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補牢最早出自《戰國策·楚策》,作者是西漢劉向。
亡羊補牢,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自《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看到兔子再回頭喚獵狗,還不算太晚;跑掉了羊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太遲。
成語故事:戰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執迷不悟,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秦國趁機征伐,很快佔領楚都郢。
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莊辛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則補牢,未為遲也。”鼓勵楚襄王勵精圖治、重整旗鼓。
擴充套件資料:
《亡羊補牢》的寓意:
人不怕做錯事情,就怕做錯了不及時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時改正,而且還不斷地錯上加錯,時間長了,最後可能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了。
“補牢”的時候,先看看羊圈裡的羊是否因耽擱時間太久已經全部死亡,如果不及時補救,那麼即便補救了也無濟於事了。
相關介紹:
《戰國策》是彙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時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彙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
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根據戰國時期的史料編訂,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
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
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是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寫唐雎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
《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
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
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
《戰國策》善於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於文采。雖然書中所記史實和說辭不可盡信,但其仍是研究戰國社會的重要史料。
亡羊補牢最早出自《戰國策·楚策》,作者是西漢劉向。
亡羊補牢,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自《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看到兔子再回頭喚獵狗,還不算太晚;跑掉了羊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太遲。
成語故事:戰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執迷不悟,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秦國趁機征伐,很快佔領楚都郢。
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莊辛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則補牢,未為遲也。”鼓勵楚襄王勵精圖治、重整旗鼓。
擴充套件資料:
《亡羊補牢》的寓意:
人不怕做錯事情,就怕做錯了不及時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時改正,而且還不斷地錯上加錯,時間長了,最後可能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了。
“補牢”的時候,先看看羊圈裡的羊是否因耽擱時間太久已經全部死亡,如果不及時補救,那麼即便補救了也無濟於事了。
相關介紹:
《戰國策》是彙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時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彙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
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根據戰國時期的史料編訂,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
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
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是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寫唐雎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
《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
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
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
《戰國策》善於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於文采。雖然書中所記史實和說辭不可盡信,但其仍是研究戰國社會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