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遠,越是大氣度的往往越包容萬物。”出處: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原文:“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一種美學觀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為的美。翻譯:越方正的越沒有稜角,越大的器具越要最後完成,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也就是說,至美的樂音,至美的形象已經到了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反倒給人以無音、無形的感覺。擴充套件資料:大音希聲後世影響:老子《道德經》提出的“大音希聲”的觀點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其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頤、徐上瀛等人吸收、發展,在音樂審美上形成對“淡和”之樂的崇尚;“大音希聲”的思想則為陶淵明、白居易、薛易簡等人所繼承,使崇尚“希聲”之境成為眾多琴人追求的目標。大音希聲相符的樂器:老子《道德經》提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美的聲音就是超然灑脫之聲,追求的是一份悠然的意境。古琴是公認的符合其觀點的樂器。自古“琴”是漢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道教與古琴有著密切的聯絡,道教教理對古琴美學思想影響深遠。道教講求自然、逍遙和超脫世俗的羈絆,追求的音樂“大音希聲”,具有道的境界,所以道教對音樂的精神層面非常看重,講求弦外之音的審美理想。
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遠,越是大氣度的往往越包容萬物。”出處: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原文:“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一種美學觀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為的美。翻譯:越方正的越沒有稜角,越大的器具越要最後完成,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也就是說,至美的樂音,至美的形象已經到了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反倒給人以無音、無形的感覺。擴充套件資料:大音希聲後世影響:老子《道德經》提出的“大音希聲”的觀點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其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頤、徐上瀛等人吸收、發展,在音樂審美上形成對“淡和”之樂的崇尚;“大音希聲”的思想則為陶淵明、白居易、薛易簡等人所繼承,使崇尚“希聲”之境成為眾多琴人追求的目標。大音希聲相符的樂器:老子《道德經》提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美的聲音就是超然灑脫之聲,追求的是一份悠然的意境。古琴是公認的符合其觀點的樂器。自古“琴”是漢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道教與古琴有著密切的聯絡,道教教理對古琴美學思想影響深遠。道教講求自然、逍遙和超脫世俗的羈絆,追求的音樂“大音希聲”,具有道的境界,所以道教對音樂的精神層面非常看重,講求弦外之音的審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