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的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成就是基礎性的,其影響極為深遠。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1.在建築設計中,特別是皇家建築,已有了事先踏勘地形和規劃佈置。周武王建雒邑,即命周公旦赴當地“相土嘗水”。另如秦雍城之宮殿、壇廟,以及商、周之貴族墓葬,顯然都是經過規劃才施工的。而在商代藁城臺西民居牆內發現的白雲母及石英劃出的直線,以及戰國中山國王墓內出土的銅版《兆域圖》,也都具體說明了這個問題。
2.就使用功能而言,到周代為止,宮殿、壇廟、陵墓、官署、監獄、作坊、民居……等建築均已出現。也就是說,作為中國傳統建築最主要的內涵都已經具備了。
3.自原始社會就已大量使用的土木結構,到夏、商、周時期,這種方法得到進一步發展。以木柱樑為房屋結構的形式已經成為當時建築的(特別是統治階級的)主流,柱網亦逐漸趨於整齊,又出現了斗拱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建築結構構件。雖然實物無存,但間接表現在西周初期青銅器令和戰國中山國王陵出土之銅架中,木構件也更加精確多樣。夯土廣泛用於築城、大面積廣庭和建築臺基,技術又有了提高,特別是高臺建築的出現,是與夯土分不開的。
4.陶製地磚、屋瓦、水管和井圈,鉸葉等的使用,是建築技術上一個重大進步,不但發掘了新的建築材料,改進了建築構造,延長了使用時間,還改善和美化了人們的生活。在陵墓中使用白膠泥和積沙的方式以防水、防盜,也應說是相當成功的措施。
5.等級制度已越來越多地反映到建築中來,商代墓葬制式即是一例。到周代封建制度更加謹嚴,例如對各級城市的面積、城闕高度、道路寬窄……均有明確規定。在使用色彩上亦有區別,如柱子的顏色,規定:“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
6.衡量建築尺度的標準也逐漸規格化。如周代對道路的寬窄以“軌”度之,城牆高寬以“仞”、“雉”、“尋”度之,一般建築用“丈”、“尺”、“寸”度之,室內面積則稱之以“筵”,筵即席也。
這一時期的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成就是基礎性的,其影響極為深遠。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1.在建築設計中,特別是皇家建築,已有了事先踏勘地形和規劃佈置。周武王建雒邑,即命周公旦赴當地“相土嘗水”。另如秦雍城之宮殿、壇廟,以及商、周之貴族墓葬,顯然都是經過規劃才施工的。而在商代藁城臺西民居牆內發現的白雲母及石英劃出的直線,以及戰國中山國王墓內出土的銅版《兆域圖》,也都具體說明了這個問題。
2.就使用功能而言,到周代為止,宮殿、壇廟、陵墓、官署、監獄、作坊、民居……等建築均已出現。也就是說,作為中國傳統建築最主要的內涵都已經具備了。
3.自原始社會就已大量使用的土木結構,到夏、商、周時期,這種方法得到進一步發展。以木柱樑為房屋結構的形式已經成為當時建築的(特別是統治階級的)主流,柱網亦逐漸趨於整齊,又出現了斗拱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建築結構構件。雖然實物無存,但間接表現在西周初期青銅器令和戰國中山國王陵出土之銅架中,木構件也更加精確多樣。夯土廣泛用於築城、大面積廣庭和建築臺基,技術又有了提高,特別是高臺建築的出現,是與夯土分不開的。
4.陶製地磚、屋瓦、水管和井圈,鉸葉等的使用,是建築技術上一個重大進步,不但發掘了新的建築材料,改進了建築構造,延長了使用時間,還改善和美化了人們的生活。在陵墓中使用白膠泥和積沙的方式以防水、防盜,也應說是相當成功的措施。
5.等級制度已越來越多地反映到建築中來,商代墓葬制式即是一例。到周代封建制度更加謹嚴,例如對各級城市的面積、城闕高度、道路寬窄……均有明確規定。在使用色彩上亦有區別,如柱子的顏色,規定:“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
6.衡量建築尺度的標準也逐漸規格化。如周代對道路的寬窄以“軌”度之,城牆高寬以“仞”、“雉”、“尋”度之,一般建築用“丈”、“尺”、“寸”度之,室內面積則稱之以“筵”,筵即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