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流轉?說的是物流嗎? 給你下面的資料,不知道對你有用沒有?姑且試試吧。 物流是指生產經營過程中,原材料、在製品、半成品、產成品等在企業內部的實體流動。例如在生產過程中,生產所用原材料、燃料、外購件投入生產後,經過下料、發料、運送到各個加工點或儲存點,以在製品的形態,從一個生產工位流向另一個生產工位,按照規定的工藝過程進行加工、儲存,藉助一定的方法手段,在工位內、工位間流轉,一直到成品,始終體現物料實物形態的流轉過程,這樣就構成了企業內部物流活動的全過程。 下面我們以生產物流為例,進行說明 生產物流一般都具有結構複雜、物流節奏快、物流路線複雜、資訊量大、實時性要求高等特點。為了適應生產現代化和綠色製造的要求,生產物流系統除了包括倉儲系統、搬運系統、配送計劃與實施系統、物流資訊系統和物流控制系統之外,還應包括逆向物流系統。
現階段,企業內部的生產物流通常存在以下問題:
1,企業無法對客戶的需求和訂單交期做出快速反應:
2,物料的基礎包裝沒有得到改善,經常需要倒換包裝,現場管理混亂;
3,物料庫存管理不善,生產要料計劃性差,導致需要的料找不到,到處又是積壓的料,經常發生緊急要料;
4,供應商管理不善,採購提前期長;
5,物料處理與資訊系統的互動性、結合性較差;
6,車間在製品存量居高不下;
7,退料,返修品,斷點物料很難管理;
8,裝置和人員負荷不均;
9,部門協作差,尤其是在多地點生產和經營或者零部件數量龐大時,部門間資訊傳遞速度太慢,經常失真。不同的生產過程形成了不同的生產物流系統。要建立合理高效的生產物流系統,企業需要綜合考慮生產工藝、生產型別、生產規模以及專業化與協作水平等因素。
生產物流系統中的物料管理模式
在生產物流中,物料會隨著時間程序不斷改變自己的實物形態和工位,不是處於加工、裝配狀態,就是處於儲存、搬運和等待狀態。就管理的方式而言,不同模式的生產物流系統下的物料管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TOC的物流管理模式
用TOC(Theory Of Constraint,即約束理論)哲理分析生產計劃與控制的方法是一種稱之為“鼓一緩衝器一繩子”的系統,簡稱TOC系統。在離散型製造情況下,運用TOC系統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①識別企業的真正“瓶頸”所在,是控制物流的關鍵;
②基於“瓶頸”,建立主生產計劃;
④對生產物流進行平衡,使得進入非瓶頸資源的物料應被瓶頸資源的產出率所控制即“繩子”。對非瓶頸資源安排作業計劃,要使之與瓶頸資源上的工序同步。
在該模式下,必須按照瓶頸工序的物流量來控制瓶頸工序前道工序的物料投放量,以保持在均衡的物料流動條件下進行生產。
2,JIT“拉動式”物流管理模式
在JIT(Just lnTime,準時制)拉動式物流管理模式下,物料管理是從最終產品裝配出發,由下游工序反向來拉動上游的生產和運輸。每個車間和工序都是“顧客”,按當時的需要提出需求指令,前序車間和工序成為“供應商”,按“顧客”的需求指令進行生產和供應,沒有需求就不能進行作業。透過需求的資訊流逆向拉動物流。
“拉動式”物流系統的最大特點是市場供需關係的工序化。它以外部市場獨立需求為源點,拉動相關物料需求的生產和供應。生產系統中的上下游、前後工序之間形成供應商——顧客關係,下游和後工序“顧客”需要什麼,上游和前工序“供應商”就“準時”提供什麼,物流過程精益化。該系統適用於重複性生產,更適合生產過程中低階需求的控制和計劃。 3 ERP物流管理模式
根據ERP系統的運作原理,是由一個計劃控制中心按ERP透過BOM計算物料需求計劃。然後在物料需求計劃的基礎上,根據供應商採購原則以及各種物料生產階段對應的提前期,確定原材料、零部件和產品的供應計劃(包括運輸計劃)向相關車間或工序以及供應商發出生產和訂貨計劃(看板)指令。其特點是:
①源頭是生產計劃;
這是一種以計劃性為主的“推進式”物流管理方式,但是由於各類因素的干擾,外部需求經常波動,內部執行也時常有異常發生,各類提前期的預測也不盡準確,造成“計劃變化滯後”的情況,導致各車間、工序之間的物料數量和品種都難以銜接,交貨期難以如期實現。為了解決這些矛盾,通常採用快速調整計劃、設定安全庫存、緊急送料等措施。
實際上,在生產物流中,企業必須結合自己產品和生產的特性,選擇合適的管理方式。另外有些企業也常常綜合以上幾種形式的優缺點,採取混合策略,如ERP與JIT相結合的管理方式。
生產物料管理中的關鍵技術
1,包裝單元化和標準化
包裝的單元化和標準化是企業物流的基礎工作,對於零部件的保護、後續的物流規劃以及物流量的測定起到關鍵的作用。採用合理的單元化器具,能夠減少無效勞動(如倒裝,在加工過程中不落地),提高勞動效率,簡化現場管理,減少安全隱患。
包裝單元化、標準化的規劃理念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把握。從宏觀上講,要從供應鏈的角度設定所有物料的尺寸鏈。從托盤到週轉箱、專用料架都要與這個尺寸鏈相配合。從微觀上講。要符合包裝設計的基本要求,如兼顧保護零部件和節省空間的原則,選擇合適的外包裝材料、內部分隔材料等。同時,包裝單元的裝載數量要固定,以便於現場管理,簡化現場人員的統計工作量。某些工廠對於包裝和線旁工位器具的管理要求較高,這樣就需要將包裝物也納入工藝日常管理中。如對於包裝物的清理、清洗(清除油汙、標籤等)、修理、存放等。
2,現代物料搬運裝置與技術
搬運系統,即搬運技術和裝備的選擇。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生產物流系統的佈局和執行方式。並對生產系統的運作效率、複雜程度、投資大小和經濟效果影響很大。生產物流中重要的問題就是選擇合適的搬運裝置。這些裝置應能適應被搬運物料的性質、重量、形狀、尺寸及物流量。既要使裝置的固定投資少,又要達到設定的搬運需求。
搬運方式有連續搬運、間歇搬運、往返搬運幾種,從路徑方向分為水平、傾斜、垂直或是二維方向。其他搬運要求有:臺流分流、定位停止、高速搬運、積放等。同時還要考慮搬運的物件和環境,如成形、粉體、烘乾環境和清潔環境等等。最後才確定搬運的方式、裝置組合、規格數量。其中搬運的速度需求主要根據生產節拍來計算。
物料流轉?說的是物流嗎? 給你下面的資料,不知道對你有用沒有?姑且試試吧。 物流是指生產經營過程中,原材料、在製品、半成品、產成品等在企業內部的實體流動。例如在生產過程中,生產所用原材料、燃料、外購件投入生產後,經過下料、發料、運送到各個加工點或儲存點,以在製品的形態,從一個生產工位流向另一個生產工位,按照規定的工藝過程進行加工、儲存,藉助一定的方法手段,在工位內、工位間流轉,一直到成品,始終體現物料實物形態的流轉過程,這樣就構成了企業內部物流活動的全過程。 下面我們以生產物流為例,進行說明 生產物流一般都具有結構複雜、物流節奏快、物流路線複雜、資訊量大、實時性要求高等特點。為了適應生產現代化和綠色製造的要求,生產物流系統除了包括倉儲系統、搬運系統、配送計劃與實施系統、物流資訊系統和物流控制系統之外,還應包括逆向物流系統。
現階段,企業內部的生產物流通常存在以下問題:
1,企業無法對客戶的需求和訂單交期做出快速反應:
2,物料的基礎包裝沒有得到改善,經常需要倒換包裝,現場管理混亂;
3,物料庫存管理不善,生產要料計劃性差,導致需要的料找不到,到處又是積壓的料,經常發生緊急要料;
4,供應商管理不善,採購提前期長;
5,物料處理與資訊系統的互動性、結合性較差;
6,車間在製品存量居高不下;
7,退料,返修品,斷點物料很難管理;
8,裝置和人員負荷不均;
9,部門協作差,尤其是在多地點生產和經營或者零部件數量龐大時,部門間資訊傳遞速度太慢,經常失真。不同的生產過程形成了不同的生產物流系統。要建立合理高效的生產物流系統,企業需要綜合考慮生產工藝、生產型別、生產規模以及專業化與協作水平等因素。
生產物流系統中的物料管理模式
在生產物流中,物料會隨著時間程序不斷改變自己的實物形態和工位,不是處於加工、裝配狀態,就是處於儲存、搬運和等待狀態。就管理的方式而言,不同模式的生產物流系統下的物料管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TOC的物流管理模式
用TOC(Theory Of Constraint,即約束理論)哲理分析生產計劃與控制的方法是一種稱之為“鼓一緩衝器一繩子”的系統,簡稱TOC系統。在離散型製造情況下,運用TOC系統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①識別企業的真正“瓶頸”所在,是控制物流的關鍵;
②基於“瓶頸”,建立主生產計劃;
④對生產物流進行平衡,使得進入非瓶頸資源的物料應被瓶頸資源的產出率所控制即“繩子”。對非瓶頸資源安排作業計劃,要使之與瓶頸資源上的工序同步。
在該模式下,必須按照瓶頸工序的物流量來控制瓶頸工序前道工序的物料投放量,以保持在均衡的物料流動條件下進行生產。
2,JIT“拉動式”物流管理模式
在JIT(Just lnTime,準時制)拉動式物流管理模式下,物料管理是從最終產品裝配出發,由下游工序反向來拉動上游的生產和運輸。每個車間和工序都是“顧客”,按當時的需要提出需求指令,前序車間和工序成為“供應商”,按“顧客”的需求指令進行生產和供應,沒有需求就不能進行作業。透過需求的資訊流逆向拉動物流。
“拉動式”物流系統的最大特點是市場供需關係的工序化。它以外部市場獨立需求為源點,拉動相關物料需求的生產和供應。生產系統中的上下游、前後工序之間形成供應商——顧客關係,下游和後工序“顧客”需要什麼,上游和前工序“供應商”就“準時”提供什麼,物流過程精益化。該系統適用於重複性生產,更適合生產過程中低階需求的控制和計劃。 3 ERP物流管理模式
根據ERP系統的運作原理,是由一個計劃控制中心按ERP透過BOM計算物料需求計劃。然後在物料需求計劃的基礎上,根據供應商採購原則以及各種物料生產階段對應的提前期,確定原材料、零部件和產品的供應計劃(包括運輸計劃)向相關車間或工序以及供應商發出生產和訂貨計劃(看板)指令。其特點是:
①源頭是生產計劃;
這是一種以計劃性為主的“推進式”物流管理方式,但是由於各類因素的干擾,外部需求經常波動,內部執行也時常有異常發生,各類提前期的預測也不盡準確,造成“計劃變化滯後”的情況,導致各車間、工序之間的物料數量和品種都難以銜接,交貨期難以如期實現。為了解決這些矛盾,通常採用快速調整計劃、設定安全庫存、緊急送料等措施。
實際上,在生產物流中,企業必須結合自己產品和生產的特性,選擇合適的管理方式。另外有些企業也常常綜合以上幾種形式的優缺點,採取混合策略,如ERP與JIT相結合的管理方式。
生產物料管理中的關鍵技術
1,包裝單元化和標準化
包裝的單元化和標準化是企業物流的基礎工作,對於零部件的保護、後續的物流規劃以及物流量的測定起到關鍵的作用。採用合理的單元化器具,能夠減少無效勞動(如倒裝,在加工過程中不落地),提高勞動效率,簡化現場管理,減少安全隱患。
包裝單元化、標準化的規劃理念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把握。從宏觀上講,要從供應鏈的角度設定所有物料的尺寸鏈。從托盤到週轉箱、專用料架都要與這個尺寸鏈相配合。從微觀上講。要符合包裝設計的基本要求,如兼顧保護零部件和節省空間的原則,選擇合適的外包裝材料、內部分隔材料等。同時,包裝單元的裝載數量要固定,以便於現場管理,簡化現場人員的統計工作量。某些工廠對於包裝和線旁工位器具的管理要求較高,這樣就需要將包裝物也納入工藝日常管理中。如對於包裝物的清理、清洗(清除油汙、標籤等)、修理、存放等。
2,現代物料搬運裝置與技術
搬運系統,即搬運技術和裝備的選擇。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生產物流系統的佈局和執行方式。並對生產系統的運作效率、複雜程度、投資大小和經濟效果影響很大。生產物流中重要的問題就是選擇合適的搬運裝置。這些裝置應能適應被搬運物料的性質、重量、形狀、尺寸及物流量。既要使裝置的固定投資少,又要達到設定的搬運需求。
搬運方式有連續搬運、間歇搬運、往返搬運幾種,從路徑方向分為水平、傾斜、垂直或是二維方向。其他搬運要求有:臺流分流、定位停止、高速搬運、積放等。同時還要考慮搬運的物件和環境,如成形、粉體、烘乾環境和清潔環境等等。最後才確定搬運的方式、裝置組合、規格數量。其中搬運的速度需求主要根據生產節拍來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