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有一條過境河,九條“內流河”,它們是“母子”關係。過境河是黃河,恰像一尊巨觴,將九條河流盡收囊中。這九條河流有四大共同特點:均是自西向東注入黃河;均是黃河水系的一級支流;就水系來說,是平行狀水系;水量小,豐水期短。
從河源上分,澽水發源於市境外的黃龍縣,屬於“外來戶口”。其他八條發源於市境內,是“本市戶口”。
再細分,芝水、澽水、盤河、鑿開河是常流河,剩下的泌水、汶水、白礬河、院子河、堰莊河都是季節河。
作為河流來說,這九條河流中規中矩,實在沒有什麼可圈可點之處。然而,守舊有守舊的好處,一是沒必要像外流河那樣充當遊子,四處遊蕩,不知所終。二是溫、良、恭、儉、讓,不致給沿河兩岸百姓帶來太多的災難。
黃河繞境
黃河由桑樹坪鎮康家嶺東側的老窪坳入境,自北向南流經桑樹坪、龍門、西莊、新城、芝川5個鎮(辦),於芝川鎮姚家莊村南出韓城境。在韓城市境內全長65千米,流域面積86.6平方公里。
韓城共有8個鎮(辦),黃河流經了5個,這對小小的韓城來說,不能不說是恩賜。
黃河是個大“幾”字形,韓城處在“幾”字的這一“彎”上。在這少半“彎”中,禹門口處於晉陝大峽谷的末端,同時也是晉陝大峽谷中最為壯觀的一段,位置極為重要。它之上的25千米峽谷,寬不逾百步。最窄處的石門峽,寬僅60米,兩岸峭壁夾峙,形如門闕。被鎖住了咽喉的黃河變得異常暴怒,但見水勢洶洶,波濤洶湧,驚濤拍岸,聲震山野,有道是“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出口處,三橋並列,橫跨黃河,如三道彩虹凌空,更加增添了天險要塞的不凡氣勢。
禹門口以下,河床驟然開闊,一下子增加到10千米。由百餘步到10千米,這是個驚人的變化,難怪黃河水望見禹門後會發出陣陣驚呼。河面一寬,水流也不那麼湍急了,閒庭信步,信馬由韁,全由了自個心性。水流一緩,河心遂多出了不少沙灘,河床也忽東忽西,極盡柔媚之態,這就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
禹門是古渡口。《讀史方輿紀要》雲:“黃河,縣東五十里。自延安府宜川縣流入境。歷龍門口而下,有禹門渡,通山西河津縣(今河津市)。”隋末,李淵由太原起兵,從禹門口渡過黃河進攻關中。明末,李自成由此東渡,攻滅明朝。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也曾登上龍門眺望,不無感慨道:“美哉,山河之固!”魏武侯在乘船順河而下時也曾發過感慨,但吳起告訴他,國家最寶貴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於地形的險要。
禹門口之下,黃河在韓城還曾經有過四個古渡口,分別是它下游的昝村渡、漁村渡、謝村渡和芝川鎮附近的夏陽渡,尤以夏陽渡最為著名。夏陽渡又名芝川渡、少梁渡,在戰國時代非常有名。西漢初年,大將軍韓信用“木罌”代船,由此處渡過黃河,擊敗魏王豹,平定了魏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木罌渡河”。木罌是什麼東西?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缶瓦,即木盆、木桶;一說是用繩子將瓦甕捆在木頭上,做成簡易的船隻。1937年9月,八路軍由此東渡黃河,奔赴華北抗日前線。
這是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半截河流,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相傳龍門是大禹鑿開的,人們為了紀念大禹,在黃河沿岸建造了北建極宮和南建極宮(周原大禹廟)。這兩處大禹廟是國家級別的,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狀元、元代翰林學士王鶚承旨為北建極宮撰寫了碑記《元龍門建極宮記》。早先,在沿岸村莊,小的廟宇還有很多。在禹門西側的鏵鎡山,有原始人留下的洞穴。黃河文明給韓城打上了深深的印痕。
與傳說相媲美的是黃河溼地。在北起禹門口,南止合陽界的大片水面、河心洲、灘塗及階地中,生活著大量的兩棲爬行動物。無邊無際的蘆葦蕩、接天連葉的荷花、漫天生長的水草,成群結隊的野雞、野鴨,還有不時劃破長空的丹頂鶴、天鵝、黑鸛與白鷺,給古老的黃河增添了無限色彩。
碧水千回
芝水、澽水、盤河、鑿開河是韓城非常有名的四條河流,它們發源於大山深處,一路跨溝躍澗,千轉回腸,寫盡了柔婉清麗。
芝水原名陶渠水。發源於黃龍山主脊東側尖山腳下芝陽鎮雷家塔村下蘇家坪村下溝。流經段家河村西納入蔡水,清水村南納入澻水,村西納入甜水溝水,再至芝川鎮呂莊村南納入沆水,經司馬遷祠腳下注入黃河。全長33千米。流域面積235平方公里,其中合陽縣境6.4平方公里。
澽水俗稱縣河,原名澽谷水。發源於黃龍山麻羨嶺,由板橋鎮上景峰村入境,先後納入洫水、白雨溝水、北溝水、澗水、軌水、潦水、澮水,橫貫韓城中部,在芝川鎮姚家莊村東南崖下匯入黃河。全長80千米,市境內長49千米。全流域面積727平方公里,市境內流域面積320.5平方公里。這是一條重要的河流,古韓原八景中的“澽水奔濤”“龍潭飛閣”“龍泉稼檣”三景都在澽水流域。在河流沿岸,有藥樹村、牛心村、薛曲村、廟後新村、廟後寨五個新石器時代遺址。
盤河原名暢谷水。發源於桑樹坪鎮西池山東麓。向東南流經西莊鎮官莊村,在楊村北納入溪水、暖水,於昝村村東匯入黃河。全長44.3千米,流域面積158.5平方公里。海拔1689米,是韓城境內海拔最高的一條河流。主要支流有汶水。
鑿開河亦稱錯開河。發源於黃龍山主脊東側大嶺腳下的苜蓿溝,沿冶戶川順流而下,於桑樹坪鎮東4千米處匯入黃河。全長58千米,流域面積308.5平方公里。這條河流與眾不同:一是起點高,河床起點高程1300米。二是落差大,河口高程僅380米,平均比降14.0‰。三是沿途溝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較差,水土流失嚴重。這是一條有著美麗傳說的河流,相傳為鯀和大禹父子所開。鯀先向黃龍山下川方向開鑿,沒有成功。禹汲取教訓,改向東開鑿,終使河流暢通。父親錯開,兒子鑿開,這就是鑿開河。
韓城有一條過境河,九條“內流河”,它們是“母子”關係。過境河是黃河,恰像一尊巨觴,將九條河流盡收囊中。這九條河流有四大共同特點:均是自西向東注入黃河;均是黃河水系的一級支流;就水系來說,是平行狀水系;水量小,豐水期短。
從河源上分,澽水發源於市境外的黃龍縣,屬於“外來戶口”。其他八條發源於市境內,是“本市戶口”。
再細分,芝水、澽水、盤河、鑿開河是常流河,剩下的泌水、汶水、白礬河、院子河、堰莊河都是季節河。
作為河流來說,這九條河流中規中矩,實在沒有什麼可圈可點之處。然而,守舊有守舊的好處,一是沒必要像外流河那樣充當遊子,四處遊蕩,不知所終。二是溫、良、恭、儉、讓,不致給沿河兩岸百姓帶來太多的災難。
黃河繞境
黃河由桑樹坪鎮康家嶺東側的老窪坳入境,自北向南流經桑樹坪、龍門、西莊、新城、芝川5個鎮(辦),於芝川鎮姚家莊村南出韓城境。在韓城市境內全長65千米,流域面積86.6平方公里。
韓城共有8個鎮(辦),黃河流經了5個,這對小小的韓城來說,不能不說是恩賜。
黃河是個大“幾”字形,韓城處在“幾”字的這一“彎”上。在這少半“彎”中,禹門口處於晉陝大峽谷的末端,同時也是晉陝大峽谷中最為壯觀的一段,位置極為重要。它之上的25千米峽谷,寬不逾百步。最窄處的石門峽,寬僅60米,兩岸峭壁夾峙,形如門闕。被鎖住了咽喉的黃河變得異常暴怒,但見水勢洶洶,波濤洶湧,驚濤拍岸,聲震山野,有道是“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出口處,三橋並列,橫跨黃河,如三道彩虹凌空,更加增添了天險要塞的不凡氣勢。
禹門口以下,河床驟然開闊,一下子增加到10千米。由百餘步到10千米,這是個驚人的變化,難怪黃河水望見禹門後會發出陣陣驚呼。河面一寬,水流也不那麼湍急了,閒庭信步,信馬由韁,全由了自個心性。水流一緩,河心遂多出了不少沙灘,河床也忽東忽西,極盡柔媚之態,這就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
禹門是古渡口。《讀史方輿紀要》雲:“黃河,縣東五十里。自延安府宜川縣流入境。歷龍門口而下,有禹門渡,通山西河津縣(今河津市)。”隋末,李淵由太原起兵,從禹門口渡過黃河進攻關中。明末,李自成由此東渡,攻滅明朝。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也曾登上龍門眺望,不無感慨道:“美哉,山河之固!”魏武侯在乘船順河而下時也曾發過感慨,但吳起告訴他,國家最寶貴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於地形的險要。
禹門口之下,黃河在韓城還曾經有過四個古渡口,分別是它下游的昝村渡、漁村渡、謝村渡和芝川鎮附近的夏陽渡,尤以夏陽渡最為著名。夏陽渡又名芝川渡、少梁渡,在戰國時代非常有名。西漢初年,大將軍韓信用“木罌”代船,由此處渡過黃河,擊敗魏王豹,平定了魏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木罌渡河”。木罌是什麼東西?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缶瓦,即木盆、木桶;一說是用繩子將瓦甕捆在木頭上,做成簡易的船隻。1937年9月,八路軍由此東渡黃河,奔赴華北抗日前線。
這是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半截河流,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相傳龍門是大禹鑿開的,人們為了紀念大禹,在黃河沿岸建造了北建極宮和南建極宮(周原大禹廟)。這兩處大禹廟是國家級別的,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狀元、元代翰林學士王鶚承旨為北建極宮撰寫了碑記《元龍門建極宮記》。早先,在沿岸村莊,小的廟宇還有很多。在禹門西側的鏵鎡山,有原始人留下的洞穴。黃河文明給韓城打上了深深的印痕。
與傳說相媲美的是黃河溼地。在北起禹門口,南止合陽界的大片水面、河心洲、灘塗及階地中,生活著大量的兩棲爬行動物。無邊無際的蘆葦蕩、接天連葉的荷花、漫天生長的水草,成群結隊的野雞、野鴨,還有不時劃破長空的丹頂鶴、天鵝、黑鸛與白鷺,給古老的黃河增添了無限色彩。
碧水千回
芝水、澽水、盤河、鑿開河是韓城非常有名的四條河流,它們發源於大山深處,一路跨溝躍澗,千轉回腸,寫盡了柔婉清麗。
芝水原名陶渠水。發源於黃龍山主脊東側尖山腳下芝陽鎮雷家塔村下蘇家坪村下溝。流經段家河村西納入蔡水,清水村南納入澻水,村西納入甜水溝水,再至芝川鎮呂莊村南納入沆水,經司馬遷祠腳下注入黃河。全長33千米。流域面積235平方公里,其中合陽縣境6.4平方公里。
澽水俗稱縣河,原名澽谷水。發源於黃龍山麻羨嶺,由板橋鎮上景峰村入境,先後納入洫水、白雨溝水、北溝水、澗水、軌水、潦水、澮水,橫貫韓城中部,在芝川鎮姚家莊村東南崖下匯入黃河。全長80千米,市境內長49千米。全流域面積727平方公里,市境內流域面積320.5平方公里。這是一條重要的河流,古韓原八景中的“澽水奔濤”“龍潭飛閣”“龍泉稼檣”三景都在澽水流域。在河流沿岸,有藥樹村、牛心村、薛曲村、廟後新村、廟後寨五個新石器時代遺址。
盤河原名暢谷水。發源於桑樹坪鎮西池山東麓。向東南流經西莊鎮官莊村,在楊村北納入溪水、暖水,於昝村村東匯入黃河。全長44.3千米,流域面積158.5平方公里。海拔1689米,是韓城境內海拔最高的一條河流。主要支流有汶水。
鑿開河亦稱錯開河。發源於黃龍山主脊東側大嶺腳下的苜蓿溝,沿冶戶川順流而下,於桑樹坪鎮東4千米處匯入黃河。全長58千米,流域面積308.5平方公里。這條河流與眾不同:一是起點高,河床起點高程1300米。二是落差大,河口高程僅380米,平均比降14.0‰。三是沿途溝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較差,水土流失嚴重。這是一條有著美麗傳說的河流,相傳為鯀和大禹父子所開。鯀先向黃龍山下川方向開鑿,沒有成功。禹汲取教訓,改向東開鑿,終使河流暢通。父親錯開,兒子鑿開,這就是鑿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