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誰說李世民不誅殺功臣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就殺了倆。

    1,侯君集,潞國公,排名十七

    公元640年,侯君集滅高昌,為大唐大通了西域之路。

    這是侯君集最大的軍功。

    公元643年,侯君集捲入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事敗被殺。

    侯君集在貞觀一朝文武全才,出將入相,戰功赫赫,但同樣死於謀反。

    2,張亮 排名十六

    張亮早年在瓦崗寨是徐世績的部下,後歸唐後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相爭之時,張亮奉命到洛陽秘結山東豪傑,事敗後堅守秘密沒有出賣李世民,後來張亮被釋放,又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為李世民心腹,在貞觀一朝頗受重用。

    張亮後來同樣死於謀反,原因倒是可笑的很。

    張亮拋棄結髮妻子,迎娶李氏後,竟被李氏蠱惑,以為自己有皇帝命,私養義子五百人,蓄意謀反,後被告發,李世民斬其於長安西市。

  • 2 # 淡墨淺白

    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李世民不殺功臣一是狡兔未死,良狗不能死。二是李世民自信,政策得力,不易產生權臣。三是威脅足夠大的功臣一個沒給他機會,另一個卻是殺了。

    一,李世民當了皇帝以後,雖然國內已經穩定,但是還有突厥,高句麗,回紇,土谷渾的威脅。雖然突厥被李靖打殘,其他的威脅也被一一解決,但是高句麗一直未能取得實際性的成果。

    二,李世民自身就是軍事奇才,沒必要擔心功臣。同時設立政事堂,使得三省互相牽制,不易出現權臣。

    三,李世民唯一擔心的功臣就是李靖了。不過李靖比李世民大了28歲,而且李靖被高甑生誣告後“乃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能妄進”。李靖沒有給李世民機會和他幾乎同一時間去世。侯君集是除了李靖以為威脅最大的功臣了,不過因為牽連李承乾謀反被殺了。

  • 3 # 香茗史館

    何為不敢?實為不必罷了。我認為應該源於李世民的自信,這種自信不僅源於戰功,同樣源於出身。提到擅殺功臣,我們常常想到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當然做臣子的也有取死之道,但與帝王缺少自信也不無關係。

    功高震主,不存在的

    功臣被殺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功高震主了,而這個問題對李世民來說顯然不存在。文臣武將立有戰功不假,但李世民的戰功也不是蓋的,以下列舉李世民親自參與的四場大戰役。

    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李世民因公被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

    所以,對李世民來說,功高震主,這是不存在在的。

    出身高貴,天然優勢

    劉邦和朱元璋出身較低,因此在未登基為帝之前,與功臣們大多平等相處,比較隨意,即使有高低之分,也不夠明顯,這也是造成君臣芥蒂的一個原因。

    李世民則不同,李世民出身隴西李氏。祖上本就是名門望族,乃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世代顯貴,祖父李昺受封唐國公,父親李淵起兵時任太原留守、晉陽宮監,本就是隋朝高官。

    因此,李世民與屬下的文臣武將有著天然的從屬關係,這也是李世民的另一種自信。

    所以,李世民不殺功臣根本不是敢不敢的問題,而是在這種自信的支撐下,根本沒有殺功臣的必要。

  • 4 # 三叔小記

    劉邦、朱元璋還真殺功臣,宋太祖來了個杯酒釋兵權……至於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沒誅殺功臣,我想有以下原因:

    1.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這幫功臣就跟著他,知根知底,君臣相處愉快。此外,又一起幹過一票大買賣:玄武門之變。感情深啊!還有就是李世民上位不正,殺了功臣,如果皇位不穩固,該怎麼辦?

    2.李淵沒做幾年的皇帝,就禪讓李世民,你以為此時此刻的大唐天下安穩嗎?不是,還需要安穩天下。可這需要人啊!如果殺了,哪裡來人安穩天下?哪裡來人治天下?這些人是大唐的根基啊!

    3.李世民自信有能力駕馭各個功臣,此外貴族出生的他會玩政治,時不時敲打一下。同時,你以為這幫功臣很傻嗎?各各都是人精。李世民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功臣們就知道該怎麼做了。當年李靖打吐谷渾後回朝被人誣陷謀反,雖然最後查出來,這純屬汙衊。但李靖自此謝絕賓客,闔門自守。

    有人說侯君集呢?這傢伙純屬作死。

    所以說,君臣各自都是人精,臣不過份,老老實實幹事,懂進退,君也就放心,何來誅殺一說?

  • 5 # 輕九輕十

    這個問題問的本身就有問題,為什麼皇帝一定要殺功臣?

    皇帝特別開國皇帝能稱霸天下,肯定是有非凡的用人之道和胸懷,像王倫那樣的根本起不來

    除了朱元璋殘殺功臣,中國歷史上哪個大王朝的開國一兩代皇帝大規模殺功臣了?

    秦始皇?漢光武帝?魏武帝?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成祖?清太祖?

    殺功臣最有名的有三個人都是特殊原因

    勾踐是為奴時間太長,自己有太會作踐自己(吃屎),壓抑出了心理問題

    劉邦是當時封建和帝制轉型期他也不知道怎麼處理與異姓封國的關係,而且基本都是異姓王先舉起反旗的。而且他也有點不好意思甚至捨不得殺,韓信和彭越都是他老婆下的手,除了異姓王,其他功臣基本都混的非常好

    只有朱元璋是大肆屠戮功臣,也是他的童年過於悲催以及老年喪子引發的心理問題

    李世民殺兄弟架空父親那是因為的確你死我活,而且皇帝這個位置本身不允許有兩個權威,而且做了這些以後他的心理精神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

    並非像現在的無恥文人那樣幹了壞事甚至殺害親人和有恩於自己的人也毫無負罪感,甚至自覺得雄才大略

    只不過近代華人內心越來越陰暗,受厚黑學成功學毒害越來越深,把變態的特例當做正常情況,好像皇帝不殺功臣就不專業,以為皇帝必須殺功臣殺比自己有能力的人,連日常單位小頭頭都有樣學樣,心狠手辣皮厚心黑

    現在是該改改這種風氣了,否則人間跟地獄有什麼區別

  • 6 # 三日軒主人

    細讀中國歷史,開國皇帝登基以後,由於國家由亂轉治,調整權利結構平衡各方勢力是一定要做的事情,但是如何去做,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手段。

    其中,凡是貴族出身的皇帝,由於從小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響,處理這種複雜的政治關係,平衡各方勢力相對來說,經驗和手段都比較多,也相對容易一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不動聲色的對朝廷官員結構進行重組。再比如本文中的主人公李世民,透過重用降臣,開科取士等手段平衡功臣集團的勢力,再建凌煙閣用萬世流芳的誘惑安撫功臣集團,巧妙地保證了朝廷中各方勢力的平衡。

    但是這些手段對於社會底層出身的皇帝就顯得有些高深和太複雜了,他們解決這種問題的手段比較簡單粗暴,那就是哪股勢力比較強勢,打破了平衡那就直接動手砍掉一些,這樣做不僅見效快,而且能夠迅速建立自己的威望,讓那些原本看不起他們出身的人屈服於這種威懾之下。代表性的皇帝就是劉邦和朱元璋。

    所以說,誅殺功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李世民並不是不敢誅殺功臣,而是沒有那個必要。

  • 7 # 歷史密探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縱觀中國古代開國帝王,功成名就,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后,沒有幾個能做到與功臣共享天下。在目的達成之前,他們對人才的脾氣百般包容,但是得到天下之後就開始對他們趕盡殺絕。

    劉邦和朱元璋就是兩個比較典型的例子,但是仔細想來,他們殺那些功臣都是有原因的,比如劉邦,作為一個帝王,豈能容得下一個功高蓋主的韓信在他面前居功自傲?但凡是殺功臣的皇帝,都是因為那些大臣危及自己的皇權了。

    而在對待功臣這件事上,做的比較好的就屬李世民了。李世民之所以不殺功臣,是因為陪他一起打天下的那幫老臣,大多都是李家的舊臣,他們一開始就有主僕之分,而劉邦、朱元璋等人,陪他們打天下的一開始都稱兄道弟。試問你和兄弟打天下,最後他當了皇上,你能甘心?那些大臣們甘心不甘心不說,劉邦和朱元璋等人能放心?

    相比而言,李世民的那些功臣一開始就把自己的位置擺正了,李世民也不是沒殺功臣,比如二十四功臣之中的侯君集和張亮,這兩個人都是參與謀反之人,而且在此之前李世民對他們也是能包容就包容,這種罪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大罪,所以任誰都會殺他們。李世民不濫殺功臣,原因大致便是如此了。

  • 8 # 阿蒙隨筆

    作為古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沒有什麼敢不敢的。問題應該這麼描述:為什麼李世民沒有大肆誅殺功臣?

    好了,這樣子我才好展開回答。

    古代皇帝不殺功臣主要原因是,這些功臣安於本分,不太熱衷於干涉帝王家事,也沒有謀反或參與謀反,並且還沒有到“功高震主”的地步。

    比如,程咬金,演義裡活到了120歲,但腦子聰明,從不參與皇帝家的事務。隋唐英雄裡有個情節:皇帝問道該立哪個皇子做太子,他說這是皇上家的事,自己不出任何意見。

    再如,尉遲恭,秦瓊,李靖等人,忠心耿耿,李世民當皇帝后也沒有封他們當諸侯王之類掌握軍隊的職位。他們沒有李世民的命令,無法調動軍隊。對皇帝構不成威脅,皇帝自然放心。更何況,這些得以善終的功臣,也很自覺,都是多做事少說話的。

    假如,謀反或參與謀反,李世民才不管你有多大功勞呢,照殺不誤。

    比如,侯君集,由於覺得自己的功勞大卻沒得到相應的權力地位,就和太子李承乾走的很近,最後參與造反。結果失敗被殺。

    還有,李建成和李元吉,其實對於大唐來說,也是開國功臣來的。因為和李世民爭奪皇位,還不是在玄武門兵變中被殺!

    我們看到李世民好像沒有怎麼誅殺功臣,其實只是相對於其它帝王來說,殺的少罷了。還有就是,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人們習慣塑造偉大帝王的英明形象,把那些暴虐殘忍忽視了罷了。

  • 9 # 知未是也

    這個問題怪怪的,難道敢誅殺功臣就牛逼嗎?

    首先我要說的,不是李世民不敢誅殺功臣,而是李世民不想殺,也不用殺,不殺功臣就能讓功臣們臣服於他,這不正是李世民比其他誅殺功臣的帝王最牛逼、最高明的地方嗎?

    殺功臣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有的開國帝王之所以挨個誅殺開國功臣,主要是擔心這些功臣們圖謀不軌和威脅皇位,說到底是這些開國帝王心裡畏懼又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駕馭這些功臣,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李世民之所以比其他帝王高明,在於他沒有把誅殺功臣作為他鞏李唐王朝統治的主要手段,他相信光靠殺人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問題,鞏固政權的根本在於清明的政治和有效的制度,他非常重視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原來隋朝三省六部的基礎上,加強皇權與三省的相互權利制約,形成了一套先進、完善的旨在制約各種持權思想的政治制度,確保了唐朝初期的政治文明。李世民深刻懂得維護皇權與改善民生的道理,用船和水來比喻皇權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之間的關係,所以他非常重視改善民生和發展經濟,從而確保了唐王朝的姓會穩定和繁榮。李世民比其他帝王都高明的地方還在於他能嚴以律己,帶頭守法。他鼓勵大臣和民間對他提意見和建議,甚至可以嚴厲批評他,這是其他帝王所不具備的,給唐初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府政治廉潔、遵紀守法帶了個好頭。

    李世民是歷史上唯一能夠善待功臣的帝王。不殺功臣,又能讓功臣們忠心耿耿給大唐幹事,只有李世民做到了,這也是李世民為什麼深受手下將領愛戴,並願意為李世民捨生入死的重要原因。許多瓦崗寨將領拋棄李密和王世充,心甘情願投到李世民帳下,看重的正是李世民是一個有寬大胸懷的有道明君,不象李密重色輕友,拉邦結派,也不象王世充兩面三刀,疑神疑鬼,親近有別。李世民用人唯才是舉,不計前嫌,信任有加,大膽放權,從不猜忌,過河拆橋,兔死狗烹,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就是李世民善待功臣的有力見證。

  • 10 # 史說新傳

    題主肯定是想說太宗李世民是“千古一帝”,在舉賢用才方面是一位明君吧?這樣說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確。

    唐太宗在登基後確實是實行“慎刑寬法”的清明政治,其在位期間,為避免出現冤假錯案,朝廷每處決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並把死刑的終審權收歸中央,一再告誡大臣們說:“死者不可復生,用法務在寬簡。”對犯人尚且如此,那麼對開國功臣和社稷重臣更應當珍惜呵護,這一點從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構成中就能看出李世民的用人胸懷和用人之道,他對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和出謀劃策的功臣元勳是念念不忘。

    不過李世民終究還是人,執政期間也曾經制造冤假錯案,讓一些有功之臣蒙冤受屈。

    比如唐朝將領李君羨,原來是瓦崗寨李密下屬,後跟隨王世充,再後來率領其部屬歸附李淵,在李世民即位後,也是屢立戰功,改任左武候中郎將,封武連縣公,駐守在太極宮玄武門。據《資治通鑑》記載,李君羨小名“五娘子”,而就是這麼一位功臣,卻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由於其名字、職務中都帶有“武字”,就因“女主武王有天下”的謠言遭到了貶職,隨後被彈劾以“欺君壓民”的罪名下令處決,估計李君羨到死也不知道怎麼得罪的李世民。

    另一位將領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的,刑部尚書張亮,罪名“謀反”,他當官的地方名叫相州,有人就傳言說“形勝之地,不出數年有王者起”,張亮私下裡和幾個江湖術士討論這一話題,不想被推上了謀反的風口浪尖。正當李世民為找不到過硬的證據犯愁的時候,張亮私下養了500壯士為義子的事成了把柄,可憐這位當年幫他奪取皇位的功臣,剛剛從高句麗作戰回來就被處斬。

    還有一位宰相之拉的劉洎,據說此人與魏徵一樣,忠於職守,敢於直諫。李世民就把輔佐太子監國的重任交給了他。不巧的是此人與褚遂良有矛盾,在被褚遂良讒言誤導後,李世民在沒有調查清楚情況下,將劉洎同樣殺掉。據《資治通鑑》記載 ,宮廷中除了謀反二字最敏感外,再就是傳位了,而劉洎恰恰是太子的老師,褚遂良十分了解李世民的心病,在這一問題上大作文章,李世民聽後勃然大怒,賜其自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山純徒步,有哪些攻略可以推薦?