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黒芝麻

    青蒿素是從黃花蒿植物提取的。青蒿與黃花蒿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仔細辨認還是有所區別的。青蒿與黃花蒿均是菊科植物。都是頭狀花序,青蒿花序較大,黃花花序較小;葉片形態的區別:青蒿下部葉多為2丶3間櫛齒狀羽狀深裂,中部為二回櫛齒狀羽狀深裂,上部葉漸小。葉面不綠透黃;而黃花蒿下部葉片多為3~4回羽狀深裂,中部2~3回羽狀深裂,上部葉必漸小。葉面綠中透黃,裂片軸有狹翼。粗看區別不大。其化學成份亦有異:青蒿含多種揮發油,包括青蒿甲丶乙,青蒿內酯等儲萜類內脂類化合物,青蒿並沒有青蒿素。黃花蒿有很好抗瘧作用的青蒿素。青蒿在中藥裡是清虛熱藥,《神農本草經》收載,有清熱解暑的功效。而黃花蒿的抗瘧作用是青蒿素,同時亦有抗菌丶抗寄生蟲及解熱作用,對心血管也有很高的治療意義。根據屠呦呦實驗室實驗證明,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一定治療作用。從中藥店青蒿往往將這兩種藥材的莖葉都入藥。未有嚴格的區分。所以均作青蒿入藥,故說青蒿具有涼血退虛熱的功效適用於骨蒸潮熱,低熱不退等症。

  • 2 # 常行居士

    青蒿素是從黃蒿里提取出來的,而不是青蒿。

    所以說,青蒿素與中醫毫無關係。

  • 3 # 你若盛開236298339

    中醫的特點在於辯證,中醫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還會因量而異。所以中醫珍治一體,不可分離。所以中醫繼承困難,學通困難,學精更困難。現在人們講效率,追求速度,所以中醫的精華沒有人能繼承下來,所以現在中醫發展遇到了西醫衝擊,困難重重,人們對中醫缺乏信心。不是中醫不行,而是中醫發展遇到了困難,相信會有仁人志士站出來為中醫的發展貢獻力量。

    屠呦呦的研究方向是用西醫的方法研究中醫,是一個方向,但我還是覺得沒有發掘出中醫的真諦,中醫的的真諦應該是珍醫結合,辯證治療。

  • 4 # Gundam老豆

    青蒿素最早是從黃蒿中提取的,青蒿中並沒有青蒿素(或者說含量非常低,無法提取)。現在藥用都是人工合成而不再靠植物提取!最早時屠呦呦教授是從中醫典籍中得到靈感做的嘗試,她能最先提取出來是因為得到的原料中被人摻假混進了黃蒿。能得到諾貝爾獎是因為青蒿素的發現打開了搞瘧疾藥的一個人類此前未知的全新型別,並由此構型研製出了一類藥!挽救了大量人的生命!但這個藥並不耐熱,水煎幾分鐘就破壞分解了。屠教授當年也是醇提成功的。並且黃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不高,中藥方劑中常用的劑量無類如何服用都達不到治療瘧疾的效果。所以中醫典籍的相關記載其實並不靠譜!而諾獎委員會在頒獎時也說的很清楚,獎是頒給化學藥青蒿素的,不是給中醫和中藥的!從植物中提取某些成分進而研製出藥物的情況很普遍,原料來自世界各國。並不是中藥獨有!

    至於藥物名稱,從開始就叫這個名,已經沿用了30多年。你現在想改最多改個中文名,屬於自娛自樂!化學名稱和國際通用英文名稱是不可能更改的。關於中藥,目前現代藥理學對大部分已經研究的比較透徹,不是所有的都有效,有的已經歸入食物是非藥物。這個已經被西方、日韓、華人區的新家坡、港澳臺普遍接受。大陸沒有明說,但出了藥食同源目錄。機體有自我修復能力,疾病也有其發展規律,部分是可以自愈的。藥物的作用有限!古人對疾病和藥物的認知非常侷限,我們無權責怪。利用植物或動物治療疾病在全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甚至針灸、拔罐、刮痧這些東西也不是中醫獨有。在各國古代醫學中都能找到類似的方法!在科技已經如此發達的今天,和有些已經研究清楚的情況下,就應該接受科學的觀念!

  • 5 # 踏雪無痕黃鎮海

    道醫的由來,道士們為了傳道,或換取生活資而,醫治病人,用的多是中醫中藥,也有宗教的成份,怎麼就獨立於中醫了?!

    好吧,姑且認為道醫獨,那它的理論基礎和中醫的區別在哪裡?!

    為了毀中醫,斷章取義。

  • 6 # 夢圓村

    中藥材化學成份提取,說明我們中醫藥水平提高了,已可以用生物醫藥手端,應用於中藥研究。菁蒿素只是其中一種。如黃連素。

  • 7 # 閒人1975

    青蒿素確實是從黃花蒿中提取的,但是黃花蒿幾千年前中醫就叫青蒿,現在還叫青蒿,同時還有草蒿、臭蒿、香蒿、細葉蒿等名稱。黃花蒿是二十世紀西方植物分類學傳入中國後洋人給青蒿改的名,但中醫並不理會它,還是叫青蒿。屠呦呦最初也是從北京藥材公司買來的中藥青蒿,後來有人說這是植物分類學上的黃花蒿。就像某人本名X鐵蛋兒,到國外轉一圈就改名鐵蛋·特朗普了,而且還給他娘改名梅拉尼婭·特朗普,那是他的自由,但與科學風馬牛不相及。提取青蒿素的那植物,幾千年前中醫叫它青蒿,現在叫它青蒿,將來還是叫它青蒿,與是不是提取青蒿素沒有關係。

    其實,植物分類學上的青蒿、黃花蒿都含青蒿素,只是含量有高低。

    有一種西藥叫增噬力酸,又名木通甲素,西醫用了幾十年了, 英文名Aristolochic acids,簡稱AAs, CAS登入號313-67-7,EINECS登入號 206-238-3。它有一箇中文名:馬(烏)兜鈴酸,西醫非給它改名AAs增噬力酸,但並不能改變它是從關木通和馬兜鈴中提純出來的這一事實,此藥西醫曾廣泛用於臨床,幾十年後發現其有嚴重肝腎毒性,西醫就不提那個洋名AAs增噬力酸了,堅稱中藥含馬兜鈴酸,卻故意隱瞞了西藥有純品馬兜鈴酸,已經用了幾十年。這就是科學事實。

  • 8 # 無憂草2775

    在早期,國家還沒有設立研究青蒿中藥之前,當時的大學醫學教材裡已經收集了青蒿中藥,並分類列出黃花青蒿中藥,治療瘧原蟲的用法,用量,並有化學成分說明。這是古代傳承下來的中醫藥名稱。在東漢張仲景(通俗傷寒論)蒿苓清膽湯,明代王肯堂(證冶準繩)清骨散,都有采用。在新疆版本,百草良方記載,青蒿實是:黃花青蒿。以下圖片,是本人擁有的醫學書藉證據。

  • 9 # 嘆息的真相

    “黃花蒿”這名是日本起的吧,中國從古至今都沒有亂起名字,一直叫做青蒿。以下是中國古代對青蒿的描述,就是日本後起名的這種“黃花蒿”。

    中國從古至今所用的青蒿一直只有黃花蒿一種,黃花蒿是青蒿的其中一類。這個傳承上沒有任何疑問。

    看看古籍記載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1.陶弘景:草蒿,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

    2. 《蜀本草》:《圖經》雲,青蒿葉似茵陳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許,四月、五月採苗,日干,江東人呼為卂蒿,為其臭似卂北人呼為青蒿。

    3. 《本草圖經》:青蒿,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至夏高三、五尺,秋後開細淡黃花,花下便結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間採子,陰乾。根、莖、子、葉併入藥用,幹者炙作飲香尤佳。

    4. 《夢溪筆談》:蒿之類至多。如青蒿一類,自有兩種,有黃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謂之青蒿,亦恐有別也。陝西、綏、銀之間有青蒿,在蒿叢之間,時有一兩株,迥然青色,土人謂之香蒿,莖葉與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綠,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檜之色,至深秋,餘蒿並黃,此蒿獨青,氣稍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此為勝。

    5. 《本草蒙筌》:按諺雲,三月茵陳四月蒿,人每誦之,只疑兩藥一種,因分老嫩而異名也,殊不知葉雖近似,種卻不同。草蒿葉背面俱青,且結花實;茵陳葉面青背白,花實全無。況遇寒冬,尤大差異,茵陳莖於不雕,至春復舊幹上發葉,因幹陳老,故名茵陳;草蒿莖幹俱雕,至春再從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發舊幹者三月可採,產新苗者,四月才成,是指採從先後為雲,非以苗分老嫩為說也。

    6. 《本草綱目》:青蒿二月生苗,莖粗如指而肥軟,莖葉色並深青,其葉微似茵陳,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間開細黃花,頗香;結實大如麻子,中有細子。

    7.《本草新編》:青蒿,味苦,氣寒,無毒。入胃、肝、心、腎四經。專解骨蒸勞熱,尤能瀉暑熱之火,愈風瘙癢,止虛煩盜汗,開胃,安心痛,明目辟邪,養脾氣,此藥*。蓋青蒿瀉火熱,又不耗傷氣血,用之以佐氣血之藥,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無往不宜也。但必須多用。因其體既輕,而性兼補陰,少用轉不得力。夫人身最嫌火盛,瀉火之藥動必傷陰,欲其瀉火不損陰者,原無多味,烏可置青蒿於無用之地耶。人身不離陰陽,火盛則陰不生,陽不長,陰陽既不生長,勢必陰陽不交而身病矣。倘不平其火,而徒補其陽,則火盛而陽益旺;不平其火,徒補其陰,則水燥而陰愈衰。故無論補陰補陽,總以平火為先務。然火又宜養,而不宜平。火過旺,則陰陽不生;過衰,則陰陽又不長。必寓補於平之中,而後陽得之安,陰得之而泰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越南使用漢字長達三千年,短短30年就廢除,對民眾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