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全解】
原文第一段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段解
旁批點評
註釋
原文第二段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譯文從詞人的表現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為“造境”和“寫境”兩種,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寫實派”得以區分的緣由。但兩種境界比較難以分別。因為大詩人透過想像所構造出來的境地,是一定要與現實生活相符的;而透過寫實所描摹出來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於理想化的。
原文第三段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1)”“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2)”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4)”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譯文從創作的主體關係上看,境界又可以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種。譬如: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之句、秦觀《踏莎行》詞中“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之句,都是屬於“有我之境”;而陶潛《飲酒》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元好問《潁川留別》詩中“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之句,則都是屬於“無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觀察認識事物,借物抒懷,所以事物全部顯現出作者本人的色彩。“無我之境”則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觀察認識事物,物我兩相忘,最後都分不清哪裡是作者,哪裡是事物了。古人作詞,一般寫“有我之境”的比較多,但並不是說就沒有人能夠寫“無我之境”,這在豪邁傑出的人當中自然能夠得到完成。
原文第四段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譯文要寫“無我之境”,詞人只有在超脫世俗、散淡靜謐的心境中才能得到。要寫“有我之境”,詞人卻必須是在強烈情感的動態作用下,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去抒發才能得到的。所以,前者顯得優美,後者顯得宏壯。
原文第五段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譯文我們所謂的“境”,並非單指景物一種,喜怒哀樂,也是人們心中的一種境界。所以,能寫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則就是無境界。
原文第六段“紅杏枝頭春意鬧(1)”,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2)”,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譯文宋祁《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句子,僅僅是使用了一個“鬧”字,整首詞的境界就全都出來了。張先《天仙子》詞中有“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句子,僅僅是使用了一個“弄”字,整首詞的境界也就全都出來了。
原文第七段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1)”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2)”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3)”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譯文自古至今,能夠取得大事業、做得大學問的人,無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第三境。這些語句,不是大詞人是說不出來的。但從這層意義上去解釋詩詞,恐怕晏殊、柳永、辛棄疾諸人是不會允許的。
原文第八段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譯文蘇軾的詞曠達,辛棄疾的詞豪宕。沒有他們二人的胸襟而又想學習他們的學問,就好像是東施學習西施捧心呀
原文第九段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也。
譯文對於達到大家級別的人來說,他的作品所抒發的情感必是沁人心脾的,所描寫的景物也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所用的辭句脫口而出,毫無矯揉造作、堆砌束縛的感覺。這是因為大家對所見的事物真切明瞭,所瞭解的道理深邃透徹。同樣,作詩作詞也如此。我們按照這個標準去衡量古今的詩詞作者是否大家,基本就沒有什麼誤差了。
原文第十段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於此二事皆未夢見。
譯文詩人對待宇宙人生,必須能夠深入到內部去,又必須能夠跳出到外面來。深入內部去,所以才能寫它;跳出外面來,所以才能觀察它。深入內部去,所以有生氣。跳出外面來,所以才有高致。周邦彥能入不能出。而自姜夔以來的詞人,對於出與入這兩件事連做夢都沒有看見。
【課文全解】
原文第一段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段解
旁批點評
註釋
原文第二段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譯文從詞人的表現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為“造境”和“寫境”兩種,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寫實派”得以區分的緣由。但兩種境界比較難以分別。因為大詩人透過想像所構造出來的境地,是一定要與現實生活相符的;而透過寫實所描摹出來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於理想化的。
段解
旁批點評
註釋
原文第三段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1)”“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2)”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4)”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譯文從創作的主體關係上看,境界又可以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種。譬如: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之句、秦觀《踏莎行》詞中“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之句,都是屬於“有我之境”;而陶潛《飲酒》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元好問《潁川留別》詩中“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之句,則都是屬於“無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觀察認識事物,借物抒懷,所以事物全部顯現出作者本人的色彩。“無我之境”則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觀察認識事物,物我兩相忘,最後都分不清哪裡是作者,哪裡是事物了。古人作詞,一般寫“有我之境”的比較多,但並不是說就沒有人能夠寫“無我之境”,這在豪邁傑出的人當中自然能夠得到完成。
段解
旁批點評
註釋
原文第四段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譯文要寫“無我之境”,詞人只有在超脫世俗、散淡靜謐的心境中才能得到。要寫“有我之境”,詞人卻必須是在強烈情感的動態作用下,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去抒發才能得到的。所以,前者顯得優美,後者顯得宏壯。
段解
旁批點評
註釋
原文第五段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譯文我們所謂的“境”,並非單指景物一種,喜怒哀樂,也是人們心中的一種境界。所以,能寫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則就是無境界。
段解
旁批點評
註釋
原文第六段“紅杏枝頭春意鬧(1)”,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2)”,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譯文宋祁《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句子,僅僅是使用了一個“鬧”字,整首詞的境界就全都出來了。張先《天仙子》詞中有“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句子,僅僅是使用了一個“弄”字,整首詞的境界也就全都出來了。
段解
旁批點評
註釋
原文第七段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1)”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2)”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3)”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譯文自古至今,能夠取得大事業、做得大學問的人,無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第三境。這些語句,不是大詞人是說不出來的。但從這層意義上去解釋詩詞,恐怕晏殊、柳永、辛棄疾諸人是不會允許的。
段解
旁批點評
註釋
原文第八段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譯文蘇軾的詞曠達,辛棄疾的詞豪宕。沒有他們二人的胸襟而又想學習他們的學問,就好像是東施學習西施捧心呀
段解
旁批點評
原文第九段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也。
譯文對於達到大家級別的人來說,他的作品所抒發的情感必是沁人心脾的,所描寫的景物也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所用的辭句脫口而出,毫無矯揉造作、堆砌束縛的感覺。這是因為大家對所見的事物真切明瞭,所瞭解的道理深邃透徹。同樣,作詩作詞也如此。我們按照這個標準去衡量古今的詩詞作者是否大家,基本就沒有什麼誤差了。
段解
旁批點評
註釋
原文第十段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於此二事皆未夢見。
譯文詩人對待宇宙人生,必須能夠深入到內部去,又必須能夠跳出到外面來。深入內部去,所以才能寫它;跳出外面來,所以才能觀察它。深入內部去,所以有生氣。跳出外面來,所以才有高致。周邦彥能入不能出。而自姜夔以來的詞人,對於出與入這兩件事連做夢都沒有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