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空天馬912
-
2 # 無悔彷徨絕途依舊
首先,依據我的想法與事實現狀,就算學生不講禮貌,老師也不能或者說不敢打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老師動手就勢必會影響老師文明教育的形象,而且根據自身經驗,如果學生的價值判斷尚未成熟,很容易產生逆反甚至報復心理,對於此後的教育是不利的。但限制了老師動手的權利,對於部分老師來說就是削弱了他們的管理能力與班級中的威信,可能導致班級管理的混亂。既然不能打,又不能讓某些學生蹬鼻子上眼,家長和學校就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對於家長來說,要做的是相信老師,配合老師的工作,不能溺愛放縱孩子,偏信孩子的主觀想法,要對自己的孩子有清晰的認識。對於學校,校方有必要建立健全完備的校規校紀,憑藉公正的規章制度才能使人信服的管理學生,協助老師的工作。政府的任務就是要健全法制,不僅要保護孩子的權利,也不能忽視相對強勢的教師的權利。
其次,我認為學生講禮貌並不能說明這個學生從心裡就是尊師敬師的,這些學生很有可能是因為自身利益不得不表現禮貌的“戲精”。對於他們,家長和老師首當其衝不能被迷惑,如果連他們身邊的人都被騙,那還怎麼有效的發揮教育的作用。對於這些學生,他們都虛偽的對待身邊人,那一旦本性暴露,他們的人際關係網很可能瞬間崩塌,為了他們長久的未來著想,我認為老師有必要教導他們真誠,至少對自己身邊關心著自己的人真誠,這樣他們才有能相信的人,有願意相信他們的人。
最後,教育從來不是老師一個人的事,事關孩子未來,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國家都不該置身事外。
-
3 # 李老師成都
本來只是路過,看大家對問題的回覆時的情緒還是比較激進的!
很多家長都是第一胎,有關教育問題都在摸索中,相互交流中難免遇到觀點有些偏激的家長!不過也可以理解,關心則亂嘛!
對於這個問題不展開太多,聰明的家長,舉一反三,一葉知秋!
思考引言:首先這個提問就有明顯的主管傾向性,強調的是學生,用的詞彙是打。就把老師和學生放在了對立面。首先現在老師不會犯傻到動手去打孩子,那是80後的記憶。如果打了我更願意相信老師把你的孩子當成自己孩子教育,才會上手打。打孩子通常是家長面對的問題,也就是教育問題。我們討論教育問題。怎麼理解打孩子,家長或者同學間什麼樣的行為是打。打是一個很具體又很模糊的動作,每個人理解都不用。
頑劣的孩子穿著新鞋子跳進髒水泥坑裡;在路邊用石子拋砸臨街商店的玻璃幕牆;或者口無遮攔,頂撞冒犯家裡老人長輩。而且你制止,口頭警告無效。作為一個家長,任何一種情況發生在您都面前,你都有大機率把孩子一把抓過來,給他屁股上幾下!這算打孩子嗎?
同學們玩鬧,相互追趕過程中相互推搡,小明個子不高,總是處於下風,終於惱羞成怒,跳起來踢了同學後背一腳。這算打孩子嗎?
問題結論:大部分情況是孩子誇張或出格的行為,導致了被家長或者同學用激烈的肢體語言(也就是所謂的打)來反饋他。
結論:作為教育者(家長也是教育者)我們首先應該關心的是怎樣如何幫孩子建立並遵守規則,並且深入瞭解孩子為什麼會做出格的事情,並且如何預防,而不是討論孩子作出出格的事情後該不該懲罰他。應激式的處罰方式往往效果不理想。當然如果您遇到上述舉例子的情況完全放任孩子,我也無話可說。
什麼樣的狀態是保持禮貌,為何會表現出禮貌的表象。禮貌的狀態是文明社會的基本狀態,是基本情緒控制能力達標的表象。
但是有前提:這些評判指標是對心理生理發育成熟的成人的標準,孩子三觀尚未完全建立,不可完全用這套標準去套用孩子。
孩子的邏輯很簡單,表現出這個禮貌的狀態時(比如笑眯眯,比如不頂撞你但是也不迴應你,比如開口就說我錯了我改),更容易得到原諒。他會獲得好處,他就會這樣做。
如果孩子的教育是每次犯錯了要被懲罰時朝地上吐口水,就會被原諒。那他就會吐口水。
當然孩子的這些習慣通常是平日裡碎片化教育,或者孩子品日模仿學習常接觸的人的結果。
結論:孩子的禮貌狀態不一定是我們成人世界理解的禮貌,很多時候只是孩子理解的解決問題的一種好辦法。這不是教育者發現孩子犯錯過後的不引導或者進行干涉管理孩子的理由。所謂"道歉有用好警察干什麼”關於體罰,是在教育過程中繞不過的問題。
作為一個從業者,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要懲戒,不要懲罰什麼是懲戒:先立規矩,違反了會有對應的處理方式(處理方式嚴厲程度從輕到重分三級),並嚴格執行。
舉個例子:回家換完鞋後,鞋子亂丟。
1次出現,口頭警告。
2次出現,取消一週孩子喜愛的零食
3次出現,針對性禁足。在全家人出遊(比如兩三個小時的近距離購物,看電影。不帶孩子去,讓孩子知道他不遵守規則的代價)
4次出現,戒尺打手心或者屁股三下。
重點:懲戒的重點是循序漸進,從心理上幫助孩子建立,並在每一次懲戒過後去和孩子引導溝通,首先告訴孩子這麼做是因為家長愛他,他這樣做的利害關係,強化孩子記憶,讓孩子清楚明白有些事不能做,做了以後代價是什麼。從心理上接受這次懲戒。千萬不要懲罰很多家庭只會口頭講述,沒有懲戒機制,或者在準備懲戒時家中有人出來阻攔。
直到孩子犯下大錯誤,或者小錯誤積攢到一定數量,達到爆發點,家長忍不住了,痛打孩子一頓。這個痛打的行為就是懲罰。
這樣的懲罰行為是非常不好的,因為成人的記憶好,你懲罰孩子是因為你記住了孩子10個出格的事情,累積而爆發。
而孩子則不然,孩子通常只記得當前20分鐘發生的事,也就是在孩子的理解裡,他只是一腳踩進了泥水裡,卻換來了一頓痛打。不知道為何昨天我打破了花瓶都沒事,今天只是踩到泥水卻被打了一頓,孩子覺得無所適從。久而久之不但規則無法建立,孩子會變沒信心得唯唯諾諾。沒有勇氣,怯生。很多孩子被逼無奈,表現出禮貌的樣子。因為他知道這樣做,會最大限度讓他不會懲罰。
我以後會陸續做一些的影片和文章,透過我教學中學生的案例,給大家分享和分析。
回覆列表
在什麼時候都不應該打罵體罰。師者,不光是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好好做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