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漢代武庫裡的武器儲備量,正如題主所說,數量非常龐大。
直接的證據來自於著名的《尹灣漢簡》,尹灣是村名,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這批簡牘埋藏在尹灣的一座漢墓之中, 1993年被髮掘出土。
確切說,記載武庫中武器儲備量的是木牘而非竹簡,名曰《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說白了,就是武庫所藏武器裝備的賬本。永始為西漢成帝的年號,永始四年即公元前13年。
這本賬單所記載的是西漢成帝時期東海郡武庫中的武器數量,部分摘錄如下:
除此之外,木牘上還記載有大量的各類戰車,這裡就不列舉了。
賬本中所記載的“乘輿”,意思是皇室專用。去除掉這部分外,應為軍隊所用,數量仍然非常嚇人,弩有53萬張,弩箭有一千多萬支之多!
我們都知道,西漢王朝是在戰亂中建立起來的,而建國之後依然戰爭頻繁,除了跟匈奴、南越等周邊民族、政權打,自家內部也打,時不時還會爆發一下農民起義。
因此,漢朝政府是非常重視武器裝備的,在長安、洛陽以及重要的邊郡地區都設定了武庫,用來儲存戰略物資。這樣一來,有了突發變故,就不必慌里慌張臨時運輸了。
不過需要指出,武庫的功能並不侷限於此,除了存放武器裝備,也用來存放其他的一些重要物品或珍寶。比如在洛陽武庫中,就藏有漢高祖斬蛇劍、王莽頭、孔子屐,可謂傳世文物,西晉時期的一場火災將其燒燬。
儘管看賬本,會讓我們覺得武庫中儲備的武器實在太多了,但是不要忘了,在冷兵器時代,武器的消耗量也是非常驚人的。
比如說,史書記載,西漢武帝時期李陵與匈奴人作戰,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漢軍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即棄車去。
李陵當時所率領的為五千步兵,這些人與匈奴人用弓箭對射,一天就消耗了五十萬支箭矢,平均一人一天發射100支箭,可能有誇張成分,但即便打個對摺,25萬支,這消耗量也夠大的。假設戰爭再曠日持久一些、規模再大一些,那麼所耗箭矢更是不計其數,如此一來,東海郡武庫中的一千多萬箭矢也就不顯得很多了。
另外,冷兵器在使用中也會發生損壞,當時弓弩的兩端為骨質的弓弭,使用久了容易折斷。而刀劍、戈戟等武器在格鬥時也會磨損或折斷,需要經常更換。
仍然以李陵為例,李陵撤退時,還有三千士兵,但武器已經不夠用了,於是徒斬車輻而持之,軍吏持尺刀。就是把車輪上的木輻條卸下來當武器,何謂尺刀?就是用來刮削簡牘的文具刀,長僅一尺,軍中文吏甚至拿著本用作文具的小刀來戰鬥,可見當時實在沒有可用的武器了。
(東漢時期書刀)
所以,為了防患於未然,西漢王朝必須儲備武器裝備。為了在戰爭中不至於“彈盡糧絕”,儲備量必須充足。
先說漢代武庫裡的武器儲備量,正如題主所說,數量非常龐大。
直接的證據來自於著名的《尹灣漢簡》,尹灣是村名,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這批簡牘埋藏在尹灣的一座漢墓之中, 1993年被髮掘出土。
確切說,記載武庫中武器儲備量的是木牘而非竹簡,名曰《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說白了,就是武庫所藏武器裝備的賬本。永始為西漢成帝的年號,永始四年即公元前13年。
這本賬單所記載的是西漢成帝時期東海郡武庫中的武器數量,部分摘錄如下:
弩弓:弩537707(乘輿11181),弓77521,小計615228 矢:弩矢11458424(乘輿34265),弓乘輿1199316(乘輿511),小計12657740 甲鎧:甲142701(乘輿379),乘輿鐵股衣225兩1奇,鎧63324,股甲衣□□□萬563,鐵甲札587299,革甲14斤。 頭盔:鞮暓98226(乘輿678),馬甲鞮暓5330 防牌:盾102551(乘輿2650) 槍:銅戈632(乘輿563),矛52555(乘輿2377),乘輿鈒943,鈹451222(乘輿1421),戟6634,有方78393,鍛24167,小計614546 刀劍:劍99905(乘輿4),涇路匕首24804,鋸□刀30098,刀156135,大刀127(232),小計311069 斧:鐵斧1132除此之外,木牘上還記載有大量的各類戰車,這裡就不列舉了。
賬本中所記載的“乘輿”,意思是皇室專用。去除掉這部分外,應為軍隊所用,數量仍然非常嚇人,弩有53萬張,弩箭有一千多萬支之多!
為何漢朝儲備這麼多的武器?我們都知道,西漢王朝是在戰亂中建立起來的,而建國之後依然戰爭頻繁,除了跟匈奴、南越等周邊民族、政權打,自家內部也打,時不時還會爆發一下農民起義。
因此,漢朝政府是非常重視武器裝備的,在長安、洛陽以及重要的邊郡地區都設定了武庫,用來儲存戰略物資。這樣一來,有了突發變故,就不必慌里慌張臨時運輸了。
不過需要指出,武庫的功能並不侷限於此,除了存放武器裝備,也用來存放其他的一些重要物品或珍寶。比如在洛陽武庫中,就藏有漢高祖斬蛇劍、王莽頭、孔子屐,可謂傳世文物,西晉時期的一場火災將其燒燬。
儘管看賬本,會讓我們覺得武庫中儲備的武器實在太多了,但是不要忘了,在冷兵器時代,武器的消耗量也是非常驚人的。
比如說,史書記載,西漢武帝時期李陵與匈奴人作戰,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漢軍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即棄車去。
李陵當時所率領的為五千步兵,這些人與匈奴人用弓箭對射,一天就消耗了五十萬支箭矢,平均一人一天發射100支箭,可能有誇張成分,但即便打個對摺,25萬支,這消耗量也夠大的。假設戰爭再曠日持久一些、規模再大一些,那麼所耗箭矢更是不計其數,如此一來,東海郡武庫中的一千多萬箭矢也就不顯得很多了。
另外,冷兵器在使用中也會發生損壞,當時弓弩的兩端為骨質的弓弭,使用久了容易折斷。而刀劍、戈戟等武器在格鬥時也會磨損或折斷,需要經常更換。
仍然以李陵為例,李陵撤退時,還有三千士兵,但武器已經不夠用了,於是徒斬車輻而持之,軍吏持尺刀。就是把車輪上的木輻條卸下來當武器,何謂尺刀?就是用來刮削簡牘的文具刀,長僅一尺,軍中文吏甚至拿著本用作文具的小刀來戰鬥,可見當時實在沒有可用的武器了。
(東漢時期書刀)
所以,為了防患於未然,西漢王朝必須儲備武器裝備。為了在戰爭中不至於“彈盡糧絕”,儲備量必須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