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使用者呆小蓉的老虎121

    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兩大部分組成的。 生物部分: (1)生產者(producer)。主要是綠色植物以及一些光合細菌(photochemical synthesis bacterla),即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autotrophic organism),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把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轉化成有機物質,把太陽能以化學能的形式固定在有機物質中,這些有機物是生態系統中其它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食物來源。因此,綠色植物是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生產者。此外,光合細菌也能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如硝化細菌(nitrifying bacteria)能將氨氧化成為亞硝酸和硝酸,並利用氧化過程中釋放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

    (2)消費者(consumer)。屬於異養生物(heterotrophic orgamsm),主要是那些以其它食物或有機質為食物的動物,也包括某些腐生或寄生的菌類。除生產者以外的所有生物都是消費者,它們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物。根據其食性可區分為:草食動物(herbivore),又稱一級消費者;肉食動物(carnivore),以草食動物為食的動物稱二級消費者,或稱一級肉食者,以一級肉食者為食的動物稱為三級消費者,或稱二級肉食者;雜食動物(omnivora),既是一級消費者,又是二級消費者或三級消費者;寄生者(parasite),是特殊的消費者,寄生在其它動、植物身體上,靠吸取宿主營養為生;腐生動物(scavengers),以腐爛的動植物殘體為食。

    (3)分解者(decomposer)。又稱還原者(reducer),也屬於異養生物,主要是各種微生物,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腐食動物(如食枯木甲蟲、白蟻、蚯蚓和某些軟體動物等)。它們以動植物的殘體和排洩物中的有機物質作為維持生命活動的食物來源,並把複雜的有機物分解為簡單化合物,最終成為無機物質,歸還到環境中,供生產者再度吸收利用。分解者在身體系統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中具有重要意義。大約90%的陸地初級生成物都需經分解者分解歸還大地,再經傳遞作用,輸送給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環境是生態系統中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的源泉及活動的場所。包括太陽輻射能,參加物質迴圈的無機物(如02、CO2、H20、Ca2+、K+、PO43-等)以及連線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機物(如蛋白質、糖類、脂類和腐殖質等)。

    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彼此互相由食物關係而連線起來,形成食物鏈(food chain)。例如兔子吃草,狐狸吃兔子,老虎又吃狐狸,可以表示為草--兔子--狐狸--老虎。食物鏈一般包括若干個環節,每個環節可作為一個營養級(trophic level),而能量沿著食物鏈從一個營養級流動到另一個營養級。能量沿著太陽--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途徑流動,在這個過程中,能量不斷散失。

    消費者並不全都是在一個營養級中,草食者兔子是一級消費者,吃兔子的狐狸屬於二級消費者,而吃狐狸的老虎則屬於三級消費者。一般說來,食物鏈的環節不會超過五個,因為能量在沿食物鏈營養級流動時不斷減少,流經幾個營養級後,所剩下能量已不足以再維持一個營養級的生命了。

    在生態系統中,一種消費者常常不是隻吃一種食物,而同一種食物又可能被不同的消費者所食。因此,各食物鏈又相互交錯地連結在一起而形成複雜的食物網(food web)。

    特點

    (一)開放性 生態系統是一個不斷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開放系統。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單向流動,即從綠色植物接收太Sunny能開始,到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各種形式的熱能消耗,散失為止,不能再被利用形成迴圈。而維持生命活動所需的各種物質,如C、0、N、P等元素,則以礦物形式先進入植物體內,然後以有機物的形式從一個營養級傳遞到另一個營養級,最後有機物經微生物分解為礦物元素而重新釋放到環境中,並被生物的再次迴圈所利用。生態系統的有序性和特定功能的產生,是與這種開放性分不開的。

    (二)運動性 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統一體,它總是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在相互適應調節狀態下,生態系統呈現出一種有節奏的相對穩定狀態,並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表現出一定的彈性。這種穩定狀態,即是生態平衡。在相對穩定階段,生態系統中的運動(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對其性質不會發生影響。因此,所謂平衡實是動態平衡,也就是這種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而呈現出的一種富有彈性的相對穩定的運動過程。

    (三)自我調節性 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不斷與外界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過程中,透過自身的運動而不斷調整其內在的組成和結構,並表現出一種自我調節的能力,以不斷增強對外界條件變化的適應性。忍耐性,維持系統的動態平衡。只是當外界條件變化太大或系統內部結構發生嚴重破損時,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調節功能才會下降或喪失,以致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當前,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就在於打亂以至破壞了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適應、自我調節功能。

    (四)相關性與演化性 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雖然有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但又同周圍的其它生態系統有著廣泛的聯絡和交流,很難把它們截然分開,由此表現出一種系統間的相關性。對一個具體的生態系統而言,它總是隨著一定的內外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地自我更新、發展和演化,表 現為一種產生、發展、消亡的歷史過程,呈現出一定的週期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較有深意的簡單的備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