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打油詩人在打醋

    雖然生長於農村,但是家裡養過雞、鴨、鵝、豬、狗,但是沒有養過大型的動物,也沒有養過羊。雖然沒養過,但是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小時候每天都能見到放羊的。一出來就是一群,如果你從旁邊路過,羊身上的那股味道,酸爽的五體投地啊。話說,看著一隻只羊兒在溝邊吃草,牧羊人揮著鞭子維持“秩序”也挺有意思的。

  • 2 # 豫章男兒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作為一個農村八零後,很負責任的告訴你,我放過牛,但是沒有放過養,因為在我們小時候南方很少養羊,因為南方地域的關係,養羊的少,我們這裡只怕八零後,九零開頭的幾年出生的都放過牛,像我本人大概六歲就開始放羊,如今的人,看到這個年紀養羊就不要質疑年齡小,因為在現在好多人連牛都看不到,我小時候放牛一般早上起床就要去放牛,到了八點左右就回來,其實放牛很規律的,早上一次,大概兩個小時左右,下午兩三點鐘再去放,傍晚回家,天天如此,像我們小時候放牛,到了山上就把牛放開,在人看的到的視線,只要不讓牛吃農作物,跑太遠,像放牛的時候,成群結隊的,都是差不多年紀的娃娃,到山上就是玩,有的時候摘野果,野草莓,挖人家的紅薯,掰玉米,烤著吃,還有花生,偷人家的西瓜,摘人家黃瓜,這就是農村孩子放牛絕大多數的都做過的事情,有時候放牛的時候有事帶捆柴火放牛背上帶回來,還有夏天的時候水牛要經常去把牛牽到池塘洗澡,牛很怕熱的哦,熱就不愛吃草,黃牛就不要洗澡,到了冬天的時候下雨下雪就很少放牛了,喂幾次幹稻草,打幾桶水喂牛,牛其實是很有靈性的東西,我到現在都記得,我放的牛,記得有一次,差點踩到我的腳,等快踩到的時候,牛沒踩,把腳抬起來,小牛崽子,在一歲左右要教牛耕地的哦,要兩三個人才行哦,在我們農村教牛耕地還有口令的哦,我也只看過兩次,口令說不上來,因為土話用普通話很難翻譯哦,,很懷念小時候那種肆無忌憚,無憂無慮,像偷人家黃瓜,偷人家西瓜,這是常有的事情,因為我們這輩人小時候也沒有那麼多吃的哦,像我本人甚至讀書都沒錢,

  • 3 # 越來越好141230420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作用土生土長的農村80後,從小生活在農村,以前農村家家戶戶喂牛餵羊養雞養鴨。以前家裡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父母靠著地裡的莊稼和喂的牛羊養活了我們全家,一家人靠著這些微薄的收入艱難的生活,以前的小孩從小就知道替家裡大人分擔勞動,因為家裡大人要忙地裡邊,以前也沒機械,除草,打藥,收割全靠人工,家裡放羊只有小孩放學趕出來放養,以前小時侯放學後大家都是挎著母親縫了掉得色的書包,趕著自已家的羊群去放羊了,每當回憶起童年的生活心裡總是美滋滋的,雖窮但過的很充實,很快樂,所有說以前的小孩從小都懂事,從小都會幹活。

  • 4 # 小聖家鄉真實寫照

    作為一個90後農村長大的孩子,我當然是放過牛的,我們這邊只有牛沒有羊 所以就沒有放過羊。放牛這種事只有農村長大的孩子才去做過,而且我敢說只有90後和90後以前的人才放過牛。因為現在的生活水平都相對於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種莊稼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就算是種莊稼的農戶也放棄了用牛來耕地,大多數人家都改用鐵牛了。一個鐵牛兩三千塊錢就能買到手,買回來用的時候就用,不用了就放到家裡,一年就用那麼兩三次,幾十塊錢的汽油就完全夠用了。

    而牛可是牲口,一年到頭吃個不停,拉個不停,一年四季都要人來看管,為了一年幾天的耕地需要就得像伺候老祖公一樣伺候著它,所以現在很多農戶都沒有養牛了,都把牛換成了鐵牛。

    但是我還是非常的喜歡放牛的那種樂趣,我是在12歲以前放過牛,因為12歲之後升初中了進城讀書去了,就沒有放過牛了。以前放牛都是村子裡的牛一起放,一次差不多有幾十頭牛,每家每戶都會有兩三頭牛,都是自己家母牛下的崽,小牛在一歲多的時候就賣掉了,每隔一兩年母牛就會下一次崽,一頭母牛可以養十幾年,都是在母牛老了,幹不動活了,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賣,不然養了十幾年的牛都有感情了怎麼捨得賣呢。

    每次去放牛都有十幾個人一起,有大人有小孩,這種情況下對於我們小孩來說就是非常高興的了,因為有大人在,他們會幫忙我們看管牛兒,我們呢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在山坡上玩樂。有的時候我們會和幾個小夥伴約定今天上山放牛帶什麼東西去吃,比如說土豆,辣椒麵,誰帶什麼東西先說好,我們這邊的方言叫作“打平夥”。放牛在山上,尋找野味是必不可少活動,小時候吃過很多各種各樣的野果子,偷過人家水果、玉米、番薯,黃瓜各種東西簡直數都數不過來,那種日子真是太快樂了。喜歡以前的日子,但是已經體驗不到了,只能懷念過去了。不知道有沒有同感的小夥伴,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以前農村生活的記憶。

  • 5 # 布依小美

    童年永在我心中,作為90後從小在農村生活長大,以前父母體力勞動早出晚歸面朝黃土背朝天,尤其是我們布依族風俗習慣家家戶戶養牛、馬、豬、雞、鴨、鵝等,這樣的一種方式維持家裡生活。每遇到逢年過節就不需要在外面開支減輕巨大費用,記得那時候的我們沒有幼兒園,6歲時每天都跟著奶奶放牛取點經驗,7歲開始上一年級週末就替奶奶放牛,一群大人和孩子們一起放牛到了山上,大人很照顧我們小孩看牛,一群小孩高興的活潑亂跳找野果五六月份野楊梅最多,每天爬樹枝煉得像猴子一樣小事一樁。

    那時代基本上每家每戶養五、六頭牛,雖然有幾頭牛在那時牛根本不值錢,不像這年頭一頭牛值很多錢,只用來耕田地,布依族風俗習慣農曆過“七月十四”很隆重每戶殺一頭牛是常事和五色糯米飯必不可少。烤牛乾巴不新增任何調料,只砍搽油柴來烤,味道真是絕頂在那年代裡這樣生活算是很豐富。

    沒有放過羊,小時候還沒上學連羊長什麼樣一所不知,隨著偏遠山區1996年村裡才有黑白電視,也就透過電視才認識羊長的什麼樣,很好奇的期待能真正看到羊。

    雖然窮但過得很充足、快樂。回憶童年總是美美噠!以前的孩子從小就董事,分擔家務活是常事。

    跟隨年代發展,揹著巨大壓力不得不向前奔跑,現在養牛的卻少之又少,很懷念小時候肆無忌憚,無憂無慮…

  • 6 # 老嫗能解

    作為70後的農村孩子,很多人都放過牛或者是羊吧。

    記得那時候,農村的學校有麥假和秋假還有冬假的。麥假就是沒有收麥子的時候放大約半個月的假期,那時候很多老師都是村子裡的,家裡都種地,也不像現在機械發達。還需要人工割麥的,所以學校就放假,老師回家幹活,孩子們也回家幹活,那時土地耕種還沒有機械化,用的就是牛,所以孩子們的工作大部分放牛割草,比較輕鬆的農活。

    秋假,大約是中秋節前後的樣子,也就是收玉米和大豆的時候。

    我印象裡,我趕著牛車,大姐和鄰居的海霞(海霞家沒有養牛,她不割牛草,她砍柴)坐在車上,吃著煮玉米和大豆莢或者是花生,即使用鞭子輕輕抽打,牛也是慢悠悠的走,現在想起那時的日子還真有些懷念。

  • 7 # 三物記

    農村的孩子都放過吧。

    小時候,上小學的時候,回到家會挎著草籃(我們那邊一般是用柳條編的),牽著羊和牛到河坡,把牛和羊用繩子栓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再挎著草籃去不遠處割草。

    割草,主要是為了晚上和第二天,牛有草繼續吃。

    印象最深的有一次,把羊栓到了崖頭邊上,我去不遠地方割草;羊不小心掉下去活活給勒死了。那時候,一隻羊對一個農村家庭是很重要的,家裡一年到頭吃不了幾次肉,麵食也主要是紅薯面、高粱面為主,只有逢年過節才有機會吃頓白麵。

    等我割草後,回去牽羊的時候,發現羊勒死了,嚇得不敢回家,找了個地方躲了起來。天黑後,家裡人不見我回去,到處找。後來是先找到了已經被勒死 的羊,才想到我可能是害怕躲起來了。任憑家裡人怎麼喊,我都不敢露頭。

    後來,父親把跟我關係最好的三姑喊來找我,我才敢出來。

    父親沒有打我,他一聲不吭的把羊給剝了皮,把肉給親戚和臨近的鄰居們分了,當然,家裡留了一部分。羊皮是幾天後賣給在村子裡走街串巷的收貨郎的。

    那一次的羊肉,我一直沒敢吃。

  • 8 # 蔥兒花開

    放過好多年,那時才五六歲大,放的是一頭老黃牛,還被同一起放牛的堂奶奶們侃:說我將來長大了,給我陪嫁的是一頭牛,。可惜我長大了卻嫁城裡去,她們都不在了,好想念,希望她們在那邊好好的,沒苦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同樣是10公里的跑步,夏天跑大汗淋漓,冬天跑沒怎麼出汗,那是不是說冬天減肥效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