人有可能是江浙人士。然而“如今重到,何事愁與水雲多”,往昔的盡興遊賞為今日的“愁”所取代。詞人就眼前景抒情,將心中愁與太湖水、水上雲融為一體,“愁與水雲多”,以天地之間的水雲遼闊,泛言憂愁之多。但是為何而愁,並未點出,只以“何事”輕點一筆。“擬把”三句,暗吐心事。“匣中長劍”,說明曾有凌雲抱負;“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是指漁樵終老、“江海寄餘生”的隱居生涯。“擬把”長劍換扁舟,說明有放棄壯志、歸隱江湖的打算。接下來以“銀艾非吾事”,否定要走官場的道路,以“丘壑已蹉跎”,表示隱居也是虛度光陰。在這兩方面的否定下,詞人慾退不能、欲進不願的矛盾心理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下闋放開一筆,浩歌長嘆:“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在美酒佳餚的逃避中,逐漸點出詞作的核心:“起悲歌。”悲歌為何?是“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兵戈”。無比沉痛,併入反問。以“兵戈”打碎“太平”夢境,現實自此直接介入。建炎三年,金軍大舉南下,攻揚州,破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炎四年,金兵破明州、定海後開始撤退,一路上燒殺擄掠不止,到臨安府,“遂縱火,三日夜煙焰不絕”,又“縱兵大掠”。到平江府,“擄掠金帛子女既盡,乃縱火燔城,煙焰見百餘裡,火五日乃滅”(《系年要錄》卷三一)。向來以富庶著稱的江南地區在這場浩劫中備受煎熬,這便是詞中“今日識干戈”的所指,也是上闋中“愁”的所在。

    現實如此慘烈,詞人悲從中來,慷慨陳詞:“欲瀉三江雪浪,淨洗胡塵千里,不用挽天河。”這三句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張元幹《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雲:“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與此詞氣勢相近,不過此詞就地取材,反其意而用之。希望傾瀉太湖流域的“三江雪浪”,沖洗千里的胡塵,這樣便可以不用“挽天河”之水。這是強烈的參與政治、收復失地、趕盡金兵的志意,也是鮮明的主戰呼聲。至此,上闋中否定“銀艾”“丘壑”的用意始明。

    然而宋高宗自即位以來,一直奉行求和與投降的方針。建炎元年金兵伐宋之初,他便拒絕留在中原,執意南逃,並將主戰派李綱罷官,將岳飛削除軍職。逃亡途中,一直希圖與金人議和,多次遞送國書,書稱“願去尊號,用正朔比於藩臣”(《系年要錄》卷二三),明白表示願向金朝徹底投降。在這樣懦弱卑怯的統治政權下,詞人一腔抱負如何能得以實現?所以歇拍雲:“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便是寫出詞人在這樣無奈的現實中,只能長嘆悲歌、淚落太湖的悲愴心情。

    據曾敏行《獨醒雜誌》雲,這詞傳入宮中後,高宗查訪甚急,秦檜甚至請高宗降黃榜招請,但都沒有找到作者。一首小詞居然引起統治者的追查,無疑是點到了統治者的“死穴”。這一首詞,是代表當時志士心聲的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點評《項鍊》來說明莫泊桑的寫作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