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秣陵校尉
-
2 # 秣陵校尉
絕對是頂級水平的!
這一點從兩件事就可以看得出來。
第一,爭上游還是佔下遊?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今南京),主要的敵人不是元朝,而是長江沿線的兩個方向:下游蘇州方向的張士誠集團,中游武漢方向的陳友諒集團。
比較起來,陳友諒最強大,兵精糧足,佔據湖南湖北江西,頂峰的時候甚至曾佔領太平(今當塗)、採石(今馬鞍山),兵臨南京城下。
張士誠則較為弱小,佔據蘇錫常一帶,鹽販出身,雖然富有,戰力不優。
當時,朱元璋手下的大部分將領都認為應該先進攻弱的張士誠,理由很簡單也很充分,一是張士誠弱,弱的好打。二是滅了張士誠後,再集中力量對付陳友諒,這樣就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壓力。
正常人都會這麼想。
只有兩個人不這麼認為!
朱元璋和劉伯溫。
他們認為,張士誠胸無大志,小富即安,對現狀很滿意,保衛家園肯定拼命死戰,進攻則一定不會全力。而陳友諒則不同。陳友諒野心勃勃,反覆無常,是最危險的敵人。陳友諒看似強大,但是陳友諒的權勢得來不正,先殺倪文俊,後殺徐壽輝,兩次殺君,內部矛盾重重,所以似強實弱,勝之不難!
後來的作戰過程完全印證了他們的判斷。
第二,伐元策略朱元璋的北伐策略多少參考了劉裕的路線。
在朱元璋之前,還沒有人能夠從南往北統一中國。
劉裕差一點成功!
只是劉裕不放心兵權,又放不下那份榮譽,必須親征。又擔心後院朝廷起火,所以在軍事上“氣吞萬里如虎”,在政治上卻行為猥瑣。
攻下長安後,後方劉毅病死,劉裕旋即班師回建康救火,大好的北伐形勢前功盡棄!
朱元璋對劉裕的北伐策略作了重大改變,因為此時的爭奪焦點已經不是長安,而是元大都:
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作為進攻基地;再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然後揮兵大都,這個時候元朝已經勢孤援絕,可以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
北伐明軍依計而行。
後來戰爭的發展,和計劃的也一模一樣!
所謂謀士,指的是對事件發展的預判能力。蘇秦張儀的合縱連橫,郭嘉的十勝十敗論,諸葛亮的一對定三分,都是這樣。
從這點來看,朱元璋絕對可以躋身頂級謀士之列!
回覆列表
絕對是頂級水平的!
這一點從兩件事就可以看得出來。
第一,爭上游還是佔下遊?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今南京),主要的敵人不是元朝,而是長江沿線的兩個方向:下游蘇州方向的張士誠集團,中游武漢方向的陳友諒集團。
比較起來,陳友諒最強大,兵精糧足,佔據湖南湖北江西,頂峰的時候甚至曾佔領太平(今當塗)、採石(今馬鞍山),兵臨南京城下。
張士誠則較為弱小,佔據蘇錫常一帶,鹽販出身,雖然富有,戰力不優。
當時,朱元璋手下的大部分將領都認為應該先進攻弱的張士誠,理由很簡單也很充分,一是張士誠弱,弱的好打。二是滅了張士誠後,再集中力量對付陳友諒,這樣就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壓力。
正常人都會這麼想。
只有兩個人不這麼認為!
朱元璋和劉伯溫。
他們認為,張士誠胸無大志,小富即安,對現狀很滿意,保衛家園肯定拼命死戰,進攻則一定不會全力。而陳友諒則不同。陳友諒野心勃勃,反覆無常,是最危險的敵人。陳友諒看似強大,但是陳友諒的權勢得來不正,先殺倪文俊,後殺徐壽輝,兩次殺君,內部矛盾重重,所以似強實弱,勝之不難!
後來的作戰過程完全印證了他們的判斷。
第二,伐元策略朱元璋的北伐策略多少參考了劉裕的路線。
在朱元璋之前,還沒有人能夠從南往北統一中國。
劉裕差一點成功!
只是劉裕不放心兵權,又放不下那份榮譽,必須親征。又擔心後院朝廷起火,所以在軍事上“氣吞萬里如虎”,在政治上卻行為猥瑣。
攻下長安後,後方劉毅病死,劉裕旋即班師回建康救火,大好的北伐形勢前功盡棄!
朱元璋對劉裕的北伐策略作了重大改變,因為此時的爭奪焦點已經不是長安,而是元大都:
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作為進攻基地;再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然後揮兵大都,這個時候元朝已經勢孤援絕,可以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
北伐明軍依計而行。
後來戰爭的發展,和計劃的也一模一樣!
所謂謀士,指的是對事件發展的預判能力。蘇秦張儀的合縱連橫,郭嘉的十勝十敗論,諸葛亮的一對定三分,都是這樣。
從這點來看,朱元璋絕對可以躋身頂級謀士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