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珍奶奶1
-
2 # 針貶時弊
兩大京劇流派都值得學習,如果你有一條好嗓子,高而亮,那你就學譚!假如你再有較好的武功底子,學譚最適合了!因為譚派的代表戲和看家戲你能唱!否則,你還是學楊派,畢竟楊派不以武戲見長!
-
3 # 魏青衣
京劇界有兩對四大鬚生,前四大鬚生為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後四大鬚生為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這楊寶森和譚富英同屬後四大鬚生行列,確實有許多可比之處。
除了同屬後四大鬚生之外,楊寶森和譚富英還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他們二人都是出身京劇世家,都拜了餘叔巖為師,唱腔裡都有譚(鑫培)派特色。而且最要命的是,兩位大師都是那種登峰造極的境界。
這裡不說好壞,或者不談誰的水平更高,這問題太寬泛,專業性要求極高,而且我敢說現在京劇界沒人能夠評判他們二人誰的京劇水平更高一些。我們就來看看誰的路子更適合做“教科書”。
說到學習楊寶森和譚富英,那麼肯定不能繞過兩個人的徒弟們,用簡單粗暴的話來說,誰的路子更適合教學,那就得看看誰的徒弟繼承的好!
楊寶森的弟子有正式弟子金妙生(後改學旦角)、吳熹笙、程正泰、朱雲鵬、丁存坤等人。私淑弟子汪正華、馬長禮、李鳴盛、關正明、葉蓬等人。還有一個沒來得及拜師梁慶雲。
譚富英的正式弟子有馬長禮,孫嶽,李崇善,高寶賢,殷寶忠,施雪懷,蔣厚禮,史金生等人,但是私淑弟子很多,當時還有“無生不學譚”的說法。而且譚富英的小譚派是在譚鑫培的老譚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非常具有正統性。
如果要學習的話,貌似譚富英的更容易出科一些,楊寶森的楊派也不是不好,可能不適合教科書式的授學,因為沒怎麼看到他的親傳弟子有多出彩……反而是譚富英的弟子有不少出彩的。
最後奉勸一句,如果是初學者,建議先學學當今京劇界的一些老生,比如於魁智、杜鎮傑、朱強、凌柯甚至王佩瑜等人,因為他們的錄音水平更好,學起來也更為簡便一些。
關於這點,你拿著梅蘭芳早期錄音和梅葆玖晚期錄音一對比,就能分曉出來,不再多說。而且楊、譚兩位大師,他們的層次太高,沒有專業老師教的話,很難學到精髓——這裡的專業老師一般指他們的傳人。
如果想要玩票,還是先學學他們的傳人,等到了一定的水平了,比如能分辨出他們二位親傳弟子的區別,那時候你就知道該學楊寶森還是譚富英了。
-
4 # 不止看戲
同是後四大鬚生,楊寶森也沒少拿來跟譚富英比較。若論高下,其實不如以戲來做比對,畢竟不管是哪一位大師,總有自己最擅長的戲。 有人說楊寶森身上沒功夫,試想,楊寶森1958年去世,去世的時候才不到50歲,而且1955年還在上海演出過《定軍山·陽平關》。劉曾復先生認為《定軍山》這齣戲,楊寶森是繼餘叔巖之後演出水平與譚富英不相上下,難分伯仲的演員。另外,楊寶森一直在演靠把戲,沒點身上功夫,怎麼能演的了? 另外再來說說《空城計》,這是一處凡老生必須會的戲。大家都熟悉的城樓一段“閒無事在敵樓我亮一亮琴音”楊寶森在伴奏結束之後,刻意做了“留白”,空出幾秒鐘之後才開始笑。這一個“空檔”楊寶森是在演戲,是在盯著司馬懿,直到把司馬懿盯的心裡發毛,起了自疑心。 楊寶森也是虛餘叔巖的藝術,在餘的基礎上按照自身之長努力創作更高水平的京劇,《楊寶森紀念集》中記錄“楊寶森自行組班演出之後,威信與日俱增,聽眾稱他的老生藝術為“楊派”,但是楊寶森十二分謙遜,他說他不是什麼“楊派” 老生,至多也就是一個沒學好的“餘派”老生而已。”
-
5 # 太伯仲雍
一天到晚這派那派的,誰能受大眾歡迎,誰能靠本事吃飯,不靠國家撥款養著,才是真正的人才,才是正宗。現今京劇界有幾人可以做到?別再拾人牙慧,相互吹捧,相互撕咬了。坐井觀天,吃老本,有本事出來溜溜,走兩步!敢嗎?只有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京劇才有可能重現生機。沒人養著,沒飯吃,自然就知道怎麼靠本事刨食了。誰的票房高,誰的成就大,誰就會成角兒,也就沒人再撕B了。
回覆列表
首先建議此問應該改成二位“的演唱風格有何特色”。竊以為,形成流派一定有其獨特風格,否則就無可區分。譚富英先生家學淵源,又具天賦,嗓音高亢嘹亮是其特色。雖然沒有聽到過譚鑫培先生演唱(唱片失真)他被稱為“叫天”,一定是音域寬高而響亮,超越他人。而在繼承譚派又有新高度者是富英先生。譚派又以武老生戲為代表作,如“定軍山”、“戰太平”等。楊寶森先生不具備這樣的天賦條件,卻可以唱腔醇厚,委婉淒涼為特色創作出楊派演唱風格。他的“洪羊洞”、“碰碑”,特別是“伍子胥”都是悲劇,而“文昭關”一折,成為楊派演唱風格的集中代表。配以其兄楊寶忠先生的胡琴伴奏,有疾有馳抑揚頓挫成為絕響。京劇傳承二百多年,流派紛呈各具特色,都應有所繼承和創新。譚派楊派現在各有傳人,何以能問“誰更值得學習”?此文僅是當年現場親歷聽戲後作為觀眾的感受,並非內行人的分析評論,如果說了外行話,請多加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