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77994670834

    他是一個被譽為神的虎將,他因為殺人太多,被人稱作殺神。

    在我的心中,白起是個平時不苟言笑,冷酷的人,他的臉上有著逼人的殺氣。他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非常沉著冷靜,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把握之中,因此他總是受到秦國銳士的崇拜。他揮一揮手,成千上萬的人在他面前倒下,血流成河,他絲毫不畏懼。

    “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風,嚴尤三將敘曰:“白起,平原君勸趙孝成王受馮亭,王曰:‘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必將,誰能當之者乎?’對曰:‘澠池之會,臣察武安君小頭而面銳,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面銳者,敢斷決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廉頗為人,勇鷙而愛士,知難而忍恥,與之野戰則不如,持守足以當之。’王從其計。”(《世說新語箋疏?言語第二》)。

    這一段文字,不僅描繪了白起的容貌,並且將白起的過人之處統統寫了出來。白起“敢斷決也”、“見事明也”、“執志強也”,他做事果斷,分析透徹,意志非常堅強,要跟他正面交鋒取勝機率非常小。他的這三個優點我非常欣賞,這三個優點是白起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

    在這裡順帶提一下,鄢郢之戰的爆發在秦昭襄王的二十八年,白起率秦軍打到秦昭襄王三十年,而澠池之會發生在秦昭襄王的二十九年,所以說澠池之會我覺得白起不大可能參加,因為當時他應該在攻打著郢都,秦軍還沒有確立安全之勢,所以要把他從前線調回來參加這個和談會我覺得不大可能,而且史記也沒有記載。

    長平之戰後,白起要求增援前線,欲直取趙都邯鄲。但是這時,相國應侯因為畏懼白起功高蓋己,就勸秦昭襄王議和,秦昭襄王竟然答應了。我想,秦昭襄王也有壓制白起的意思,因為如果白起攻下了邯鄲,白起的功勞就實在太大了,這又是一個功高震主的故事。這裡又說說范雎,白起是穰侯魏冉推薦的將領,因此白起跟魏冉是死黨,而范雎是趕走了魏冉做了相國的位置,范雎在心裡當然對白起有所保留。

    眼看煮熟的鴨子都飛走了,白起內心那個憤怒啊,他心裡一定是對范雎非常不滿,范雎並不是全心全意為秦國服務的,但是秦昭襄王卻如此信任他,看來白起平時都在戍邊,跟秦昭襄王的交流不足啊。

    秦軍在邯鄲之戰的情況越來越糟,秦昭襄王欲請白起出戰,白起堅決不出戰,他認為秦軍是必敗的,昭王無奈,只得請范雎上門去勸他,白起原本就不爽范雎,這一下弄得更僵了。秦軍在邯鄲之戰慘遭失敗,白起頗有得意地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昭襄王聽後非常不爽,強令白起帶兵,可白起就是一個字:不。這下秦昭襄王可火大了,一下子把武安君貶為平民,並且把他流放到陰密。後來,秦昭襄王又派人追上白起,到了杜郵這個地方,叫白起自裁。

    白起此時說道“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過了很久,又平靜地說道:“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白起到死時都沒有認識到自己是挑戰了老闆的底線而賜死的,雖然功高震主也有可能,但是挑戰了老闆的底線絕對是主要原因。白起跟秦昭襄王和應侯范雎的關係處理得不好,但也難怪他,自己的死黨被這兩個人趕到齊國去了,再也難得見一次面。但是,白起邯鄲拒戰故有他的理由所在——“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沒有絕對的正確,也沒有絕對的錯誤,根本沒必要爭論白起邯鄲拒戰是否正確,總之,邯鄲最後還是被王翦攻下來了,趙國也滅亡了。

    還有一點,《周本紀》有載:“ 三十四年(即為秦昭襄王二十六年),蘇厲謂周君曰:“秦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將兵出塞攻梁,梁破則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說白起乎?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養由基怒,釋弓搤劍,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氣衰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者,百發盡息”。。今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將兵出塞,過兩週,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公不如稱病而無出’。

    至於遊說的結果《周本紀》無載,而《史記正義》道:“以上至“三十四年,是蘇厲為周說白起無伐梁也。”看來這番話的確說服了白起。從這裡可以看出,白起應該是很注重自己的不敗紀錄的,邯鄲之戰他料定必敗,所以就別讓自己的不敗紀錄給打破了,乾脆寧死不戰。

    “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白起王翦列傳》

    對比白起對這四十多萬趙卒的變化,白起坑趙卒的理由很明確——“恐為亂”,而最後他竟然一百八十度大轉變,認為是“足以死”的罪行。從這句來看,白起認為他該死的地方有兩處:第一——“詐“,第二——“阬”。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白起最後的懺悔,反而為長平之戰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他到底是怎麼“詐”,怎麼“阬”的呢?這個疑問還需歷史學家的考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趙雲傳2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