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蕉泥個芭樂雅

    德國的作曲家太多了,最有名的是“三B”: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其它的著名德國音樂家還有:門德爾松、舒曼、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韋伯、梅耶貝爾等等。【巴赫】約翰·賽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生於愛森那赫市音樂世家。十八歲起歷任多處教堂和宮廷的樂長及管風琴師。巴赫生前僅以管風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後,其創作才得到應有的尊重。他篤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眾多讚歌和教會樂器管風琴當作自己的創作素材和音樂構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顯地突破了教會音樂的規範,具有豐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膽的革新精神。其創作以復調手法為主,構思嚴密,感情內在,富於哲理性和邏輯性,並在德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集十六世紀以來尼德蘭、義大利和法國等國音樂之大成,是巴羅克音樂發展的頂峰。巴赫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全人類音樂的進步和發展指明瞭寬廣的遠景,為世界古典音樂樹立了豐碑,因此,巴赫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煙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創意曲集》、《古鋼琴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勃蘭登堡協奏曲》六首、《樂隊組曲》四首和大量管風琴曲及晚年所著《賦格的藝術》一書。【貝多芬】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出身於德國波昂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臺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透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透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勃拉姆斯】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1897),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出身於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早年曾從戈賽爾、馬克遜學鋼琴,一生交遊頗廣,尤其得到舒曼夫婦及約·阿希姆賞識與支援,是創作與演奏並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採用標題,交響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仍帶有自己特點。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與巴赫,貝多芬並稱德國音樂史上的“三B”。他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餘首改編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內樂的地位。他還作有二百餘首歌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其中以《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他的四部交響曲有很深的音樂造詣,但晦澀難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雅俗共賞的作品。【門德爾松】雅克勃·路德維希·費里爾·門德爾松-巴托爾迪(JakobLudwigFelir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國作曲家,生於漢堡,12歲開始創作,17歲即完成《仲夏夜之夢序曲》,21歲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為這位音樂之父的作品得以復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27歲在萊比錫任指揮,1843年創辦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38歲時即病故。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作品風格溫柔舒適、優美恬靜、完整嚴謹、極少矛盾衝突、富於詩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響曲《蘇格蘭》、《義大利》,序曲《芬格爾山洞》,《平靜的海與幸福的航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序曲》是音樂作品中最早描寫神仙境界的。他還獨創了“無詞歌”的鋼琴曲體裁,共八冊四十八首,形象生動多姿,是早期標題音樂的代表。以他為中心的萊比錫樂派對十九世紀德國音樂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舒曼】羅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1810-1856),德國著名的音樂家,自幼顯露出音樂、詩歌、戲劇等多方面的才華。先學法律,但仍孜孜不倦地學音樂,以至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鋼琴家。1830正式開始了音樂家的生涯。由於急於求成,把手指練壞,轉而從事音樂創作和評論。他是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的代表之一,生性熱情敏感,並且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創辦《新音樂雜誌》,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作有許多新穎獨特的鋼琴名曲如《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幻想曲集》等,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展。與妻子克拉拉的結合,一直被人傳為美談,並促使其創作熱情空前高漲。1840年寫了一百三十八首歌曲,被稱為“歌曲文萃”。最著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詩人之戀》、《婦人的愛情和生活》等。後又寫下了四部交響曲,及《a小調鋼琴協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傑出的作品。【瓦格納】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Wagner,1813-1883),德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生於萊比錫。曾入萊比錫大學學習音樂與哲學。20歲時已寫過幾部管絃樂。後在維爾茨堡、馬格德堡、哥尼希斯堡和里加等歌劇院當指揮。1842年他的歌劇《黎恩齊》演出成功,使他當上德累斯頓皇家歌劇院指揮。他是大型管絃樂的創始者,對歌劇藝術有重大改革,首先,他建議一個歌劇作曲家要參與劇本創作,作整部歌劇的總導演;其次,他強調預先確定的和絃是歌劇藝術的基礎;第三,他作品中的核心就是連續旋律的發展,利用翻來覆去的旋律產生柔順悅耳的音樂效果,樂曲內部很少出現正常的終止式。瓦格納探索和發展了前人對銅管樂器的研究,找到了銅管樂音響的合理基礎,使薩克斯管與管風琴、小號、長號組合在一起,發出和諧的音響。他的許多作品有著威武騎士的色彩,充滿了金屬的輝煌。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帕西法爾》、《羅恩格林》、《紐倫堡的名歌手》等11部歌劇,9首序曲,1部交響樂,4部鋼琴奏鳴曲及大量合唱曲、藝術歌曲等,並寫了《藝術與革命》、《歌劇與戲劇》等幾部關於歌劇改革的著作。【理查·施特勞斯】德國作曲家、指揮家。1864年6月11日出生於慕尼黑。五歲開始作曲,十歲前就寫了《節日進行曲》和《木管小夜曲》。後入慕尼黑大學學習,中途輟學,至曼寧根樂隊擔任著名指揮家比羅的副指揮,後任正指揮。在樂隊裡,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樂哲學家裡特的影響,要求“以李斯特、柏遼茲及瓦格納的作品為榜樣來表達音樂”。從此,專注於交響詩的寫作,作有《唐璜》、《堂·吉訶德》、《死與變形》、《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響曲》等九部交響詩及其他管絃樂曲。1900年後專心於歌劇創作,寫了《莎樂美》、《埃萊克特拉》、《玫瑰騎士》等十四部歌劇。他的創作以色彩豔麗、形象生動、手法新穎而著稱,常以音樂手段表現文學故事的內容和抽象的事物。他採用象徵性的主題和變奏手法對事物進行寫實性的描寫,與柏遼茲的“固定樂思”和瓦格納的“主導動機”相類似,但更為新穎和細緻入微。他被視為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性人物。施特勞斯還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劇和交響樂指揮之一,先後擔任過慕尼黑歌劇院、柏林愛樂樂團、柏林皇家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等著名音樂團體的指揮,並且是瓦格納作品的權威註釋者。1949年9月8日,施特勞斯逝世於德國的加米施-帕滕基興(Garmisch-Partenkirchen)。【韋伯】德國作曲家。自幼隨父母在各地旅行演出,對戲劇非常熟悉,對德奧的民間風俗也有很深的體驗。十歲學鋼琴,後學作曲。1813年以後,先後任布拉格歌劇院和德累斯頓交響樂團常任指揮,作風嚴謹仔細,從舞臺排程到服裝設計、燈光安置、甚至劇院經營都親自過問。在他主持下,這兩個院、團成就卓著,由此成名。在德國歌劇發展史上,他的代表作《自由射手》是以德國民間題材,用德國歌唱劇形式寫成,音樂接近德國民謠,配器充滿浪漫氣氛,被公認為德國第一部民族歌劇。他作的藝術歌曲平易近人,頗具民間色彩。他的鋼琴作品以《邀舞》最為膾炙人口,人們已將此改編成管絃樂和芭蕾舞演出。【梅耶貝爾】吉亞克莫·梅耶貝爾(GiacomoMeyerbeer,1791-1864),德國作曲家。自幼學習鋼琴,十歲在柏林首次公開登臺表演,成為知名的小鋼琴家。後立志要創作歌劇,十四歲起學作曲。二十一歲時完成第一部歌劇。1826年後定居巴黎。五年後歌劇《惡魔羅勃》在巴黎歌劇院初演獲得成功,以後成為法國大歌劇體裁的代表作曲家。代表作有歌劇《埃及的十字軍》、《北方的明星》、《非洲女》、《先知》等。《非洲女》中的詠歎調《啊!美麗的人間天堂》,《先知》中的管絃樂選曲《加冕進行曲》流傳很廣。所作歌劇場面豪華,講究演出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成語叫什麼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