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華人廣為使用的詞語“科學”實際上是“西方科學”的簡稱。西方科學是產生於歐洲的一種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論,測量或量化是西方科學的最基本研究方法,沒有測量就沒有西方科學,或者說量化是西方科學研究的最基本方法。而根據這種認識論而產生的一些技術和方法則是今天廣泛運用於方方面面的科技產品。
以量化作為主要研究手段的科學,有兩點需要華人特別注意:其一科學仍處於其發展的初級階段,不可能是絕對正確的,更不是萬能的; 其二科學在不斷糾錯中發展,因此不可能作為一種標準,所以我們漢語中經常說的“你這個解釋不科學”或“這不是一個科學的態度”等語句中,把“科學”等同於“正確”,等同於“標準”,甚至有“科學真理”等詞語,都是不符合事實的,甚至是非常荒謬的。
“科學”是當代使用率最高,卻誤區最多的詞語之一。按目前的理解,語言、文學、政治、歷史、哲學、美術、中醫等都不屬於科學範疇。至目前冠之為“科學”的一般都來自西方或歐美,因此至目前所說的科學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現當代西方科學”。“科學”是個名詞,同時也是個形容詞,既有廣義的,也有俠義的理解。
科學是什麼?這在不少人看來不是個問題,事實並非如此。人們幾乎每天都用“上帝”這個詞,但上帝什麼樣子恐怕很少有人能說清楚;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雞,什麼是蛋,但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至今是個迷。科學不是一個迷,在理論上也可以說得比較清楚的。但在現實中,它卻變成不是迷的迷,清楚中的不清楚。這主要歸因於人們對科學的非科學態度。
科學是一個實踐過程。在眾多的定義中,伽裡略的“科學就是測量”應該是最中根本的。科學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用一種“量具”去測量所研究的物件。科學強調可重複性,也就是說一個人測量所得的結果必須經得起反覆的驗證。科學的東西必須有數學的準確性。然而,由於測量工具的限制和人類能力的有限,大千世界中可以測量的東西雖越來越多,但無法測量的東西仍然無數。這裡只拿燒菜作為一個例子:西人學做一個菜,除了問配料之外,還會問爐火要多少度,要燒多長時間。因為只有按度數,按時間才是科學的。然而,爐口的大小不一,鍋的厚薄不同,爐灶的新舊不等。如果這些因素不嚴格統一(遺憾的是無法統一),而只關心爐火的度數和時間的長短,這是科學的還是不科學的呢?
科學是一個認識過程。科學是人們用已有的工具和知識對未知事物的認識,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一種主動探索。以現在流行的源於西方的自科學為例,它是以分析的方法從研究已知區域性到預測可想象的整體或更小區域性。分析科學的長處是區域性研究。但不幸的是,人類必須對某種層次的整體加以描述,而許多整體又無法科學地測量,就只好以有關區域性的知識對整體加以“推演”或“預測”,因此,在這些“預測”和“推演”中有數量不同的“水分”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所以才有前人測量的結果經常被後人推翻。牛頓力學被髮展,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結論也受到挑戰,這充分說明科學是一個認識-否定-再認識-再否定的過程。
科學是一個發展過程。正是有了推翻,有了對前人的挑戰,才有了科學的發展。科學敢於接受挑戰,不恥於否定自己,才有了科學的日新月異,才有了今日之科學的繁榮。然而由於人類的慣性心態,認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在一個特定的發展時期中,大多數人(尤其是那些科學庸才們)習慣於接受現有的,儘量否定不流行的。實際上他們同否認地球繞太陽轉的人一樣教條,他們是在以反科學的態度“捍衛”(僵化)科學。
科學是當今世界上被用得最多、最泛、也是最濫的詞之一。對於自然世界的探索和研究稱為自然科學,對生命的研究稱為生命科學,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稱為社會科學。對於目前人類智力可以理解的或用人類已經掌握的知識能夠解釋的東西謂之科學的,否則就是不科學的,偽科學的;對於自己喜歡或能夠接受的東西譽為科學的,對於與個人的看法相左的東西斥為迷信的,或違反科學的……不一而足。科學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其狹義上,一般沒有太多問題;但在其廣義上,人們是很容易違反科學的。當我們打著科學大旗的時候,我們很少捫心自問:我的觀點(或態度)是科學的嗎?
目前華人廣為使用的詞語“科學”實際上是“西方科學”的簡稱。西方科學是產生於歐洲的一種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論,測量或量化是西方科學的最基本研究方法,沒有測量就沒有西方科學,或者說量化是西方科學研究的最基本方法。而根據這種認識論而產生的一些技術和方法則是今天廣泛運用於方方面面的科技產品。
以量化作為主要研究手段的科學,有兩點需要華人特別注意:其一科學仍處於其發展的初級階段,不可能是絕對正確的,更不是萬能的; 其二科學在不斷糾錯中發展,因此不可能作為一種標準,所以我們漢語中經常說的“你這個解釋不科學”或“這不是一個科學的態度”等語句中,把“科學”等同於“正確”,等同於“標準”,甚至有“科學真理”等詞語,都是不符合事實的,甚至是非常荒謬的。
“科學”是當代使用率最高,卻誤區最多的詞語之一。按目前的理解,語言、文學、政治、歷史、哲學、美術、中醫等都不屬於科學範疇。至目前冠之為“科學”的一般都來自西方或歐美,因此至目前所說的科學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現當代西方科學”。“科學”是個名詞,同時也是個形容詞,既有廣義的,也有俠義的理解。
科學是什麼?這在不少人看來不是個問題,事實並非如此。人們幾乎每天都用“上帝”這個詞,但上帝什麼樣子恐怕很少有人能說清楚;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雞,什麼是蛋,但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至今是個迷。科學不是一個迷,在理論上也可以說得比較清楚的。但在現實中,它卻變成不是迷的迷,清楚中的不清楚。這主要歸因於人們對科學的非科學態度。
科學是一個實踐過程。在眾多的定義中,伽裡略的“科學就是測量”應該是最中根本的。科學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用一種“量具”去測量所研究的物件。科學強調可重複性,也就是說一個人測量所得的結果必須經得起反覆的驗證。科學的東西必須有數學的準確性。然而,由於測量工具的限制和人類能力的有限,大千世界中可以測量的東西雖越來越多,但無法測量的東西仍然無數。這裡只拿燒菜作為一個例子:西人學做一個菜,除了問配料之外,還會問爐火要多少度,要燒多長時間。因為只有按度數,按時間才是科學的。然而,爐口的大小不一,鍋的厚薄不同,爐灶的新舊不等。如果這些因素不嚴格統一(遺憾的是無法統一),而只關心爐火的度數和時間的長短,這是科學的還是不科學的呢?
科學是一個認識過程。科學是人們用已有的工具和知識對未知事物的認識,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一種主動探索。以現在流行的源於西方的自科學為例,它是以分析的方法從研究已知區域性到預測可想象的整體或更小區域性。分析科學的長處是區域性研究。但不幸的是,人類必須對某種層次的整體加以描述,而許多整體又無法科學地測量,就只好以有關區域性的知識對整體加以“推演”或“預測”,因此,在這些“預測”和“推演”中有數量不同的“水分”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所以才有前人測量的結果經常被後人推翻。牛頓力學被髮展,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結論也受到挑戰,這充分說明科學是一個認識-否定-再認識-再否定的過程。
科學是一個發展過程。正是有了推翻,有了對前人的挑戰,才有了科學的發展。科學敢於接受挑戰,不恥於否定自己,才有了科學的日新月異,才有了今日之科學的繁榮。然而由於人類的慣性心態,認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在一個特定的發展時期中,大多數人(尤其是那些科學庸才們)習慣於接受現有的,儘量否定不流行的。實際上他們同否認地球繞太陽轉的人一樣教條,他們是在以反科學的態度“捍衛”(僵化)科學。
科學是當今世界上被用得最多、最泛、也是最濫的詞之一。對於自然世界的探索和研究稱為自然科學,對生命的研究稱為生命科學,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稱為社會科學。對於目前人類智力可以理解的或用人類已經掌握的知識能夠解釋的東西謂之科學的,否則就是不科學的,偽科學的;對於自己喜歡或能夠接受的東西譽為科學的,對於與個人的看法相左的東西斥為迷信的,或違反科學的……不一而足。科學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其狹義上,一般沒有太多問題;但在其廣義上,人們是很容易違反科學的。當我們打著科學大旗的時候,我們很少捫心自問:我的觀點(或態度)是科學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